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磊,郭 麗
(黑龍江省寧安農場,黑龍江 寧安 157412)
大豆是我國重要的經濟類作物,是農民創(chuàng)收的主要來源。由于這些年市場環(huán)境的一片大好,使得種植大豆作物的農戶越來越多,種植面積也越來越廣。但這種情況的出現,導致重迎茬的問題愈發(fā)嚴重,原有的輪作制度遭到破壞,進而加劇了大豆病蟲害的發(fā)生,從而降低了大豆的產量和品質。東北地區(qū)是大豆主要種植基地,因此就如何科學防治大豆病蟲害進行研究,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和現實意義。
經過多年的調查研究和實踐證明,盡管東北地區(qū)大豆病蟲害的種類很多,但從病蟲害對大豆產量以及品質的影響程度來看,大豆主要病害有大豆胞囊線蟲病、根腐?。幌x害有寡食性的大豆根潛蠅與多食性的蠐螬類,主要為蠐螬(東北大黑鰓金龜幼蟲)、東北大黑鰓金龜,刺吸式害蟲如大豆根絨粉蚧、豆黃薊馬,食葉類害蟲二條葉甲成蟲,危害根瘤害蟲有二條葉甲幼蟲等。
大豆病蟲害加劇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重迎茬所導致的。據調查,一是種子幼苗期受到病蟲的侵害,為種苗生育后期某種病蟲的發(fā)生提供了便利條件,導致病蟲基數增大;二是營養(yǎng)失調,大豆重迎茬對于土壤養(yǎng)分的消耗比較單一,使種植區(qū)土壤中的硝態(tài)氮增加,速效磷、氮、鉀供應達不到大豆生長所需。通過對重迎茬大豆土壤進行化驗,發(fā)現水解氮比正茬低8.5-13.6mg/kg,速效鉀低12.6-18.5mg/kg,速效磷減少40%,微量元素硼、鋅、錳等含量減少。由于養(yǎng)分的供給不足,導致根系生長能力偏弱,種苗發(fā)育緩慢,抵御病蟲害能力低下,正因為這樣,使大豆生長的過程中極容易受到病蟲害的侵襲。
在大豆病蟲害的整個防治過程中,應始終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 的植保原則,在防控方法上應進行全面綜合的考慮??梢詫⒋蠖狗N植地看作是一個生態(tài)系統(tǒng),那么病蟲害就是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進行綜合治理,并根據大豆病蟲害的發(fā)生規(guī)律進行綜合防治技術組裝,通過對農業(yè)栽培防治技術的積極應用,選擇最優(yōu)的品種。具體來講就是從大豆作物為主要研究對象,深入挖掘作物品種抗性、控制病蟲害的潛力,與藥劑拌種處理和防治病蟲害相結合,安全、經濟、有效的搞好種植地藥劑防治工作,最終實現病蟲兼治、主次兼治的目的。
要因地制宜推廣連片種植,通過連片種植,不僅可以解決小地塊和大機械的相互之間矛盾,又能為合理輪作提供便利的條件,建立合理輪作制,實施玉米、小麥、大豆等輪作方式。杜絕重迎茬,是減低大豆病蟲害發(fā)生率最有效也是最經濟的措施,對根部病害和地下害蟲的防治效果十分顯著。
秋翻秋耙秋起壟能夠起到“蓄住天上水,保住水中墑” 的作用。在秋天進行耕翻,可以將田間病蟲殘體予以清除,減少或者消滅病蟲越冬或者滋生的場所,進一步減輕病蟲對于大豆苗種帶來的危害。另外,耕翻整地可以使土壤松軟,防止雜草爭奪大豆所需的營養(yǎng)物質,促進大豆對養(yǎng)分的吸收,增強自身抗病蟲害能力。
選種是大豆病蟲害綜合防治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在整個病蟲害的治理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因此,種植人員應予以重視,精選種子,將其中的重病粒和蟲食粒及時去除,并進行藥劑拌種。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提高種子的發(fā)芽率,降低病蟲害的發(fā)生幾率。拌種時,可采用35% 多克福種衣劑按照種子量的1.0%-1.5% 進行拌種。通常情況下,一次藥劑拌種就能夠起到病蟲兼治、主次兼顧的多重效果,從而達到苗齊、苗壯的目的。
選用抗病品種是治理大豆病蟲害問題的有效解決辦法,適定時期播種,注意播種深度,合理進行密植,配方施肥,中耕除草等都能夠提高大豆苗種的抗病蟲害能力。
始終秉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對大豆種苗可能發(fā)生的病蟲害問題進行準確的預測,及時指導做好必要的防治。從以往的實踐經驗來看,田間藥劑防治的方法主要有:豆黃薊馬、二條葉甲可選用26% 辛滅乳油300-450ml/hm2或3% 啶蟲脒225-300ml/hm2噴霧防治。針對大豆根絨粉蚧可使用以下藥劑進行防治,如20% 啶蟲脒可濕性粉劑120g/hm2、3% 啶蟲脒乳油600ml/hm2+2.5% 功夫乳油600ml/hm2、70% 艾美樂水分散粒劑45g/hm2+2.5% 功夫乳油600ml 等。以上藥劑兌水225kg/hm2,應間隔一周噴灑一次,病害情況較為嚴重的可連續(xù)噴藥2-3次。
農作物的栽培要立足于實踐,通過有效的防治措施和科學管理手段來達到抑制病蟲害的目的。大豆作為我國重要的糧食產物,需要在綠色興農理念引導下大力發(fā)展,只有這樣,才能生產出人民放心、社會滿意的高品質大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