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惠蓮
【摘 要】 如何拓寬學生的閱讀天地和思考角度,接觸更多的課程資源,引導學生走出課堂,看到更廣闊的閱讀世界呢?在這方面我對中年級學生做了以下三個方面嘗試性研究:一、巧用課前鏈接,拓展閱讀內容;二、補充節點閱讀,加深文本理解;三、課后延伸拓展,豐富閱讀積累。
【關鍵詞】 拓展閱讀 ?學生 ?課外 ?搜集資料
著名教育家呂叔湘曾經說過:“學習的成果百分之七十得益于課外閱讀。”教材提供給我們的只是值得學習閱讀的文本,學生要擴大閱讀面,只讀教科書是遠遠不夠的,如何拓寬學生的閱讀天地和思考角度,接觸更多的課程資源,引導學生走出課堂,看到更廣闊的閱讀世界呢?本學年我們開展了有關《中年級語文課堂教學的拓展閱讀研究》的課題研究,在這個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嘗試,下面分別從三個方面來談。
一、巧用課前鏈接,拓展閱讀內容
“閱讀量少會限制學生對書籍的多元化和個性化解讀。教師指導學生拓展閱讀,接觸更多的課程資源和思考角度,學生對書籍的理解會更加多元和深刻”。課前預習時引導學生課外閱讀,收集信息資料,了解、感知課文顯得尤其重要,在課前提前布置預習,引導學生查閱讀資料,可根據不同課的類型進行,如科普類文章,可引導學生查閱、收集閱讀與課文有關的資料為主。如《跟蹤臺風的衛星》在教學第一課時就進行了有關臺風和衛星的搜集資料,共同討論,這樣查找與課文相關的材料,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對于美文與詩歌類的課文,課前的拓展可以用老師收集的閱讀材料來聯接文本,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但不管哪類文章的學習,課前的拓展都是幫助學生盡早進入課文的學習情境中,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
二、補充節點閱讀,加深文本理解
借文本這一載體,把有關聯的課外閱讀材料穿插在文本學習中,可以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那么在閱讀教學中如何選取有關聯的課外閱讀資料作為補充,在課堂之中進行講解與挖掘,讓補充的課外閱讀資料成為課堂教學發展的平臺呢?我認為可以在課文的重點和發展點上進行拓展,以期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1. 在課文重點處補充閱讀。我覺得抓住文本的重點,進行適時的材料補充,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海底世界》中第二自然段講到海底動物的聲音,其中有這樣的一句:海底世界是否一點聲音也沒有?也不是。我在教學時及時捕捉到這一關鍵句子,因為這也是學生領悟文本內容的關鍵點,于是我選取了這樣一則閱讀材料進行補充:海面上波濤澎湃的時候,海底依然很寧靜。最大的風浪,也只能影響到海面以下幾十米。陽光射不到海底,水越深光線越暗,500米以下就全黑了。在這一片黑暗的深海里,卻有許多光點像閃爍的星星,那是有發光器官的深水魚在游動。通過這則材料的閱讀,學生對海底世界動物們的美妙聲音又有了進一步的了解。這課外資料的補充可以和文本相得益彰。
2. 在發展點上閱讀拓展。我可從文本中找到發展點,引導學生向課外閱讀延伸,如在上《黃河的主人》一課時,把學生的閱讀引向深處。課文中有一段關于黃河的驚濤駭浪的環境描寫。我在教學時,引導學生用多種形式進行朗讀,在朗讀中體會作者越是渲染令人膽戰心驚、望而生畏的黃河,就越突出了主人公敢于搏擊風浪的英雄氣概。這時巧妙地告訴學生這就是環境描寫的作用,這樣的描寫還在哪兒見過呢?學生先從課內文本找起,如《李時珍夜宿山寺》的最后一段環境描寫的句子,這些景物描寫襯托了李時珍師徒不畏艱苦的精神,再次體會環境描寫的作用。但我并沒有停留于此,而是又出示了《草房子》中的襯托人物心情的一段閱讀材料,這樣進行了多梯度的拓展。又從課內延伸到課外,這時學生的閱讀體驗是有深度的。教材處處皆學問,我對教材進行了二度開發,抓住文本的發展點,使課內課外互相滲透,互相借鑒,不同角度的幾個信息在整合教學中形成了合力,達到非常好的教學效果。
三、課后延伸拓展,豐富閱讀積累
“大語文理念下的課堂教學不是一個圓形的完整結構,學完了課文并不意味著知識學習的結束,而應該是學生學習新知識的開端”。首先在課文的結尾處進行恰當的延伸拓展,豐富閱讀積累,可以把學生的閱讀帶向更廣闊的空間。例如在教學《趕海》一課結束時,適時引出大作家筆下的趣事,呈現了《城南舊事》中的這樣一段話:“我站在駱駝的前面,看它們吃草料咀嚼的樣子:那樣丑的臉,那樣長的牙,那樣安靜的態度,它們咀嚼的時候,上牙和下牙交錯地磨來磨去,大鼻孔里冒著熱氣,白沫子沾滿在胡須上。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齒也動起來……” 這樣的文字本身就讀之有味,再加上老師巧妙的點撥,學生在讀中發出會心的微笑。接著又出示了莫言的《童年讀書》中的一段也同樣描寫童年趣事的段落,“我因讀書被馬蜂叮”的環節最能引起孩子們的閱讀興趣。透過作家筆下的趣事豐實了文本的閱讀,學生在輕松閱讀中感受大作家筆下的童年趣事,從而體驗新的閱讀快樂!其次,巧用課后問題進行閱讀鏈接。例如在教學《跟蹤臺風的衛星》時的課外拓展則是巧用課后練習題進行“鏈接”:你還想知道哪些人造衛星?選擇一個點作為研究,再把結果與同學們交流。課后,請同學們找找課外書的介紹,選擇一種衛星研究研究,然后寫一段話做介紹,可以用上這樣的題目:《衛星的自述》。這樣的教學設計更多地調動學生自主去收集材料,在多方閱讀中進行整合,從課內延伸到課外。使學生在閱讀中擴大視野,學到更多的知識,進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表達能力,豐富語言積累。
總之,從文本出發,巧用拓展材料,源于文本,又超越文本,可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拓寬了語文教學的外延,使學生在有效的時間內,進行深度的閱讀和思考,從而提高語文閱讀教學的質量,這也是我們課題研究的意義所在。
參考文獻
[1] 周一貫,俞慧翠.語文智慧教育的教學智慧[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