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紹華
(大竹縣竹林經營所,四川 大竹 635100)
隨著我國環境建設進程不斷推進,林業建設規模不斷擴大,如何提高林業管理科學性、生態性,切實做好林業病蟲害防治工作,是林業從事人員工作研究重點。病蟲害防治工作將直接影響到林業管理工作質量以及林業發展進程。基于這種情況,林業管理人員引入生物防治技術,深入研究病蟲害生物防治技術在林業現實情況中的應用,爭取能長期有效的減少病蟲害影響,保證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
生物防治技術是最新發展起來的新型病蟲害防治手段,與傳統病蟲害治理手段相比擁有較強的環保性、安全性與科學性。將生物防治技術應用在林業治理過程之中,不僅將有效減少病蟲害發生幾率,還能切實保證林業可持續發展,進一步促進我國生態建設發展基本要求。生物防治技術本質上是利用害蟲天敵來消滅害蟲,以此來減少藥物使用對林木的損害。這樣的防治手段不僅能達到消滅害蟲的目的,更能持續發展,節約成本,為林業創造更多經濟效益提供堅實的基礎。
以往的病蟲害防治手段大多數是使用化學農藥,其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預防病蟲害,但是會對林木造成一定的損害,且會對土地資源、空氣等造成一定的污染,不僅投入成本較大,不能取得預期經濟效益,也無法形成可持續發展。而生物防治技術主要是通過害蟲天敵來形成天然的林業防護體系,利用更多微生物相互制約關系,創造天然的林業病蟲害防治手段,讓林業管理更具有科學性、安全性和有效性,也能促進林業生態系統平衡循環,從而促進林業可持續發展[1]。
林業管理人員在選擇樹種的時候,就要進行科學合理的選擇,并且在運輸過程之中做好檢疫工作。苗木檢疫技術就是在苗木選擇環節就對其進行病蟲害預防措施,加強篩選健碩、無損害的苗木[2];同時,也在運輸過程之中加強對其的病蟲害檢驗,防止將有害的苗木帶入到林業造成二次病蟲害發生幾率。在苗木進入林區的時候要集中在一個區域進行培育,防止“漏網之魚” 攜帶的病蟲害對其它苗木造成損害。在檢疫期間,要做好消毒、防害措施,防止一些不屬于本地的微生物帶入林區,從而無限繁殖,進一步對林區造成損害。
微生物防治技術主要是利用真菌、細菌、昆蟲病毒等寄生性微生物來制約病蟲害繁殖、生長[3]。以松樹為例,松樹最常見的病蟲害是松材線蟲病,這種病害會嚴重制約松樹成長且繁殖能力強,利用化學農藥很難在不損傷樹種的情況下對其進行消滅,因此,可以使用白僵菌來抑制此病蟲害的繁殖與生長。但是,在使用微生物防治技術的時候,林業管理人員要加強對微生物制劑的質檢力度,在使用之前,要科學合理的對其進行估計,防止在消滅病蟲害的同時,會對林木造成另外的損害,形成二次傷害。研究人員要爭取最大限度發揮生物防治技術的價值,同時也要減少森林資源的損耗。
除了微生物天敵防治手段之外,害蟲還會受到捕食性天敵的威脅,林業管理人員合理利用生物鏈關系,不僅能有效抑制害蟲對林木的損傷,也能促進林區生態系統循環,促進林業可持續發展。我國當前對主要的病蟲害防治手段就是采用天敵防護法[4]。在實施過程之中,林業人員要全面了解林區情況,有針對性的選擇昆蟲天敵的引入,如啄木鳥、貓頭鷹、周氏嚙小蜂等,利用這些能有效防治病蟲害且對林區沒有影響的捕食性動物,以此來提升林區樹木整體質量。以松樹為例,在引入白僵菌的時候,林業管理人員也可以針對現實情況,引入花絨寄甲,以此來達到最佳的防治效果。
林業病蟲害生物防治技術不僅可以有效減少病蟲害對林業的損傷,還能促進林業生態系統的完善,保持林業生態平衡,促進林業可持續發展。因此,我國林業研究人員,要著重研究生物防治技術,逐漸完善生物防治技術在林業發展之中的應用,同時,也要加大防止由于引入昆蟲天敵、微生物等對林業造成二次損傷的潛在威脅,這些都是需要林業研究人員當前和今后需要逐漸完善的研究方向。希望在未來林業發展過程之中,能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生物防治技術,既能解決病蟲害問題,也能切實提高林業經濟效益以及生態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