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長山
(山東省農業廣播電視學校滕州市分校,山東 滕州 277599)
小麥在我國擁有著悠久的種植歷史,是重要的農作物,在滿足人們糧食需求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小麥種植過程中要高度重視病蟲害防治工作,有效應對各類防治誤區,采用科學有效的綜合防治技術手段,提升總體防治水平,保證小麥的健康穩定生長。
準確有效的防治時間是有效推進小麥病蟲害防治工作穩步開展的重要前提,這對于保障防治效果具有積極意義。小麥種植人員多是農民,通常依賴于以往種植經驗,缺乏專業的知識,在防治病蟲害時也多是憑借經驗。種植人員無法選擇準確的病蟲害防治時間,無法有效提升病蟲害防治效果。例如防治小麥紋枯病,一般要在每年3 月份開展病蟲害防治,但因為潛伏期較長,小麥紋枯病表現為4 月份,防治措施效果不佳。
吸漿蟲、葉枯病以及銹病是小麥常見病蟲害,溫度變化、種植環境的變化,都會容易引發病蟲害問題。小麥種植戶要從病蟲害實際情況出發,選擇合適藥劑,才能夠保證病蟲害的實際防治效果。但是很多種植戶所使用的藥劑不夠合適,有藥物濫用問題,增加了病蟲的耐藥性,不利于小麥的健康生長。
小麥生長中產生病蟲害問題,多是受到較多因素的影響,麥田濕潤度就是其中一個。合理有效的灌溉是保障小麥健康生長的重要前提,灌溉活動進行中,小麥所處地塊不同,使用需要的水量也不相同。很多種植戶無法準確把握好小麥生長所需水量,不僅會影響到小麥的正常發育,還會容易導致病蟲害問題,給防治病蟲害問題增加難度。
保證小麥維持著健康穩定的生長狀態,切實提升小麥生產產量和質量,需要注重有效使用先進科學的種植技術手段,強化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的應用效果。
病蟲害防治作業要從小麥播種之前就實施,首先,在完成上一輪耕種后,需要科學處理好小麥田塊,做好麥耕滅茬作業,徹底清除麥田中的雜草,保證小麥有足夠的養分作為支撐。其次,準備小麥播種作業的時期,需要種植戶做好全方位的觀察工作,著重考察好小麥的品種品質、土壤情況,促進栽種種子和小麥田塊之間保持著較強適應度。再者,實際開展小麥種植作業的過程中,需要種植戶選擇合適的種植時間,尤其是關注到小麥的病蟲害高發時期,有意識避開銹病和紋枯病的高發時節,促使病蟲害的發生幾率得以有效降低。
小麥實際生長過程中會容易受到紋枯病、金針蟲病的影響,危害到實際生長狀況。針對這種情況,需要做好綜合防治工作,控制病蟲害的發生。在播種時期就要樹立起防治病蟲害的意識,全方位開展防治作業。小麥種子播種之前,需要在化學藥劑中浸泡小麥種子,促使其在生長過程中逐漸發揮化學藥劑的作用,降低病蟲害的發生幾率。科學調制好化學藥劑的比例,增強病蟲害防治的總體效果。以紋枯病為例,防治這一病害時,使用500:1 的三銼酮,可以增強小麥種子的抗病性,這在防治病蟲害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
紅蜘蛛和枯萎病是小麥返青時期較為常見的病蟲害類型,全面開展病蟲害防治工作,需要著重針對這些病蟲害類型加以有效控制,避免病蟲害現象的蔓延。小麥種植過程中,小麥種植戶需要做好全方位的管控,細致觀察好小麥的具體生長狀況,及時發現小麥生長中的不良情況,制定出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應對策略,如通過清除雜草、噴灑化學藥劑、生物防治等手段,提升病蟲害防治水平。綜合防治病蟲害的過程中,需要合理把握好害蟲和益蟲的比例,使用生物手段做好科學防控,確保害蟲和益蟲都符合規定的數值目標,合理調控好農藥的使用劑量,避免農藥殘留。
結穗期是小麥種植中關鍵時期,實際開展小麥栽培活動時,需要關注到吸漿蟲、白粉病以及赤霉病這些病蟲害的問題,防治病蟲害要能夠遵循著毒害程度低的原則,避免小麥作物上有農藥殘留。具體實施病蟲害防治工作,采用綜合防治技術手段,需要結合小麥結穗期的實際生長狀態,嚴格按照國家規定和生產標準,以低毒高效的化學藥劑作為重要手段。在防治赤霉病的過程中,種植人員可以使用多菌靈乳劑,加入適當水達到稀釋效果,形成化學噴霧,開展病蟲害防治工作。而對于銹病的防治,種植人員可以使用粉銹寧、禾果利等可以溶于水的粉劑,通過均勻噴灑藥劑,能夠實現病蟲害防治的目標。
防治小麥種植過程中的病蟲害問題,需要注重采用科學化的綜合防治手段。首先,在種子處理方面,要合理性攪拌和摻入好藥劑,根據小麥種植的密度、病蟲害爆發程度,選擇藥劑種類和劑量。稀釋藥劑后,需要將其灌入到噴霧器中,在噴灑藥劑的同時開展持續攪拌活動,其中要嚴格控制好藥劑的用量,避免藥劑含量過高或者過低情況的發生。小麥生長期的綜合防治,要能夠切實開展灌溉處理、肥料管理以及雜草管理工作,控制好病蟲害問題。如果小麥田塊病蟲害問題較為嚴重,需要使用80ml 的20% 紋霉清、150ml 的5% 井崗霉素水,配合使用60kg 左右清水實施噴灑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