蒯傳化 陳勇朋



葡萄日灼病是我國各葡萄產區廣泛發生的一種生理失調癥,它的發生與溫度、光照等有密切關系,果面高溫與太陽強光輻射是誘發日灼病的直接原因。氣溫、風速等外界環境條件影響果面溫度,與日灼病的發生有密切關系。葡萄日灼病發生時,果面出現大小不等的壞死斑塊,使果實失去食用價值,常造成生產上的重大損失。
1 日灼病癥狀
日灼病的癥狀可分為三種類型:日燒型(日傷害型)、氣灼型(熱傷害型)、混合型。
1.1 日燒型癥狀(日傷害型)
是由太陽的強烈光照造成的,常被稱為日燒病。發生在太陽光照射到的果面部分(圖1)。
1.1.1 果粒癥狀發展過程 以下3張圖是在晴天40 ℃左右的高溫誘導環境下,4小時內日燒型癥狀的變化過程。初始癥狀是果面出現白色斑點,這是果面在高溫的基礎上,經太陽光的強烈照射(主要是紫外線)產生的傷害,是葉綠體的光漂白。隨著高溫、強光的持續,病斑不斷向外擴展。癥狀不斷擴大、失水皺縮,顏色慢慢向褐色變化(圖2)。
1.1.2 果穗癥狀發展過程 以下四張照片是同一果穗日燒病發生后,15天內的癥狀變化過程。日燒型癥狀發生時,單個果粒先產生癥狀。隨著果粒日灼癥狀的不斷發展,癥狀逐漸擴大并向果梗延伸,使果梗受損。果梗受損后,癥狀延伸到分穗軸使之損傷。受損后的分穗軸上的果粒皺縮、變色。癥狀繼續向外擴展,受害范圍繼續擴大,開始向穗軸擴展,造成穗軸傷害。當癥狀發展到第15天時,整個果穗幾乎失去價值(圖3)。
1.2 氣灼型癥狀(熱傷害型)
在葡萄果實背光面也會產生高溫傷害,常被稱為氣灼病。多發生于氣溫突然性升高且升溫幅度較大時。這種由下而上的高溫氣體,引起果面灼傷、失水、皺縮。(圖4)。
1.3 混合型癥狀
在氣灼型日灼發生時,果實向陽面的傷害應屬于日燒型和氣灼型的混合型,其癥狀與日燒型沒有明顯區別,為氣灼型和日燒型共同作用的結果。
2 日灼病的發生規律
2.1 發生時期
葡萄日灼病多發生在葡萄果實快速膨大期。在鄭州及周邊地區,6月上中旬發生較為嚴重。主要原因是:(1)鄭州地區6月上旬開始收麥,麥收后出現地表裸露,遇晴天造成大面積高溫;(2)此時正是葡萄果實對高溫強光最敏感的時期(圖5)。
2.2 果面高溫是誘發日灼癥狀產生的根本原因
以紅地球品種為例,當處于快速生長期的紅地球果粒的果面溫度超過42 ℃時,果粒就有發生日灼病的可能。當果面溫度超過這一界限2 ℃以上時,1~2個小時就可能產生癥狀。受害部位開始變白、變褐,而后皺縮、凹陷,遮陰后一定時間內,癥狀仍在發展。在一天中,以中午12:00—14:00的果面溫度最高,14:00為最大值。所以,日灼癥狀一般出現在13:00以后。如果13:00前有日灼癥狀產生,預示著當日發生嚴重。
2.2.1 光照對果面溫度的影響 在光照條件下,葡萄果面產生一種高于周圍氣溫的溫度,稱“光致果實溫度”。強烈的光照是誘發日灼病的必需條件。在無風或微風條件下,測得每1萬勒克斯的光照強度可使果面溫度升高1 ℃左右。
日灼病發生的臨界溫度受光照強度的制約。當光照強度偏低時,發生日灼病所要求的果面臨界溫度升高。
2.2.2 氣溫對果面溫度的影響 高氣溫是發生日灼病的基礎。太陽光照射到果面后,會產生高于氣溫的溫度。所以,只有當氣溫較高時,果面溫度才會更高。
地面狀況對地面溫度有重要影響,從而影響著近地氣溫。在夏季晴天中午,在“V”形架行間測得地表溫度有一定規律:(1)地面潮濕與行間植草的地塊地表溫度略高于氣溫,一般在5 ℃以內;(2)地面干燥時地表溫度一般高于氣溫10~20 ℃;(3)純砂質、無植被的干燥土壤溫度可高于氣溫20~30 ℃;(4)經耕作后的純砂質干燥疏松土壤溫度可高于氣溫30 ℃。
2.2.3 風速對果面溫度的影響 風會吹去一部分果面溫度中高于氣溫的那部分熱量。風速越小,果面溫度升高的幅度越大,發生日灼病的可能性越大。相同的光照強度下,風速不同,果面增溫幅度也不同。比如在1萬勒克斯的光照條件下,風速2米/秒左右時,果面增溫僅0.6 ℃左右;無風或微風天氣,果面增溫1 ℃左右;在連棟溫室這種幾乎絕對無風環境下,果面增溫高達1.3 ℃左右。
2.2.4 相同的光溫條件下,濕度高時更易產生日灼病 在相同的光照及溫度條件下,濕度越大,果實的熱傷害程度越重。所以,在連續多日降雨突然暴晴高溫時,日灼病往往發生較為嚴重。
2.2.5 與品種的關系 不同品種間,日灼病的發生存在著顯著差異。在現有常見的栽培品種中,以陽光玫瑰、紅地球、美人指、黑玫瑰等發生最為嚴重。這些品種果皮較薄、較脆。而巨峰、戶太8號、巨玫瑰、夏黑等品種耐熱性較強、日灼病發生較輕。
2.2.6 與果實發育期的關系 葡萄果實對外界光照、高溫的敏感性以快速膨大期為最顯著。隨著果實的不斷生長發育,對高熱的忍耐力越來越強。在果實的快速膨大期,果梗的耐熱性高于果皮、果肉。而在葡萄的著色初期,果皮的耐熱性較強。果梗的耐熱性低于果皮、果肉(圖6、圖7)。
3 日灼病的防治措施
3.1 避免果穗被中午前后強光照射
(1)采取棚架栽培。(2)“V”形架栽培時,應適當加大肥水供應量,通過花序上方及時摘心以增大葉片、花序以上節位適當保留副梢等措施加強遮陰;也可于日灼病敏感期采用遮陽網等對果穗適當遮陰。(3)套傘形果袋。
3.2 避免地面高溫
(1)行內覆蓋、行間青草。(2)保持土壤水分供應。(3)日灼病敏感期到來前,避免行間耕作以致土壤表面過于松軟。
3.3 加強田間通風
(1)提高干高。(2)新梢均勻擺布。(3)避免園區周圍有擋風設施。(4)大棚及溫室栽培時,設施上方應設置放風口,四周墻面的通風口應高于葉幕層。(5)設施栽培果穗套袋時,果袋上口應保留空隙口,避免袋內溫度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