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楠


【摘 要】 目的:探討研究MRI在宮頸癌患者中的診斷效果及與臨床分析的相關性。方法:選擇本院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治療的52例宮頸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這些宮頸癌患者進行MRI檢查,比較MRI對宮頸癌患者的診斷效果和術后病理結果及靈敏度。結果:不同病理分期宮頸癌組織ADC和eADC值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宮頸癌患者術前的MRI診斷和術后病理結果高度吻合,并且以術后的病理學為金標準,MRI診斷的靈敏度為94.11%,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MRI用于宮頸癌患者的診斷效果顯著,分析和診斷的準確性高,為宮頸癌患者在臨床上提供了較為準確的參考建議。
【關鍵詞】 MRI;宮頸癌;診斷效果;臨床分析
文章編號:WHR201908047
宮頸癌是常見的女性生殖器官惡性腫瘤之一,引起宮頸癌的因素有生活習慣差、長期吸煙及長期服用避孕藥等[1]。發病癥狀早期伴有陰道出血、陰道流液,無臭味,中后期由于癌細胞侵占盆腔組織從而壓迫膀胱及直腸,所以出現陰道大量出血、便秘、尿頻尿急、下腹痛等癥狀,影響著患者的生活質量[2]。臨床上對于宮頸癌的檢查方法多以MRI為主,具有輻射小、準確度高的優勢,被廣泛應用于宮頸癌檢查中[3]。因此,本文作者以病例隨機對照展開,探討研究MRI在宮頸癌患者中的診斷效果及與臨床分析的相關性,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擇本院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治療的52例宮頸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這些宮頸癌患者進行MRI檢查,比較MRI對宮頸癌患者的診斷效果和術后病理結果及靈敏度。患者年齡35~46歲,平均(38.25±8.53)歲;宮頸癌病理分期分別為:Ⅰ期12例,ⅡA期13例,ⅡB期6例,Ⅲ~Ⅳ期21例。
1.2 納入、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符合宮頸癌患者臨床診斷標準,且所有患者均經病理學檢查確診[4];2)能嚴格遵循醫囑完成有關治療護理工作。
排除標準:1)合并其他免疫性疾病、惡性腫瘤或病歷資料不全者;2)合并凝血功能異常、精神異常者。
1.3 方法
患者術前采用GE 1.5T超導型磁共振進行檢查,患者檢查前禁食6h,適量飲水充盈膀胱,采用仰臥位或者坐位,進行常規掃描。設定參數為TR=190ms,TE=4.2ms。FRFSE序列中,T2加權抑脂中TR=6667ms,TE=92ms,矢狀面FRFSE序列中,T2加權抑脂中TR=6000ms,TE=85ms,冠狀面中FSPGR T1加權TR=105ms,TE=4.2ms,設置層厚4.0mm,層間距1.0mm,視野34.0cm,矩陣320×224。
1.4 觀察指標
1)不同病理分期宮頸癌組織ADC和eADC值比較。主要有Ⅰ期、ⅡA期、ⅡB期、Ⅲ~Ⅳ期。2)宮頸癌術前MRI診斷和術后病理結果比較[5]。
1.5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8.0軟件處理所得數據,計數資料行χ2檢驗,采用(n,%)表示;計量資料行t檢驗,采用(±s)表示。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不同病理分期宮頸癌組織ADC和eADC值比較
不同病理分期宮頸癌組織ADC和eADC值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2.2 宮頸癌術前MRI診斷和術后病理結果比較
宮頸癌患者術前的MRI診斷和術后病理結果高度吻合,并且以術后的病理學為金標準,MRI診斷的靈敏度為94.11%,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3 討論
近年來,隨著醫學醫療器械技術的提高,早期宮頸癌的檢出率也在增高,宮頸癌作為婦科中常見的疾病,多發病于30~38歲女性,并且近年來呈現年輕化的趨勢[6]。MRI是具有高軟組織分辨力的影像檢查手段,該手段的主要優點是能夠顯示具體的發生病灶的位置、形態大小、周圍的情況,從而提升該技術在宮頸癌診斷中的應用。ADC是MRI檢查中常用的定量參數,通過對于ADC的分析,可判定病灶的類型。eADC在診斷和病理分析中,和ADC具有同樣的作用,都可以直接反應腫瘤細胞組織的指標[7]。MRI的檢查技術可使醫生的視野開闊,可以對病灶區進行直觀的觀察,對病變的淋巴細胞作出及時的診斷,從而給予患者準確的治療依據[8]。本研究中,不同病理分期宮頸癌組織ADC和eADC值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宮頸癌早期癥狀不明顯,不易察覺,病程也比較緩慢,從而導致患者耽誤治療,如果病灶并不嚴重,去醫院做X線檢查的話,誤診率就會非常高,不但費時間費精力,甚至還會給患者的病情帶來不良影響。而MRI(磁共振成像)雖然同為檢查宮頸癌的方法,但這種檢查方法卻能對患者的病癥進行多方位的檢查。本研究中,宮頸癌患者術前的MRI診斷和術后病理結果高度吻合,并且以術后的病理學為金標準,MRI診斷的靈敏度為94.11%,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MRI用于宮頸癌患者的診斷效果顯著,分析和診斷的準確性高,為宮頸癌患者在臨床上提供了較為準確的參考建議。
參考文獻
[1] 武霞,朱振鳳,王維青,等.多模態MRI檢查對宮頸癌診斷與放療療效評價臨床應用價值[J].中華腫瘤防治雜志,2018,25(03):201-206.
[2] 李志森,張繼斌,許建銘,等.3.0T DCE-MRI定量參數對宮頸癌病理學特征及臨床分期的研究[J].實用放射學雜志,2018,34(04):609-612.
[3] 田兆榮,郭玉林,蔡磊,等.MRI在宮頸癌分期診斷中的應用[J].中國醫學影像學雜志,2016,24(02):138-140.
[4] 張潔,王艷萍,林瑞貞,等.多b值磁共振擴散加權成像及動態增強掃描在宮頸癌臨床分期及療效評價中的初步研究[J].臨床放射學雜志,2017,36(08):1150-1155.
[5] 高義軍,李娜,劉春蘭,等.MRI與經陰道彩超在早期宮頸癌術前評估中對照研究[J].臨床放射學雜志,2017,36(01):91-94.
[6] 劉鳳海,李國策,劉世凱,等.3.0 T高分辨力MRI對Ⅱ期宮頸癌精確分期的價值[J].臨床放射學雜志,2017,36(01):85-89.
[7] 董雪,羅婭紅.磁共振擴散加權成像及動態增強掃描在宮頸癌分期中的應用[J].放射學實踐,2017,32(04):321-324.
[8] 程允,朱潁.磁共振成像在宮頸癌和子宮內膜癌分期中的價值[J].安徽醫科大學學報,2016,51(11):1642-1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