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立新
(安徽省石臺縣仁里林業站,安徽 石臺 245100)
石臺縣位于皖南山區西部,北緯29° 59′~30° 24′,東經117° 12′~117° 59′。全縣總面積1413 km2,有林地面積11 萬hm2。該縣氣候溫暖濕潤,境內山清水秀,生態優良,森林覆蓋率84.57%,林木綠化率88.1%,林業資源極其豐富,先后被列為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和中國生態經濟示范區、中國原生態最美山鄉、中國天然氧吧、全國首批綠色農業示范區、全國無公害茶葉生產基地示范區、國家濕地公園、全國科技進步縣、中國山茱萸之鄉、全國平安建設先進縣和安徽省首批旅游經濟強縣、全省無公害茶葉生產示范縣、全省特色農業示范試點縣、全省首批十佳環境優美縣。近年來,該縣始終不渝地堅持走“生態立縣” 發展之路,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嚴格森林資源保護,因地制宜發展綠色經濟,大力發展生態林業、民生林業,全力打造中國原生態最美山鄉,森林質量得到顯著提升,生態環境顯著改善。但森林病蟲害的種類繁多,由于林業有害生物的多樣性、環境條件的復雜性給防控工作帶來一定的困難。近年來,松材線蟲病、馬尾松毛蟲、舞毒蛾等林業有害生物仍時有發生,需要制訂相關的防治策略。為此,筆者將馬尾松毛蟲和舞毒蛾這2 種林業有害生物的防治技術進行了總結。
石臺縣馬尾松毛蟲的發生與防治情況。近年來,皖南山區馬尾松毛蟲進入新一輪暴發周期。為切實做好馬尾松毛蟲的防治工作,自2020 年3 月中旬開始,石臺縣林業局集中開展越冬代馬尾松毛蟲蟲情調查和動態監測。根據調查和監測結果,制定了科學的防治方案,組織各鄉鎮林業站技術員、護林員進行了馬尾松毛蟲防治技術培訓。為提高山區群眾對馬尾松毛蟲危害的知曉度,該局還通過各種途徑宣傳馬尾松毛蟲的防治知識,倡導大家積極報告蟲情和參加蟲害防治工作。下一步,石臺縣還將根據馬尾松毛蟲生長規律,適時組織施放赤眼蜂、林煙劑等方法綜合防治馬尾松毛蟲,全面提升森林病蟲害自我防御能力,維護森林生態安全。
馬尾松毛蟲的危害。以幼蟲群集取食松樹針葉,輕者常將松針食光,呈火燒狀,重者致使松樹生長極度衰弱,容易招引松墨天牛、松縱坑切梢小蠹、松白星象等蛀干害蟲的入侵,造成松樹大面積死亡。
馬尾松毛蟲的發生規律。馬尾松毛蟲在皖南山區1 年發生2 ~3 代,多以3 齡幼蟲在樹干基部的樹皮縫隙內、枯枝落葉、雜草或土、石塊下越冬。越冬幼蟲3 月中旬上樹為害,4 月下旬越冬代成蟲出現;第1 代幼蟲、成蟲發生和出現的時間為6月上旬、7 月下旬;第2 代幼蟲、成蟲發生和出現的時間分別在8 月上旬、9 月中旬;第3 代(越冬代)幼蟲9 月下旬發生,3 齡后進入越冬。成蟲晝伏夜出。卵常數十粒排列或堆產于松針上,雌蛾產卵量從數十粒至800 粒不等,卵期6 ~11d。幼蟲一般為6 齡,1 ~2 齡幼蟲有群集和吐絲下垂習性,借風力遷移;3 齡后分散為害,取食整根松針,受驚時有彈跳下落習性;5 ~6 齡幼蟲受驚時將頭部彎于胸部下,毒毛豎起,其時食量最大,占幼蟲期總食量的70% ~80%,幼蟲期34 ~56d,越冬幼蟲長達190 d。老熟幼蟲在針葉叢和樹皮縫中結繭化蛹,在針葉受害較重的松林,幼蟲則下樹在林下灌木和地表植物上結繭化蛹,蛹11 ~22d,成蟲期5 ~9d,世代重疊現象明顯。
1.2.1 馬尾松毛蟲蟲情監測
在常災區、偶發區設立中心測報點,共設立固定監測樣地40 個/hm2,常年監測馬尾松毛蟲蟲情;在常災區、偶發區設立性誘劑監測樣地3 個/hm2,在成蟲期誘捕成蟲,根據誘捕成蟲數量預測下一代幼蟲發生范圍和蟲口密度;在常災區設立4 盞固定誘蟲燈,并根據幼蟲發生數量,在常災區設立臨時誘蟲燈120 ~280 盞/hm2,誘捕成蟲,預測下一代幼蟲發生范圍和蟲口密度。
1.2.2 營林技術措施
在馬尾松純林中開展林分改造,開展封山育林,誘導形成針闊混交林,改善松林林相和林下植被;營造楓香、板栗、毛竹、香樟,人工促進形成混交林,以提高林分抗性。
1.2.3 生物防治措施
在馬尾松毛蟲偶發區,蟲口密度出現上升趨勢,釋放白僵菌壓低蟲口密度,使其不會產生災害。在常災區,當蟲口密度較高時,在進行無公害農藥防治壓低蟲口密度的同時,使用CPV 噴霧,并釋放白僵菌,鞏固無公害農藥防治效果。在馬尾松毛蟲蟲源地設置鳥籠,招引益鳥防治馬尾松毛蟲。石臺縣選用了白僵菌(安徽省皖東微生物制劑廠):劑型高孢粉;含孢量(108/g)>1 000;含水量<8%;包裝孢子活率≥90%;pH值6.8 ~7.0;雜質含量<4%。白僵菌是一種真菌微生物殺蟲劑,其殺蟲有效物質是白僵菌的活孢子。孢子接觸害蟲后,在適宜的溫度條件下萌發,生長菌絲侵入蟲體內,產生大量菌絲和分泌物,使害蟲生病,經4 ~5 d 后死亡。死亡的蟲體白色僵硬,體表長滿菌絲及白色粉狀孢子。孢子可借風、昆蟲等繼續擴散,侵染其他害蟲。
1.2.4 物理防治措施
在常災區的蟲源地,設置固定黑光燈4 盞/hm2,并根據蟲情,布設臨時誘蟲燈120 ~280 盞/hm2,誘殺馬尾松毛蟲成蟲。選用PS-15II 型頻振式殺蟲燈(河南省鶴壁市佳多科工貿有限責任公司):利用害蟲較強的趨光、趨波、趨色、趨性信息的特性,將光的波長、波段、波的頻率設定在特定范圍內,近距離用光、遠距離用波,燈外配以頻振式高壓電網觸殺,使害蟲落入燈下的接蟲袋內,達到殺滅害蟲的目的;以及臨時誘蟲燈:100 W 白熾燈,燈下安放盛水的盆,水面上倒一些柴油。利用害蟲的趨光性,害蟲落入盆內,翅膀沾上柴油無法飛翔達到殺蟲目的。采用以上2 種誘蟲燈均達到了良好的防治效果。
1.2.5 無公害農藥防治措施
在常災區蟲口密度較高和偶發區發生馬尾松毛蟲災害時,使用無公害農藥進行防治,迅速壓低蟲口密度,然后采用生物防治措施,鞏固防治效果。如選用15% 滅幼脲煙霧劑(天津久日化學工業有限公司):滅幼脲屬昆蟲激素類農藥,具有獨特的殺蟲機理,主要通過抑制昆蟲體內幾丁質合成,從而導致昆蟲幼蟲不能正常脫皮而死亡。作用方式表現為胃毒,本劑具有選擇殺蟲的特點,對蛻皮昆蟲,特別是鱗翅目昆蟲具有相當高的殺蟲活性。而對人、畜、益蟲和鳥類幾乎無害。
石臺縣舞毒蛾發生與防治情況。據石臺縣林業局統計,2020 年境內舞毒蛾有較大面積發生危害。各林業站點開始動員起來,如5 月12 日上午,大演鄉召開舞毒蛾防治工作會議,會上介紹了舞毒蛾蟲害在該鄉發生、爆發時增長情況和舞毒蛾特征、巨大危害、防治技術手段及前期防治開展情況,并就下一步蟲害發生面積、地點、危害程度情況監測以及防治工作做了具體安排;5 月14 日,池州市林業局副調研員張世斌帶領森防站工作人員到石臺縣督導舞毒蛾防治工作。張世斌一行仔細查看了蟲害發生情況,了解防治的具體措施。張世斌強調,要迅速查明蟲害的成因及分布情況,密切關注蟲情,進一步加強幼蟲期監測調查,多措并舉綜合防治,確保治理效果。要加強監測和報告,第一時間對蟲害發展采取全力控制,做到早發現、早防治、早消滅,堅決避免小害延誤成大災。要加大對蟲害的宣傳力度,組織專業技術人員進行現場指導,使廣大群眾能夠了解并掌握蟲害的防治方法,并積極主動參與到防治工作中來,實施科學防治、綠色防治,使防治效果最大化,把蟲害對林業資源和生態的影響降到最低。
舞毒蛾的為害。舞毒蛾主要危害櫧樹、楊樹、柳樹等。幼蟲主要危害葉片, 該蟲食量大, 食性雜, 嚴重時可將全樹葉片吃光,僅剩葉柄和枝條。
舞毒蛾的發生規律。 該蟲在當地1 年發生1 代,以卵在樹皮及大樹背陰處石縫中越冬。4 月中旬開始孵化,5 月上中旬進入為害盛期,6 月中旬老熟幼蟲進入蛹期,蛹期15 d,成蟲6 月底7 月初羽化,舞毒蛾雄成蟲白天在林內飛舞,雌蟲不易起飛。雌雄成蟲交尾后可產卵,產卵部位一般位于樹干基部0.5 ~ 1.0 m 的樹皮下,產卵 400 ~ 1 200 粒,產卵后雌蛾將其腹部鱗毛覆蓋其上。翌年春,卵孵化后初孵幼蟲開始取食卵殼,后取食嫩芽和嫩葉,日間大都靜伏葉面不動,有吐絲下垂習性,借助風力傳播蔓延;2 齡后白天潛伏樹干裂縫或老皮下,黃昏后再爬上樹取食。食料缺乏時,大齡幼蟲成群遷移。老熟幼蟲在樹上葉片間、枝條間以及樹干裂縫、老樹皮下吐絲固定蟲體化蛹。
2.2.1 營造混交林
舞毒蛾在純林內繁殖系數大,幼蟲成活率高,成蟲產卵量增大。因此,營造混交林能抑制舞毒蛾的發生。
2.2.2 成蟲盛期以燈光誘殺
利用誘蟲燈在成蟲羽化期誘殺成蟲,誘蟲燈應設在上一年舞毒蛾發生比較嚴重、四周空曠的地塊,其防治效果較好。
2.2.3 人工銷毀
在舞毒蛾產卵后到卵孵化前,人工用木錘砸擊卵塊或刮除卵塊,集中燒毀。
2.2.4 化學防治
幼蟲1 ~3 齡時,噴施1.8% 阿維菌素乳油4 000 倍液、殺滅菊酯1 000 倍液、2.5% 功夫乳油2 000 倍液防治。選擇晴天、陰天無風或微風的的條件下,采用溴氰菊酯和柴油(2:8),使用煙霧機在發生區與未發生區之間區域作業,封堵壓制舞毒蛾向外擴散蔓延勢頭;在發生區內選用1.2% 苦參堿煙包,按22.5 個/hm2的劑量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