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圣婕
【摘要】專利實施權讓與的效力,是指專利實施權讓與的約束力,即專利實施權讓與法律關系中專利實施權人(讓與人)、受讓人、專利權人及第三人所應享有的權利和承擔的義務。根據各方當事人之間相互關系的不同,可分為對內效力和對外效力。研究專利實施權讓與的效力,對讓與人、受讓人、專利權人以及第三人的權利與義務進行合理有效的界定,不僅有利于促進許可證貿易的積極開展、交易的明朗化,也可為我國專利實施權轉讓制度的構建與完善添磚加瓦,還有助于我們進一步了解專利實施權讓與制度的內涵與外延。
【關鍵詞】專利;實施權讓與;效力
一、專利權讓與的對內效力
所謂專利實施權讓與的對內效力,是指專利實施權讓與在轉讓方與受讓方之間的法律約束力。
(一)對出讓人的效力
(1)專利實施權及從權利的轉移。讓與生效以后,專利實施權將轉移于受讓人,即受讓人代替原專利實施權人的地位成為新的專利實施權人。這里有一點要作特別說明,原專利實施權人(讓與人)并不因為專利實施權已轉移于受讓人,就完全脫離原合同關系。例如,他還可能對專利權人或其他合同相對人負有應盡的義務。“對主權利的處分及于從權利”,這是目前世界各國民法所確認的一項基本原則。據此,專利實施權轉移時,相關從權利也應隨之轉移。如果沒有特別約定,這些隨之轉移的從權利應當包括:違約金債權、損害賠償請求權、擔保權益等等。當然,在性質上專屬于讓與人或與讓與人有不可分離之關系者除外。
(2)責任或義務不隨之轉移。“僅僅受讓合同權利并不足以證明受讓人做出了默示的承擔合同義務的許諾。”因此,如果沒有專利權人的同意,專利實施權讓與并不表明讓與人的責任或義務亦一并轉移。但是,除非專利權人在要求讓與人親自履行合同義務方面擁有某種實質性的利益或者讓與人與專利權人約定以親自履行合同義務為其取得專利實施權的前提條件,否則讓與人可以委托受讓人替代履行義務——合同義務的轉托。不過,讓與人把自己承擔的合同義務委托給第三人(受托人)履行,并不由此而解除自己對專利權人或債權人承擔的責任。如果受托人沒有對專利權人或債權人履行轉托的義務,債權人(專利權人)可以要求讓與人重新承擔起履行這一義務的責任。美國的法學理論認為,合同義務的轉托使受托人承擔起對債權人履行轉托的義務的主要責任,使受托人成為主要的債務人;此時,轉托人依然作為擔保人承擔著第二位的履行該轉托義務的責任;當受托人沒有按他自己的許諾履行轉托的義務,轉托人重新變為主要的債務人。
專利權人不得否認讓與人委托他人履行債務的權利。當然,如果受讓人顯然不適合履行債務,或其履行會損害專利權人利益的,專利權人可對讓與人提出違約之訴,讓與人應對受讓人的履行負責。換言之,讓與人的責任不隨專利實施權的讓與而轉移。
(3)讓與人的權利瑕疵擔保責任。依《美國第二次合同法重述》第333條,在發生合同權利轉讓時,轉讓人對受讓人承擔以下默示的擔保義務:第一,所轉讓的權利是實際存在的,不從屬于任何限制或抗辯權的,除非該權利的瑕疵、受到的限制或抗辯已由轉讓人作了說明或者在轉讓發生時已明顯地存在了。第二,所有與該轉讓有關的文件或契據都是真實的并與其所稱的是一致的。第三,該轉讓人擁有轉讓權(他以前不曾將同一權利轉讓給他人)并且在將來也不會做有損于該轉讓的權利的事(他并沒有打算把同一權利在以后再次進行轉讓)。我國合同法第79條亦規定了轉讓人的“權利瑕疵擔保責任”。依此條規定,以買賣或其他有償方式讓與合同權利,轉讓人對所讓與的合同權利,負權利瑕疵擔保責任。當事人免除或限制此項責任的特約,于轉讓人故意不告知債權的瑕疵時,為無效;無償讓與債權,轉讓人對權利瑕疵不負擔保責任,但轉讓人故意不告知瑕疵的,對受讓人因瑕疵所受損害負賠償責任;受讓人于合同權利讓與成立時,明知權利有瑕疵而接受的,轉讓人不負擔保責任。
因此,讓與人應當擔保所讓與的專利實施權及其所附屬的擔保權益等從權利,在訂立讓與合同之時真實存在、合法有效;該讓與是有權處分行為;應保證其轉讓的專利實施權沒有瑕疵,即受讓人行使權利時不受第三人的追索。如果在權利轉讓后因權利瑕疵而給受讓人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應當注意的是,讓與人僅對專利實施權的合法有效性承擔擔保責任,對專利權本身的瑕疵則不承擔責任,即如果這種瑕疵是來源于專利權本身且不為讓與人所明知或應知的,讓與人不承擔責任。
(4)有義務協助受讓人完善專利實施權的取得。專利實施權讓與生效,將在讓與人與受讓人之間發生專利實施權權屬變動的效果。受讓人取得專利實施權還需經歷一定的程序方可對抗他人。讓與人有義務對受讓人給予協助。具體而言,讓與人應當立即通知或授權受讓人通知專利權人專利實施權的讓與情況,應當向受讓人交付相關文件材料。
(5)不得危害受讓人的專利實施權。專利實施權讓與生效后,專利實施權即不屬于讓與人所有,讓與人不得利用在原許可合同中的經歷,危害受讓人的專利實施權。具體而言,讓與人不得未經受讓人同意向專利權人發出撤回或撤銷讓與通知,(依據法院生效判決除外);不得將同一專利實施權重復讓與其他人(在法律允許專利實施權出質的情況下,不得為其債務提供擔保);讓與人不履行其對專利權人的義務,以致專利權人得以主張解除原許可合同對抗受讓人的,讓與人的該種不作為仍構成對受讓人專利實施權的危害。原則上,專利實施權讓與后讓與人不得與專利權人變更專利實施許可合同,損害受讓人的權利。
(二)對受讓人的效力
受讓人在受讓合同權利之后或在轉讓合同生效之后,享有下列權利:①受讓專利實施權及其從權利。在讓與生效之后,受讓人即可取代受讓人成為新的專利實施權人,享有合同約定范圍內實施專利的權利。②向債務人主張債權的權利。受讓人在受讓了合同權利之后,并且向債務人有效為轉讓通知以后,此時即可向債務人請求履行債務,債務人不得拒絕.否則,受讓人可以直接對債務人起訴以實現受讓的權利。③請求損害賠償的權利。因合同權利存在瑕疵、債務人違約或侵權而致受讓人遭受損害時,向讓與人或債務人請求賠償的權利。④其他權利。如接受有關證明文件的權利、向轉讓人請求提供其為行使專利實施權所必要的合作的權利等。
同時,受讓人負有以下義務:①支付對價的義務。如有償讓與時,必須向轉讓人支付約定的價金。②適當履行合同的義務。受讓人應當在合同約定的范圍內實施專利,因受讓人違約或侵權而致專利權人或讓與人遭受損害的,應承擔相應違約或者侵權責任。③不當得利返還及損害賠償責任。在轉讓行為無效或被撤銷時,如果受讓人已經實施了該專利,應將所得利益返還于讓與人或專利權人。如果因受讓人的過錯而造成轉讓無效或被撤銷時,承擔相應的損害賠償責任。④隨附義務。如讓與通知義務,如果合同約定由受讓人為讓與通知的,受讓人有通知的義務,并出示取得相關權利的的證據。
二、專利實施權讓與的對外效力
對外效力主要是指對于專利權人及第三人的約束力。專利實施權讓與必須是在不損害專利權人現存利益的前提下進行,專利權人不應因專利實施權的轉讓而增加自己的負擔或喪失應得的利益。
(一)對專利權人的效力
專利權人雖不是轉讓合同的當事人,但作為原合同的一方當事人,專利實施權讓與將對其產生如下效力:
(1)回購權。這種“回購權”在性質上有些雷同于優先購買權,在原專利實施許可費用采取一次總算支付的情況下尤其如此。即在被許可人欲轉讓專利實施權時,專利權人有優先“購買”的權利,且支付的對價不得高于專利權人發出許可證時所獲得的利益——可原價或低于原價贖回。但更多時候,這種“回購權”是以一種單方的合同解除權的形式出現的,即專利權人在被許可人要求轉讓專利實施權時得單方解除原實施許可合同的權利。這種權利性質在許可費采用提成支付方式時表現得較為明顯。
(2)專利權人對于原專利實施權人(讓與人)的抗辯權得以對抗新專利實施權人(受讓人)。專利權人的抗辯權是其重要的權利。根據各國民法典的規定,在合同權利讓與后,債務人對于原債權人的抗辯權得以對抗新債權人。我國合同法第82條規定:“債務人接到合同權利轉讓通知后,債務人對讓與人的抗辯,可以向受讓人主張。”結合專利實施權讓與的特殊性,筆者認為專利權人應當享有如下抗辯權:第一,基于讓與專利實施權所生之實體法上的抗辯權。包括專利實施權不成立、無效或得撤銷抗辯,同時履行抗辯或不安抗辯,專利實施權己消滅之抗辯。第二,基于優先權之抗辯權。專利權人抗辯權的設置能體現法律對專利權人利益的著重保護。
債權讓與僅改變專利實施權主體,不改變其內容,專利實施權內容仍保持原狀。若原專利實施權含有瑕疵,那么,這種瑕疵必定會隨同專利實施權移轉于受讓人,因此,專利權人仍得以對讓與人提出的抗辯向受讓人提出。但專利權人向受讓人提出的抗辯僅以專利實施權讓與時可得向讓與人提出的為限,否則,有損于受讓人利益。
(3)不得危害受讓人的專利實施權。專利權人不得危害受讓人的專利實施權,不管合同權利轉讓于何人,專利權人均負有這一義務。這種危害行為可以是以作為或者不作為的形式表現出來。例如,專利權人應當按時交納年費以維持專利實施權的合法有效性。原則上,專利實施權讓與后不得與讓與人(原專利實施權人)變更專利實施許可合同,損害受讓人的權利。
(4)權利瑕疵擔保責任。專利權人承擔專利權的瑕疵擔保責任,即保證受讓人在實施該專利是不因該專利本身的瑕疵而受到其他權利人的追索。
(二)對第三人的效力
專利實施權讓與對第三人的效力,主要表現在當讓與人重復讓與債權時,何人為正當受讓人的問題。因專利實施權與物權不同,其讓與無特別的公示方式,第三人無從知道讓與的事實,難免受到不測的損害,故應對于善意的第三人進行保護。從目前各國立法來看,大約有兩種方式:其一是讓與不需要特別要件即生效力,但不得以之對抗善意第三人;其二是以登記作為對抗第三人的要件。筆者建議將二者結合適用。同時,可依據下列標準確定取得專利實施權的受讓人:(一)兩個以上的讓與中,有償讓與的受讓人取得專利實施權;(二)兩個以上的讓與中,有可撤銷事由的,無可撤銷事由的受讓人取得專利實施權;(三)兩個以上的讓與中,同時有全部的讓與和部分讓與的,全部讓與的受讓人取得專利實施權;(四)兩個以上的受讓人中,根據合同的生效時間的先后確定專利實施權的歸屬,即前者優于后者。
綜上所述,研究專利實施權讓與的效力,對讓與人、受讓人、專利權人以及第三人的權利與義務進行合理有效的界定,不僅有利于促進許可證貿易的積極開展、交易的明朗化;也可為我國專利實施權轉讓制度的構建與完善添磚加瓦,還有助于我們進一步了解專利實施權讓與制度的內涵與外延。
參考文獻:
[1]Langel v.Bets,250N.Y.159(1928).轉引自楊明娟.專利實施權轉讓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5.
[2]Crane Ice Cream Co.V.Terminal Freezing&Heating Co.,128A.280(Md.1925). 轉引自楊明娟.專利實施權轉讓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5.
[3]王軍.美國合同法[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6.
[4]楊明娟.專利實施權轉讓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5.
[5]白彥,林海權.債權讓與制度若干問題研究[J].政法論壇,2003,(3).
[6]沈達明,梁仁潔.德意志法上的法律行為[M].北京:對外貿易教育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