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栗妍


【摘 要】 目的:觀察輔助生殖技術治療不孕癥患者的效果以及對患者治療后陰道微生態、妊娠結局的影響。方法:選取本院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64例不孕癥患者,將其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各82例患者。研究組進行輔助生殖技術治療,對照組進行傳統治療,比較兩組治療效果,并對研究組治療前后的陰道微生態進行對比觀察。結果:研究組妊娠成功率為95.12%,分娩成功率為78.05%,流產率為17.07%,對照組分別為79.27%、53.66%、25.61%;研究組微生態異常發病率為42.68%,對照組為14.63%;兩組E2水平治療前未見顯著差異,治療后上述指標均差異明顯(P<0.05)。結論:不孕癥患者利用輔助生殖技術治療的效果顯著,可對久治不愈的不孕癥患者提供妊娠治療,增加患者妊娠成功率。
【關鍵詞】 不孕癥;輔助生殖技術;陰道微生態;妊娠結局
文章編號:WHR201908081
不孕癥在臨床上的發病率逐步增加,除患者自身遺傳因素影響外,患者的飲食、生活習慣也會影響患者的生殖健康,其中肥胖患者是不孕癥發病較高的人群。對不孕癥患者的治療,主要針對患者的致病因素進行治療,包括患者是否存在卵巢功能障礙、多囊卵巢疾病、子宮疾病、激素分泌差異等情況[1]。對患者進行體外卵子的受精與發育,并將發育的胚胎重新植入患者體內的治療操作手段即輔助生殖技術。輔助生殖技術在臨床上的應用較多,目前已經為大部分患者提供妊娠機會,確保患者妊娠成功。但對輔助生殖技術進行詳細研究后發現,患者成功妊娠后會出現一定的流產概率。針對流產患者進行觀察,發現患者的陰道微生態對妊娠結局有較大的影響[2]。良好的陰道微生態會改善患者的妊娠結局,避免流產,促進胎兒健康發育。本文作者對所選患者進行輔助生殖技術治療,觀察該治療方法對患者陰道微生態的影響,并進行妊娠結局研究,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64例不孕癥患者,將其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各82例患者。研究組年齡27~44歲,平均年齡(36.45±7.55)歲;病程2~11年,平均病程(8.32±2.68)年;異位妊娠病史23例,經產婦44例。對照組年齡26~45歲,平均年齡(37.21±7.79)歲;病程3~12年,平均病程(8.11±3.89)年;異位妊娠病史24例,經產婦35例。患者均存在生殖系統健康問題,造成患者不孕,子宮內膜異位癥89例,原發不孕50例,排卵障礙25例。排除非自愿參與研究者,排除中途退出研究者,排除并沒有強烈生育意愿的患者。兩組患者的年齡、病程、病情等一般資料均無明顯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研究組進行輔助生殖技術治療,對照組進行傳統治療。
傳統治療:根據患者情況選擇激素類藥物、促排卵藥物等口服用藥,對存在嚴重輸卵管阻塞的患者,開展輸卵管腹腔鏡手術,促進患者排卵,并對患者進行系統治療,觀察患者妊娠成功率與妊娠結局。
輔助生殖技術治療:對患者進行促排治療,在患者排卵日后第7天利用皮下注射方式對患者使用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激動劑,劑量0.1mg/d,用藥18d。對患者進行陰道超聲與性激素檢查,達到3個以上卵泡直徑為18mm的情況下,利用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扳機對患者進行穿刺取卵,扳機選擇10000U,利用陰道超聲進行穿刺手術,同時選擇患者伴侶的精子對卵子進行人工受精,利用IVF/ICSI方法進行治療,并在成功受精后3d,將胚胎移植到患者體內,并對其他卵子進行冷凍保存。
1.3 療效判定
對比兩組妊娠成功率;對比兩組分娩成功率、流產率;對比兩組治療條件下,患者陰道微生態情況,包括微生態異常發病率,并對比兩組治療前后E2水平差異。
1.4 統計學分析
利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包括妊娠成功率、分娩成功率、流產率、微生態異常發病率,以率(%)表示,行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妊娠成功率、分娩成功率、流產率比較
研究組妊娠成功率為95.12%,分娩成功率為78.05%,流產率為17.07%,對照組分別為79.27%、53.66%、25.61%,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陰道微生態情況比較
研究組微生態異常發病率為42.68%,對照組為14.63%,差異明顯(P<0.05)。治療后,兩組E2水平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3 討論
不孕癥是臨床較為常見的婦科疾病類型,多與不育癥共同治療。不孕癥患者多存在較為嚴重的生殖器官器質性病變,包括多囊卵巢、卵巢囊腫、輸卵管阻塞、子宮內膜異位癥等。上述癥狀均需要通過性激素聯合手術方法治療。激素類藥物會增加患者的治療壓力,造成患者過度肥胖等癥狀,不利于患者的妊娠[3]。此外,手術治療則會導致患者出現較為嚴重的身體損傷,術后恢復時間長,對妊娠也有一定的不利影響。
輔助生殖技術的核心在于對患者進行促排治療,調節患者的身體條件,使身體適宜胚胎生長發育,此外,還對患者進行雌激素的使用,促進患者排卵,保障輔助生殖技術對患者進行人工受精卵的發育,并將發育成熟的胚胎重新放置在患者體內,幫助患者成功妊娠[4]。
但隨著輔助生殖技術應用的不斷增加,妊娠后流產患者的數量也隨之增加,臨床為找到患者出現流產的原因,對輔助生殖技術后患者的陰道微生態進行觀察與研究。觀察發現,患者經過輔助生殖技術治療,對其自身陰道微生態有較大的影響,由于陰道微生態變化,導致胚胎著床效果差,出現流產癥狀[5]。
本文作者對所選不孕癥患者的治療資料進行對比后發現,患者利用輔助生殖技術治療,其妊娠成功率、妊娠結局均較好,但患者在治療后陰道微生態也隨之受到較大的破壞,并因此造成一定概率的流產現象。
綜上所述,對不孕癥患者開展輔助生殖技術,能夠明確改善患者的妊娠成功率,但患者治療期間的陰道微生態環境受影響較大,需要臨床針對該現象進行有效干預,值得重視。
參考文獻
[1] 余成普,李宛霖,鄧明芬.希望與焦慮:輔助生殖技術中女性患者的具身體驗研究[J].社會,2019,(04):84-115.
[2] 王嬌,宋梅,蒲巧玲,等.宮腹腔鏡術與輔助生殖技術聯用治療輸卵管性不孕的療效及安全性評價[J].吉林醫學,2019,40(07):1427-1428.
[3] 李愛民,萬芳芳,楊靜,等.輔助生殖技術中的陰道微生態及對妊娠結局的影響[J].河北醫藥,2019,41(13):2040-2042.
[4] 朱海英,駱曉榮,張學紅.輔助生殖技術中輸卵管妊娠合并卵巢妊娠一例[J].國際婦產科學雜志,2019,46(01):80-82.
[5] 徐俊翠,劉明星,龔景進,等.輔助生殖技術后復合妊娠49例的臨床特點及治療方式[J].實用醫學雜志,2018,34(11):1843-1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