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孝君

【摘 要】 目的:探討核磁共振成像在出血性腦梗死中的臨床診斷效果。方法:選取本院2016年2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60例出血性腦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檢查的方式進行分組,每組各30例,對照組進行CT檢查,觀察組進行核磁共振成像檢查。以手術結果為診斷金標準,對比兩組檢查的診斷準確率。結果:觀察組患者檢查診斷的準確性為96.67%,對照組檢查診斷的準確性為76.67%,由此可見觀察組的診斷結果明顯優于對照組,組間數據差異明顯,P<0.05,統計學意義成立。結論:核磁共振成像在出血性腦梗死中的臨床診斷效果較佳,能夠有效提高臨床診斷準確率,與CT檢查相比臨床診斷價值更高。
【關鍵詞】 核磁共振成像;CT檢查;出血性腦梗死;臨床診斷
文章編號:WHR201909171
在現階段,急性腦梗死是腦血管疾病中最嚴重的疾病,具有較高的死亡率和致殘率[1]。近年來的發病率呈逐年增長的趨勢,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其致病因素主要是動脈粥樣硬化、糖尿病、高血脂以及高血壓,主要的誘因為心源性腦栓塞,針對原發性腦出血,此病早期沒有特異性表現,而出血性腦梗死是指在腦梗死發病期間缺血部位腦血管再灌注后發生的繼發性出血現象,臨床一般可以通過CT和核磁共振成像檢查出局部的高密度造影出血[2]。出血性腦梗死在臨床檢診斷中較容易和原發性腦出血混淆,因此給臨床診斷增加了難度,并且兩種疾病的治療方式不同,所以準確的診斷對患者及時有效的治療贏得寶貴時間,對患者的腦出血愈合效果至關重要。筆者選取本院2016年2月至2019年2月期間收治的60例出血性腦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檢查的方式進行分組研究,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2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60例出血性腦梗死患者為本次研究對象。按照檢查的方式進行分組,每組各3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出血性腦梗死臨床診斷標準。其中觀察組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3例;最大年齡為77歲,最小年齡為47歲,平均年齡為(62.0±5.5)歲。對照組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4例;最大年齡為76歲,最小年齡為47歲,平均年齡為(61.5±5.4)歲。所有患者及家屬均同意本次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比較。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給予CT檢查:采用的儀器為美國GE 64排螺旋CT儀,針對患者實施平掃檢查,層厚設置為10mm,層距設為10mm,結束后給予患者靜脈輸注造影劑100mL,增強CT掃描,同時給予三維圖像重建處理。
觀察組給予核磁共振成像檢查:采用美國GE 3.0 TMRI針對患者實施掃描檢查,其中橫軸位的SE序列包括TIWI、TW2以及DW1冠狀位為SE序列。其中掃面厚度設置為6mm,層間距設為0.6mm,掃描總層數為18層,針對圖像實施觀察分析,同時結合臨床資料針對患者的病灶部位做出相應的診斷結果。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檢查方式的診斷準確率。
1.4 統計學分析
應用統計學軟件(版本:SPSS 19.0)對本研究所得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的形式描述,用t進行檢驗;計數資料以率(%)進行描述,行χ2檢驗。當P<0.05時,表示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由表1可知,觀察組患者的診斷準確率為96.67%,對照組患者的診斷準確率為76.67%,兩組診斷結果對比,觀察組在診斷準確率方面明顯高于對照組,由此可見核磁共振成像的檢查準確率高于CT檢查,組間數據對比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腦梗死是一種突發性腦部疾病,近年來我國腦梗死患者的發病率在逐年增加,因此腦梗死并發癥的發生率也呈上升趨勢[3]。出血性腦梗塞則屬于臨床中比較嚴重的神經系統疾病,此病有較高的致殘率和死亡率[4]。該病的發病因素主要是由于患者的腦部血管出現栓塞導致,在腦梗死中過程中腦動脈血管梗阻解除之后,栓子會流向腦血管的末端末梢的部位,導致腦梗死的部位出現腦部組織再次出血和壞死的癥狀,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嚴重的威脅,使患者的生存質量受到極大的影響[5]。現階段我國老齡化人口逐年增加,導致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上升,因此出血性腦梗塞患者的發病率也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并且由于人們生活方式以及習慣的改變,此病也逐漸呈現向年輕化趨勢。此病發病較急,并且發展速度較快,如果患者在發病后沒有給予及時有效的診斷和救治有可能會造成致殘,嚴重者甚至是死亡。所以,給予患者及時準確的診斷和治療是挽救患者生命的關鍵,并且能夠及時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提升臨床治療效果。在臨床診斷中,核磁共振成像在診斷中的診斷效果較好,被臨床廣泛應用。該診斷方法能夠對患者的病灶部位進行各個角度的掃描、增強掃面,與CT檢查相對比,針對病灶部位的診斷更加精準,敏感度更高,有效地降低了誤診率和漏診率,為患者爭取了最佳的治療時間。臨床中要注意根據結合患者的病情、疾病史、臨床癥狀表現等多種結果綜合分析,采取核磁共振以及CT等診斷技術,提高檢查的診斷準確性。同時,核磁共振能夠引起電場產生,從而引起肌肉以及神經興奮,給予足夠的強度,可以出現叩擊、刺激痛等外周神經興奮感,嚴重會導致患者出現心室震顫以及心臟興奮,繼而在實際應用過程中,應該排除心臟疾病者,確保應用的安全性。在本次研究中以手術病理診斷為金標準,針對本院60例出血性腦梗死患者給予不同的診斷檢查方式進行分析,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診斷準確率明顯高于對照組,由此可見核磁共振成像的的檢查準確率高于CT檢查,組間數據對比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核磁共振成像在出血性腦梗死中的臨床診斷效果較佳,能夠有效提高臨床診斷準確率,與CT檢查相對比臨床診斷價值更高。
參考文獻
[1] 黃燕.磁共振成像在出血性腦梗死中的診斷價值[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9,19(14):164.
[2] 蔣銀仙.核磁共振成像在出血性腦梗死中的臨床診斷價值[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8,05(93):167.
[3] 劉鶴,李洪義,高丹,尹燕偉.核磁共振成像在出血性腦梗死中的臨床診斷價值評估[J].中國現代醫生,2018,56(19):107-109.
[4] 陳巧娜.出血性腦梗死患者臨床磁共振成像分析[J].醫療裝備,2018,31(12):46-47.
[5] 劉翠鈺,梁偉智,牛犇.磁共振成像在出血性腦梗死中的臨床診斷價值[J].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2018,02(05):1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