趙萍
【摘要】學科核心素養培養對思想品德課程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這一背景下,生活化的教學手段日益受到基層教師的重視。但是目前的教育教學中,教師對教學生活化的理解與實踐仍存在一些誤區,需通過構建學科核心體系,搭建生活化場景以及教師自身轉變思想觀念等方式加以改進。
【關鍵詞】思想品德? 教學生活化? 誤區與對策
【中圖分類號】G633.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20-0077-02
思想品德學科的教學生活化,是指在日常教學中通過實際生活這一載體,讓學生以實際生活體驗為出發點,用體會和感悟的方式,達到情感培養的目的,以期幫助學生養成正確的世界觀與人生觀[1]。在學科核心素養培養日益受到重視的背景下,生活化的教學手段,能夠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點,滿足其個性化的發展需求,對于學生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應當加大推廣的力度。目前已有很多教師意識到其重要性,但是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學生活化的應用仍存在一些誤區,亟待通過理論討論與教學實踐加以改進。
一、思想品德學科教學生活化實施中存在的誤區
一是教師對實踐與理論教學平衡的掌握出現偏差,有的教師過于注重實踐教學,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同時,弱化了對課本知識的掌握,最終可能會導致教學目標與教學實際的割裂。二是由于缺乏對實際生活的提煉,教學生活化的實施過程中可能會出現落實不到位的情況。生活化的教學手段,需要學生從日常生活實踐中,切身體會思想品德學科的相關理論知識,這需要教師在課前針對本節課的知識,進行大量案例收集,甚至親身體驗,對教師隊伍的素質提出了很大的要求,在前期準備不到位的情況下,生活化教學難免會出現流于形式的問題。
二、思想品德學科教學生活化的實施策略
1.結合學科核心素養體系,優化教學理念。核心素養培養的最終目標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世界觀,使其具備適應終生發展所需的能力與素質,在日常教學中必須改變假大空的缺點,真正做到將教學與實踐相結合。在當前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課堂教學中難免會對學生進行大量的應試訓練,如何正確面對應試學習與教學實踐的矛盾,這就要求教師要優化教學理念。明確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起點和基礎,在新課標的要求下,思想品德學科教師首先應當懂得,學科教學的目的是在正確的世界觀與人生觀的要求下,培養學生個性化的生活技能,只有每個教師都切實地認可這一理念,才可能將生活化教學落到實處。
2.構建生活化場景,融入生活元素。思想品德學科的教學,與其他學科相比,更注重與社會生活的聯系,這要求教師能夠與學生換位思考,立足于學生的學習與生活,尋找學生生活與課堂的切入點,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情感。將生活與課堂相互融合。情景劇就是非常好的方式,例如在上《青春萌動》這一課時,筆者通過走進小倩的青春故事為主題,和學生一起編排了三幕情景,第一幕的表演幫助學生理解男女生異性交往的重要性、必要性。引導學生大方的進行異性交往,促進自身的全面成長。第二幕通過好友對自己的勸誡,揭示青春期異性交往這一敏感話題以及學生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真實煩惱。可以幫助學生學會把別人的經歷與自己的實際生活相聯系,在幫助別人判斷的過程中學會自己選擇,從而更好地指導自己的人際交往。第三幕展現青春期學生在因為男女生交往尺度和分寸方面的迷惘、困惑,雖然敏感,卻是現在初中生必須面臨的問題。通過別人的故事來討論,避免了學生的尷尬,師生之間可以更好地互動交流。這樣的教學,學生們參與到活動中,教師既能了解到學生的真實想法,同時也能使學生在活動中鍛煉自己,真正做到了思品課課堂的生活性。
3.轉變觀念,豐富生活化教學方式。在強化思品課教學的新形勢下,要使思品課的課堂教學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就要探索各種教學方式和手段。例如課前十分鐘的演講,我們讓學生講新聞、評新聞;在贊美青春的授課中,我們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童年夢想;在珍愛生命的講解中,我們組織學生創造性的利用凋零的花和葉進行再創作;在討論自立的話題時,我們邀請學生課堂展示自己的生活小技能。在現代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教師靈活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和多媒體手段,將學生生活中的真實場景拍成小視頻,請學生反思。在上《愛在家人間》時,一段母子連線,既化解了親子之間的矛盾,又促使學生換位思考,學會了解他們與父母之間的差異,認識到親子沖突是不可避免的,如果處理不好會帶來危害,需要家人一起努力解決問題。在構建的生活化情景中應當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自行探索、體會與討論,使學生從“學會”變成“會學”,真正做到各方面協調發展。
除此以外,作為教學場所的學校方面則應盡量創造人性化的教學環境,在確保安全性的前提下為學生創造更多課余生活所需的物質條件。
參考文獻:
[1]薛玉春.對初中政治教學生活化的思考[J]. 中華少年, 201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