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軍
(張家口市崇禮區林業和草原局,河北 張家口 076350)
在一些經濟相對落后的地區,其林業病蟲害防治工作還存在理念落后、工作開展方式陳舊的問題。例如:仍秉持傳統的防治方法,工作人員創新意識淡薄,未針對病蟲害發生的原因采取綜合性治理措施,導致人工鋪捉不僅效率低下,且效果更是難盡人意。同時,地方政府部門對林業工作開展缺乏有效的重視,對病蟲害防治投入力度有限,沒有建立完善的工作管理機制;有些工作人員存在懈怠情緒、造成防治工作存在漏洞;林業管理工作流于表面,先進理念、高新技術的應用不及時,導致其工作開展對生態環境形成破壞[1]。
一些地區中林業人工人員不規范使用化學藥劑,導致雖然其對病蟲害防治起到了顯著作用,但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使益蟲及樹木生長遭受了不利影響。
2.1.1 隔離法
即通過構建隔離帶,進行病蟲害防治。在病蟲害發生地與保護目標間構建起具有一定長度與寬度的無林木地帶,主要防治對象為在一定區域內傳播速度與擴散蔓延速度較快的病蟲害種類。通過切斷病蟲害傳播路徑的方式將其有效控制在相應范圍內,阻止繼續擴散蔓延,再利用綜合防治法消滅病蟲害,降低防治難度與危害波及范圍,保障林業管理工作的有序推進。
2.1.2 誘殺法
誘殺法便是利用害蟲的某些天性以及趨勢實施防治工作,其具有操作簡單、成本較低,防治效果好等諸多優勢。其中,以燈誘捕殺法與信息素捕殺法最常用。就燈誘捕殺法而言,主要在夜晚時利用昆蟲夜晚活動的習性以及趨光性將害蟲吸引至誘捕燈處進行滅殺。為此,需加強監測力度,采用頻振式殺蟲燈進行林業病蟲害防治工作,掌握昆蟲群體發育情況,選擇最優時機滅殺害蟲種群,以便減少昆蟲群體對林木的危害。而信息捕殺法則是在空氣中散播特定昆蟲的性信息素合成物,使雌雄昆蟲間的交通信號受到干擾,進而降低交配幾率,遏制害蟲數量,由于不同種類昆蟲的性信息交流信號并不相同,所以此方法具有專一性、無公害以及保護益蟲等特點,其主要防治對象為楊樹透翅蛾、舞毒蛾等。
化學防治技術也是林業病蟲害防治最傳統的方式。其具有防治范圍較廣、見效快的特點,并且可除雜草、殺線蟲、殺螨蟲等,具備多重應用優勢,但是由于化學制劑具有一定毒性,可能會對生態環境、土壤等造成破壞。因此,在使用藥劑的過程中一定要遵循安全用藥、混合用藥、適時施藥、對癥下藥等原則,結合藥效、林區面積等基礎信息并經過精密計算確定藥劑使用量和稀釋程度,最大程度上降低藥劑對林木本身產生的危害,否則將嚴重破壞生態系統平衡并加強害蟲抗藥性,導致更嚴重的病蟲害發生,因此要謹慎使用化學藥劑。在實際施藥過程中以熱煙霧、噴霧、樹干注射三種施藥方式為主,其中,噴霧技術要結合精確施藥技術與靜電噴霧技術降低藥劑浪費程度,并根據施藥范圍以及用藥量靈活選擇機動、手動等噴灑方法;而樹干注射在眾多化學防治技術中危害最小且藥效期更長,病蟲害防治效果較為顯著[2]。
2.3.1 昆蟲防治法
以借助害蟲天敵的方式展開防治,主要的害蟲天敵包括寄生性蒲螨、周氏嚙小蜂、赤眼蜂等,通過蟲類之間的克制關系使害蟲難以生存。在防治法中需要注意的重點包括昆蟲種類的選擇與施放,以周氏嚙小蜂為例,該類昆蟲主要克制多種鱗翅目食葉害蟲,在施放時要將人工繁殖出的即將羽化出蜂的寄主蠶固定在樹干上,高度一般為2m,既方便操作又能夠減少人為影響。
2.3.2 益鳥防治法
絕大多數鳥類均以蟲類為主要食物,因此將鳥類引入林區能夠使害蟲數量得到有效控制,引入方法以在林間構筑人工鳥巢與人工放飛為主,而在鳥類種類的選擇上,要以適應性強、繁殖能力較好為標準,保證鳥類在各林區均能存活,一般以山雀、灰喜鵲、啄木鳥等為主。其中,在眾多鳥類中,1 對啄木鳥便可以保護13hm2林木,見效快、效果好,但是其在清除林木內所存在害蟲的過程中,會在林木上留下1 ~3cm 左右的樹洞,這些樹洞會為天牛等害蟲提供生存場所,并且由于啄木鳥生活習性的原因,會掏空樹木以筑巢,部分啄木鳥還可能會啄食其它鳥類幼崽,以上行為會對樹木造成危害,因此在引進啄木鳥時應注意林區面積及啄木鳥數量適配比。
2.3.3 微生物防治法
微生物也是能夠對病蟲害產生克制的一類種群,通過調查林區內主要害蟲種類,以便進行科學研究,開發出僅針對害蟲有作用的微菌病毒等微生物,能夠有效降低林區內害蟲數量并保護其它種群不受波及。但是此種方法的初期投入較高,在一些經濟落后的偏遠林區難以推行,因此需要先進地區對此進行率先研究后進行應用推廣,以提升我國的林業病蟲害防治水平。
2.4.1 造林防治
針對混合林的建設,林木種類的選擇要以林區的土壤、氣候等基礎條件為標準,選擇抗病蟲害能力較強的樹種品類,增強林區林木的抗病蟲害能力,以便降低病蟲害發生概率。而對于樹種固定的林區則需要林業管理人員增加林場巡邏頻率、進行信息監控設備的布控,保證在第一時間內發現災情,并增強自身對病蟲害的處理能力,保證在發現災害后能及時控制、將其影響降至最低。
2.4.2 苗期防治
苗期生長情況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成樹的實際情況,因此要對林木的苗期生產過程充分重視起來,確保苗木種植地具備濕度與溫度適中等良好生長條件,避免苗木枯萎甚至死亡。在林木播種前需要對土壤與種子進行全面檢查,清除潛在病蟲害;在林木生長過程中,要注意肥料的使用,盡量施加有機肥保證苗木生長所需,并定期清除苗圃內外雜草枯葉等異物。
在推進林業工作開展的過程中,加強病蟲害防治工作開展效率、推進新技術的應用,有助于化解傳統防治工作的弊端,保護生態平衡。同時,在治理的過程中,應進行工作的數據記錄、構建相應的管控機制,促進防治工作的穩步推進,為后續工作開展提供強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