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懷天
摘要:近代以來,無數志士仁人都在為中國現代化不斷探索,但沒有一個獨立的政權,穩定的環境,早期現代化的探索總是難逃失敗的命運。直到新中國成立之后,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中國現代化。對于當時一窮二白的新中國,對于現代化的探索循著仿照蘇聯到自主探索,最終逐漸形成“四個現代化”的中國道路模式。
關鍵詞:四個現代化;建國以后;現代化道路
現代化就是工業革命以來,由于技術的進步而引發整個社會生產的極大變化,促使人類社會從傳統的經濟向現代的經濟,從傳統的農業向現代的工業,從傳統的文明向現代文明的轉變過程,涉及到社會方方面面的廣泛變化。從近代以來,無數先進的中國人就在探索適合中國的現代化發展道路,從最早的學器物,學技術,再到后來的學制度,都未能實現現代化。直到新中國成立之后,實現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中國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化。
一、建國后中國現代化進程的基本國情
胡繩曾說過:“要真正現代化,順利發展,首先必須解決民族獨立問題,作為一個獨立的國家去發展現代化。” 1949年新中國成立,中國人民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這為之后進行現代化建設奠定了前提和基礎。
新中國剛剛成立,當時的中國飽受戰爭的摧殘,生產力低下,經濟蕭條,財政困難,工業基礎非常薄弱,這是建國后面臨的最大現實問題。為了改變這樣的局面,經過三年的經濟恢復,國家的經濟狀況已基本好轉。首先是是工農業的發展都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尤其是工業的發展已超過最好水平;其次是財政收支達到平衡,重要的物資全部由國家掌控,結束了物價飛漲和通貨膨脹,在原有的鐵路基礎上,公路、水運和航空也都恢復起來,推動了經濟的持續向好發展,為之后的現代化建設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
二、仿學蘇聯現代化模式的初步探索
近代以來,中國頻遭帝國主義的侵略,也在于中國沒有跟上世界現代化發展的潮流。早期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認為工業化就是現代化,這樣的判斷一是基于當時中國所處的國內外環境,二是基于當時蘇聯較為成熟的現代化發展模式。
剛剛成立的新中國內外環境是十分困難的,面對這樣的國內外情況,發展自己的工業體系,保衛新生的政權就顯得格外的重要。毛澤東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指出:“現在我們能造什么? 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壺茶碗,能種糧食,能磨成面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這次會議決定黨的工作重心由農村向城市轉移,學習管理城市的經驗,加快中國工業化的進程。中國共產黨人在這個歷史階段認為工業化就是現代化,為了實現新中國的現代化,經過建國后三年的經濟恢復,中國共產黨提出了過渡時期的總路線,采用了工業化建設和社會主義改造同時并舉的方針,開啟了現代化建設的浪潮。
新生的中國政權在極其艱難的國際環境中,只能一邊倒向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蘇聯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工業化模式,使其在20世紀50年代崛起成為世界第二的工業強國。早在革命年代,毛澤東就表示出向蘇聯學習的愿望,“蘇聯共產黨就是我們的最好的先生,我們必須向他們學習。”在國內經濟發展水平不高的情況下,集中全國的力量和資源辦大事,這是后發外生型國家解決自己現代化初期所面臨的各種困難的方法。
盡管蘇聯模式有很多弊端,但還是在中國早期現代化中起到了突出的作用。在蘇聯的幫助下,第一個五年計劃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工業、農業、手工業的產值都有了很大的提升,特別是工業的產值提高的最快,這表明我國已經初步改變農業占經濟發展的主導局面,開始了由農業大國向工業大國的轉變。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國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三大改造的完成,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得以正式確立,這為之后獨立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奠定了制度保證和物質前提。
三、獨立自主探索中國現代化道路
借鑒蘇聯模式,我國工業化建設取得突飛猛進的進展,但也存在嚴重缺陷,特別是蘇共二十大召開之后,蘇聯模式所暴露出來的問題也越來越突出,這警醒了中國共產黨人開始思考這種模式的優劣,開始獨立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發展的現代化道路。
1956年4月毛澤東提出要搞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實際的第二次結合,他在《論十大關系》中坦言:“最近蘇聯方面暴露了他們在建設社會主義過程中的一些缺點和錯誤”,我們必須“引以為戒”,獨立自主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探索由此開始。
1954年,周恩來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提出了實現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和國防的“四個現代化”的任務,這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提出現代化。隨后形成了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為核心內涵的“三面紅旗”,在著力發展重工業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發展著農業和輕工業。1963年1月,周恩來第一次提出了概念比較完整的現代化,“我們要實現農業現代化、工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和科學技術現代化,把我們祖國建設成為一個社會主義強國,關鍵在于實現科學技術的現代化。”隨后還明確提出了分兩步走實現現代化的戰略,分兩步走戰略以及四個現代化的目標是中國共產黨人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特別注意到蘇聯模式所帶來的弊端,這是中國自己現代化發展經驗的總結。
中國的現代化模式不僅屬于“后發外生型”,而且還屬于“政治驅動型”的現代化模式,即在我國的現代化道路中始終是在政治上加強頂層設計,注重黨對國家對社會的全方位的領導,帶動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領域相應的改革和變遷,最后各種因素形成合力。在一窮二白基礎上實現現代化,迅速增強國家的整體實力,不能不依靠全體人民所做出的犧牲,在建國后的近30年時間里,中國共產黨緊緊團結和依靠人民,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適應了中國早期現代化的發展需要,保衛了新中國的獨立自主。中國現代化在早期探索中雖然有不少失誤,但它以特殊的方式為中國的現代化建設打下了一個堅實的基礎,沒有早期現代化的努力與付出,也不會有之后中國逐漸走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的輝煌局面。
參考文獻:
[1]“從五四運動到人民共和國成立”課題組:《胡繩論“從五四運動到人民共和國成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版,第43頁.
[2]《毛澤東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 329 頁.
[3]《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81頁.
[4]《毛澤東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9頁.
[5]《周恩來選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1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