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英姿
【摘要】由于傳統思想觀念偏差、農業產業效益偏低、農村環境相對落后等,鄉村大量年輕人向城市流入,而城市人才不愿進入鄉村,形成鄉村人才引不進、留不住的社會現象,導致鄉村人才匱乏,成為鄉村戰略實施的主要制約因素。本文分析了制約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人才瓶頸,提出創新機制引才、精準施策育才、搭建平臺用才、做優環境留才等對策。
【關鍵詞】鄉村振興;實用人才;人才保障;路徑思考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節點上,要確保鄉村振興戰略的順利實施,需要一只熱愛農村、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素質良好的農村實用人才隊伍作為支撐。2018年中央1號文件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破解人才瓶頸制約,要把人力資本開發放在首要位置”。加快建設新時代農村實用人才隊伍,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撐,是我們面臨的一項重要課題。
一、制約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人才困境分析
(一)人才總量不足,難以承擔鄉村振興的重任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自2005年開始,中國城鎮常住人口及城鎮化率一直處于上升狀態。到2017年年末,中國城鎮常住人口為81347萬人,比上年末增加了2049萬人,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城鎮化率)58.52%,比上年末提高了1.17個百分點。從現實來看,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鄉村人才外流和缺失變得愈加嚴重,有的村莊甚至出現人才“饑荒”,只剩下由老人、孩子和婦女等組成的留守大軍。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當前鄉村真正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青壯年勞動力、有效勞動力相當缺乏。據統計,目前中國農村各類實用人才只有1690多萬人,僅占農村勞動力的3.3%,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農村人才總量不足。據調研,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員比例偏低、總量明顯不足。
(二)人才素質不高,難以適應鄉村振興的要求
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不僅需要各類有效勞動力,還需要素質較高、能力較強的農村實用人才。當前農業產業發展已經進入一個新的生產水平,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聽天由命”式的產業,而是一項技術需求較高的科技型產業,需要一支專業素質較高、管理能力較強的人才隊伍。然而,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原因,當前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員,尤其是從事農業一線生產的人員,受教育程度總體偏低,綜合素質普遍不高。同時,基層干部尤其是村“兩委”的人員業務能力總體不足,難以適應鄉村振興戰略的要求。大多數基層干部欠缺對“互聯網+”農業、農產品精深加工、現代農業經營管理、旅游與康養等新興業態的了解,對一些新的農業生產技術與方法缺乏有效掌握與實操,對農業新技術、新產品的應用能力不高,尤其是主動提出農業生產的技術創新需求能力與動力不足,對科學技術的接受能力和應用能力較差。
(三)人才結構不優,難以驅動鄉村振興的發展
當前,鄉村人才不僅總量不足、素質不高,而且結構不佳、質量不高。一是年齡結構上,鄉村人員以老年人為主體,農村年輕人缺失已是不爭的事實。據調研,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員以老年人為主體,出現“老人農業”現象。二是農業生產結構上,鄉村人員以從事普通農業生產經營為主,從事規模農業生產經營的人員較少。據調研,絕大部分人員從事的是普通農業生產經營活動,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農業生產能力較低,還停留在傳統的“自給自足”的農業生產方式。三是人員類型結構上,鄉村人才持續流失嚴重,凡有一技之長的鄉村人員都進城謀生了,導致鄉村出現人才“荒蕪化”的現象嚴重。
二、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人才瓶頸現象的根源分析
(一)思想認識存偏差,不想回農村
大量優秀農村青年通過上學、打工、參軍等方式離開農村后,很少再回到農村,導致整個鄉村人才變成單向外流。這種極不對等的人才流動現狀,使城市與鄉村之間人才循環流出現斷裂。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顯示,按畢業生就業流向行業來看,從事農、林、牧、漁業的人數僅占0.91%。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思想觀念偏差。在傳統的思想意識里,農民是一個沒有前途的職業,農業是一項沒有前景的產業。小孩想方設法通過高考、經商、參軍等方式跳出農村這一道“門檻”,希望能在城市“打拼”,并認為大學畢業以后回到鄉村工作是一件很沒有面子的事情。這種偏差的思想認識影響著出生于農村的人員,導致其不愿回到鄉村基層工作。
(二)農業比較效益低,不敢投農村
農業比較效益是指在市場經濟體制條件下,農業與其他經濟活動在投入產出、成本收益之間的相互比較,是衡量農業生產效益的重要指標。受農業產業的前期投資大、回報效益低且速度慢、風險性較大等因素的影響,以及受農業土地流轉合同不穩定、金融服務跟不上、技術人才短缺等問題的困擾,工商資本、民間資本或社會基金都不愿投資農業產業領域。尤其是農業領域的第一產業收益,還受到氣候、物候等不確定性因素的影響,這些綜合因素導致農業產業比較效益低下,越來越多的農民投身于非農產業。
(三)鄉村環境較落后,不愿留農村
鄉村相對城市而言,在人才集聚環境方面相對落后。一是鄉村基礎教育環境落后。一些鄉村中小學教學設備落后,優秀師資短缺,教育理念落后,教學質量不高,導致鄉村基礎教育發展相對滯后。人們普遍認為孩子在農村接受教育沒有前途,很多鄉村人才為了孩子的未來向城市轉移。二是鄉村人才成才環境落后。部分在鄉鎮、街道、社區工作的基層工作人員思想不穩定,認為在鄉村的發展前景不好,上升的速度太慢、空間有限,想方設法向城市轉移,不能在鄉村基層安心工作。三是鄉村基礎設施建設落后。由于農村集體經濟能力薄弱,經濟管理功能削弱,導致農村的通訊、網絡、水利、交通、土地等基礎設施建設仍滯后于實際需要。
三、鄉村振興戰略下黔江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路徑思考
(一)創新機制引才
針對本土人才總量偏少、結構失衡的問題,實施本土人才“虹吸”工程,強化管理服務,編織鄉情紐帶,吸引鄉賢回歸,發展壯大鄉村振興的“先頭部隊”和中堅力量。一是完善組織管理機制。把本土人才隊伍建設納入人才強區重要內容,研究制定專項工作方案。成立全區本土人才開發領導小組,構建組織部門牽頭,人社、農業、教育、科技、扶貧、文體、財政等部門齊抓共管的“一盤棋”工作機制,為本土人才的使用、培訓、開發、扶持等提供有力組織保障。在上海、西安、成都等外出務工人員集聚地建立本土人才回引工作站,加強對外出人員的宣傳引導、聯絡服務;在鄉鎮街道建立本土人才管理工作站,做好本土人才的調查統計、政策宣講、培訓扶持等工作,推動本土人才各項政策落實落地。打破鄉鎮行政區劃,結合產業發展需要實際,根據鄉土人才從事行業專業類別,建立若干鄉土人才協會,制定章程,明確會員的權利和義務,規范運行,吸納更多會員,更好實現本土人才自我約束、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發展。二是建立分類招引機制。深入實施“一村一名大學生”“大學生村官”“大學生返鄉創業”等計劃,鼓勵本土大學生到農村基層大顯身手、建功立業,成為發展農業、致富農民、建設農村的生力軍。大力開展“新鄉賢”評選活動,評選產生一批鄉賢人才,使其在教化鄉民、澤被鄉里、凝聚人心、促進和諧中貢獻智慧和力量。根據農村“三留守”人員較多的特點,針對性加強對“女能人”的選拔回引,強化示范帶動,讓更多女性本土人才在鄉村振興中發揮“半邊天”作用。順應當前我區鄉村旅游和民族文化發展需要,進一步加大對鄉村旅游帶頭人、民族文化能人的挖掘培養力度,深度開發鐵匠、木匠、篾匠、漆匠、陶藝匠、布藝匠等“能工巧匠”的技術專長,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民族文化,建好民宿、辦好農家樂、唱好山歌、跳好擺手舞,當好群眾致富的“領頭雁”。三是健全聯系服務機制。運用大數據手段,對在外經商務工人員、復轉軍人、大中專畢業生等各類農村實用人才進行全面摸排,區、鄉鎮分別建立本土人才信息庫,做到情況清、底數明。堅持每年春節期間召開全區返鄉農民工、大學生代表座談會,適時赴外出人員聚集地舉辦鄉音鄉情聯誼會,常態化開展寄發“一封家書”、登門拜訪、送清涼、送溫暖等活動,充分利用網絡媒體、微信公眾號、電視廣播等平臺宣傳家鄉發展變化、返鄉創業扶持政策、創業成功典型案例等,打好鄉情、親情、友情“三張牌”,激發返鄉創業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