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清香 曾藝敏 盧文潔



【摘 要】采用高延主編的《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心理問卷》對福建省泉州市某中學2074名中學生展開調查。結果表明,該校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總體良好,恐懼因子的嚴重個案數最多,神經衰弱次之;女生在抑郁、神經衰弱、恐懼、強迫焦慮、疑病5個因子上的得分顯著高于男生;高中生在抑郁、神經衰弱、恐懼3個因子上的得分顯著高于初中生;“正常但周圍有人隔離中”群體在抑郁、恐懼、疑病3個因子的得分顯著高于“隔離中”群體??梢姡咔閷χ袑W生心理健康狀況存在一定影響,且存在群體性差異,學校心理輔導工作應根據群體差異,有的放矢。
【關鍵詞】新冠肺炎疫情;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
【中圖分類號】G446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0)32-0044-04
【作者簡介】1.余清香,福建省晉江市養正中學(福建晉江,362200)教師;2.曾藝敏,福建省晉江市養正中學(福建晉江,362200)教師,二級教師;3.盧文潔,福建省晉江市養正中學(福建晉江,362200)教師,一級教師。
自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以下簡稱“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各地中小學校受到較大影響,開學時間統一延后,由線下學習轉向線上學習。為了解疫情對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影響程度,福建省晉江市養正中學于2020年2月9日—10日對福建省泉州市某中學2074名初、高中學生展開調查,現分析報告如下。
一、對象與方法
1.調查對象。
隨機選取福建省泉州市某中學初、高中學生施測,共回收有效問卷2074份,其中男生1087人,女生987人;初中生747人(七年級356人,八年級102人,九年級289人),高中生1327人(高一312人,高二482人,高三533人);“隔離中”群體123人,“正常但周圍有人隔離中”群體32人,“正常且周圍無人隔離中”群體1919人。
2.調查方法。
使用高延主編的《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心理問卷》施測,問卷包括24個項目,含抑郁、神經衰弱、恐懼、強迫焦慮和疑病5個因子。[1]采用4點評分,其中0表示沒有,1表示輕度,2表示中度,3表示重度。通過“問卷星”在線問卷調查平臺收集數據,共采集2074份有效數據。
二、結果分析
1.因子嚴重個案數統計結果分析。
因子分低于2分表示該因子癥狀較輕,高于2分表明該因子癥狀較明顯。為了解全體被試各因子上嚴重個案數的分布情況,對各因子得分在2分以上的數量和占總人數的比例進行統計,結果顯示,恐懼因子的嚴重個案數最多、神經衰弱次之,具體結果見表1。
表1 因子嚴重個案數統計結果(N=2074)
2.不同性別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差異分析。
為了解不同性別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是否存在差異,對男女被試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由表2可知,女生在抑郁、神經衰弱、恐懼、強迫焦慮、疑病這5個因子上的得分均顯著高于男生。
3.不同學段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差異分析。
為了解初、高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是否存在顯著差異,對二者進行差異性檢驗。由表3可知,高中生在抑郁、神經衰弱、恐懼3個因子上的得分顯著高于初中生。
4.不同狀態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差異分析。
將集中隔離和居家隔離的被試合并為“隔離中”群體,與“正常但周圍有人隔離中”“正常且周圍無人隔離中”的樣本做方差分析,因3個群體的樣本數量差距太大,導致存在的誤差過大。因此,在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時執行簡單重復取樣。結果表明,“正常但周圍有人隔離中”群體在抑郁、恐懼、疑病3個因子上的得分顯著高于“隔離中”群體;“正常且周圍無人隔離中”群體與“隔離中”群體在5個因子上均不存在顯著差異;“正常但周圍有人隔離中”群體在5個因子上的得分均顯著高于“正常且周圍無人隔離中”群體。(見下頁表4)
三、討論與建議
1.疫情對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影響。
由數據分析結果可知,被試整體心理健康狀況水平良好。進一步就各因子的嚴重個案數展開分析,發現嚴重個案數的比例不可小覷,可見疫情下的中學生心理反應兩極化程度比較明顯,這與前人研究結果一致。[2]此外,中學生對于疫情的防范和預防手段欠缺,心理應對方法不成熟,在面臨威脅生命安全的重大事件時,更易產生恐懼心理。因此,在此期間應著重對學生的恐懼情緒開展工作。
首先,恐懼心理的產生多源于防范和預防手段的欠缺。因此,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應注重有關新冠肺炎疫情的科學知識普及,提高學生對疾病的認識水平進而提高學生對危機的掌控感。其次,著力教授心理應對方法。在疫情結束之前,可通過文字、語音、視頻等線上方式在網絡平臺多講解心理學相關知識,幫助學生了解自己情緒和行為反應的合理性,同時教授“蝴蝶拍”、正念練習、腹式呼吸、自我對話等簡便、易操作的心理應對方法,幫助學生緩解恐懼與抑郁情緒;在疫情結束之后,通過團體輔導等系列活動,幫助學生發現彼此的“好做法”,積累應對方法。
2.疫情期對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干預。
研究結果表明,不同性別、學段、隔離狀態的學生在各個因子上的差異情況各不相同,在后續心理健康干預的過程中應注重群體差異,有的放矢,以提高干預的針對性與有效性。
首先,結合認知性情緒調節策略的性別差異進行干預。女生在抑郁、神經衰弱、恐懼、強迫焦慮、疑病這5個因子上的得分均顯著高于男生,這與前人的研究結果一致。肖晶等人對于高中生認知性情緒調節策略的性別差異研究表明,女性更多地關注自身的情緒體驗;[3]還有研究指出,女性有更多的災難化與沉思的認知性情緒調節策略,相比于男生,女生在面對此次疫情時所受的影響更大。對于這點,在開展干預工作時應重點幫助學生了解應激反應的性別差異,一是讓全體學生意識到性別差異的客觀原因,引導學生增強同理心;二是在設計團體心理輔導方案時,可結合女生認知性情緒調節的特點多做工作。
其次,加強對高中生的關注與干預。研究結果表明,高中生在抑郁、神經衰弱、恐懼因子上的得分顯著高于初中生,初中生的整體心理健康狀況顯著優于高中生。這一方面是由于高中生的認知水平和信息接收能力高于初中生;另一方面可能是高中生的時間壓力高于初中生,因此更容易引發對疫情影響的悲觀預期和消極情緒。對此,在后續的心理輔導中,應加強對疫情影響程度的分析和對時間管理、學習目標等輔導內容的實施,幫助高中生提升自我掌控感,減弱因不可控帶來的消極情緒。
最后,加強對“正常但周圍有人隔離中”群體的關注與輔導?!罢5車腥烁綦x中”群體在抑郁、恐懼、疑病這3個因子上的得分顯著高于“隔離中”群體,這一結果似與多數人的預判有所不同,大家普遍認為接受隔離者的心理健康狀況會顯著低于其他群體。然而,新冠肺炎作為一種傳染性極強的疾病,疫情帶來的心理壓力包括患病帶來的壓力和擔心患病帶來的壓力,后者所致壓力不小于前者。因此,需加強對未被隔離但周圍有人隔離學生群體的心理輔導。
綜上,此次疫情管控期間需關注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具體可從恐懼、神經衰弱、抑郁情緒這三個方面展開,除此之外,應有針對性地對不同類別(性別、學段、隔離狀態)的學生進行認知行為干預、放松訓練、溝通及正念減壓療法等專業心理干預。
【參考文獻】
[1]張作記.行為醫學量表手冊[M].北京:中華醫學電子音像出版社,2005:267-270.
[2]張莉萍,孟新珍,丁魁.甲型H1N1流感疫情對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影響[J].中外健康文摘,2010,7(30):373-374.
[3]肖晶,黃任之,凌宇,等.高中生認知性情緒調節策略的性別差異[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9,23(9):670-673,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