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根
(楚雄師范學院 經濟與管理學院,云南 楚雄675000)
在現代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中,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核心內容是有效地進行成本管理。由于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企業為了持續發展,就必須進行結構調整,在國家供給側結構改革的浪潮中,抓住機會,實現企業目標。最近研究表明,管理會計的成本假設已經不符合實際成本的變化,出現了粘性成本,即成本與業務量之間具有非對稱性的特征。因此,企業再繼續按照傳統成本模型進行成本管理,就不能很好地降低成本,實現有效的成本管理。
基于粘性成本的存在,對于企業成本核算勢必會產生影響,同時影響企業的決策。目前國內外已經有不少學者對粘性成本進行了積極研究,Bankeretal(2010)對成本(費用)粘性的相關經驗研究做了一個總結,成本粘性包括三個方面即調整成本、管理者樂觀預期以及代理問題。在我國,孫崢、劉浩等認為成本粘性是由契約觀、效率觀、機會主義觀因素造成的。但是很少學者從應計盈余管理動機這個財務管理角度進行探討。本文以我國制造業上市公司為主要研究對象,實證檢驗應計盈余管理對成本粘性的影響,發現影響規律,對管理層決策提供有價值的信息。
成本習性是管理會計中的一個重要理論,也是傳統企業進行成本核算的理論基礎。但是,現實企業經營環境復雜,存在著各種不可控制因素,人的決策有時候會出現偏差,導致成本變化不會出現如同傳統成本性態假設的情況,也就導致了成本不可能隨業務量的增加成對稱性增加。管理會計得出這樣的結論,主要是在理想環境下形成的,在現實活動中企業不可能處于理想環境中。因此,ABJ提出的成本粘性概念,挑戰了傳統的成本習性,對于成本管理來說是個進步,能夠促進成本管理的發展。
在成本的獲得與管理會計相關的研究中,數據的獲取相對于財務會計與公司方面的研究要難得多。對于成本方面的研究較少,但對于成本粘性的研究ABJ為我們提供了較好的研究方法。粘性成本的存在,說明管理層對成本存在管理行為。對于成本粘性的研究為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的相互作用建立了聯系,為成本習性角度理解會計盈余信息開辟了一條嶄新的道路。對于成本粘性的研究有利于企業管理者對成本擁有更深刻的認識,消除不利因素,把握成本變動原因,提高經營決策能力和規避風險。從盈余管理方面探索對粘性成本的影響,可以實證檢驗盈余管理與成本粘性之間的相互關系。
關于成本研究,管理會計中的成本模型是現在大家普遍接受的一種成本模式。管理會計中關于成本的計算方法是在19世紀80年代到20世紀初發展起來的,傳統成本性態最大的優勢是將企業中的成本分為可變部分與不可變部分,使決策變得更有意義。但是,最新研究結果顯示,成本的變動并不像傳統成本模型那樣,收入與成本呈現正相關的變化,而是呈現出非線性的變化。國內外大量學者經過研究,提出了“成本粘性”概念,來補充傳統成本模型的不足。我國新會計準則(2007年)實施之后,對于制造業公司的粘性成本是本文研究的基礎和前提。為了檢驗我國制造業上市公司成本粘性的影響,也為了便于本文盈余管理對于成本粘性的影響以及相關性的研究,提出如下假設:
假設1:我國上市制造業企業是存在成本粘性的?
代理問題是客觀存在的,管理層進行決策時,往往會進行有利于自己的成本決策。為了消除代理問題,避免沖突,企業的利益相關者就會限制管理層的利己決策。一旦管理層不能達到利益相關者的要求,管理者很可能采用應計盈余管理進行操控。在應計盈余管理驅動下,管理者往往大幅度減少成本或者為了其他目的增加成本,由此會產生成本粘性。在新會計準則實施前,管理層主要通過資產減值應付相關會計政策,對資產減值等進行計提和轉回,對盈余管理進行操控。但是,新會計準則對此實施了嚴密的控制。新會計準則實施后,確定合并范圍的選擇或變更、研究開發費用的劃分、金融資產的重分類等成為管理層實施應計盈余管理的新手段。
公司在采用應計盈余管理時,平滑不同時期的盈余進行操控時,公司的實際盈余不會得到改變,管理層只是將盈余根據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平滑分布在不同的會計期間,改變公司實際的盈余期間。短期內,管理層的這種操控行為,會使得業績下滑。例如,公司為了融資,獲取更多的資金,管理層就會運用應計盈余管理手段提高公司財務報告的盈余。公司獲取融資后,由于應計盈余管理不會改變公司的實際盈余,而導致企業以后各年度的應計利潤的減少。管理層在對未來市場預期良好的情況下,為了獲取更多的投資,管理層也會平滑不同會計期間的盈余報告。管理層對未來市場預期悲觀,就會減少投資,隱藏利潤,將本期利潤平滑到以后各期,維持報表的持續盈利。管理層這種人為的改變盈余,在會計期間平滑盈余的行為,對成本粘性造成影響是本文比較關心的問題。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假設2a:應計盈余管理,會弱化企業的成本粘性。
目前研究表明,應計盈余管理可以分為向上調節的應計盈余管理與向下調節的應計盈余管理。具體研究過程中,向上調節盈余管理跟向下調節的盈余管理對于成本粘性影響哪個更大?他們兩者對于成本粘性是同向影響還是逆向影響,是筆者比較關心的問題。已有研究表明,不管是向上調節的應計盈余管理還是向下調節的應計盈余管理行為,對公司的成本均會產生影響,但是對于粘性成本的影響的研究,目前的研究還比較少。
若企業的銷售量出現下降,管理層選擇向上調節企業應計盈余管理動機(例如避免虧損的動機),一方面管理層更傾向于采取減少資源的投入,盡可能地增加收入的方式進行向上的盈余管理操控;另一方面為了調節因業績不好導致的企業生產經營消極影響,操縱該企業的賬面價值,向上進行盈余管理,以增加利潤。即面對銷售量趨于下降趨勢時,管理層會通過向上調節企業盈余動機,將企業管理通過降低賬面成本,來增加當期會計盈余,弱化成本粘性。
當企業銷售量出現下降趨勢時,管理層采用向下調節的應計盈余管理(例如“洗大澡”行為)是管理層比較常見的方法,一方面,可以增加額外的各種實際資源投入;另一方面,增加的這些額外收入,企業額外的成本相應的也增加了。有時候,管理層為了減少本期的盈余狀況,通常情況下會選擇多計提資產減值準備等方式。也就是說,如果企業銷售量出現下降時,管理層可能會選擇多計提賬面成本的方式,減少本期盈余,存在向下調節盈余管理的動機。進行這樣的操縱,能夠增強企業的成本粘性,據此假設:
假設2b:向上調節的應計盈余管理會弱化企業的成本粘性
假設2c:向下調節的應計盈余管理會增強企業的成本粘性
數據取2012年至2017年制造業上市公司并進行處理:(1)剔除樣本數據中的ST上市公司;(2)剔除了樣本數據中的缺失數據;(3)剔除銷售等費用大于銷售收入的樣本數據;(5)剔除銷售費用、管理費用以及營業收入均小于零的公司;(6)剔除控制變量數據信息不完整的公司。本文最終確定了1472家制造業上市公司,獲取有效數據5534條。
1.成本粘性衡量模型。目前,公認的成本粘性研究模型,是由ABJ(2003)等人提出的對數模型,為了控制其他干擾因素對于成粘性的影響,本文選擇了資產密集度(AI)、公司規模(SIZE)、經濟增長率(GROW)做為控制變量,對ABJ模型進行拓展,得到如下模型:

2.應計盈余管理計算模型與其對成本粘性影響的衡量模型。本文采用截面修正Jones模型計算應計盈余管理,應計盈余管理又分為向上調節的應計盈余管理與向下調節的應急盈余管理。將以上三種類型的應計盈余管理作為因變量,結合ABJ模型構建模型如下:

為了有助于讀者能夠方便了解本文所使用的變量以及變量符號,特匯總如表1所示。
1.描述性統計。從表2可以看出,DA的平均數小于中位數,對比應計盈余管理的最大值與最小值的數值較小,說明我國制造業企業實行應計盈余管理的樣本企業不是太多。原因可能是會計制度的不斷完善與市場監管力度加強,管理層進行應計盈余管理難度增強,這也從另外一個角度說明管理層更加傾向于真實盈余管理進行盈余操縱。微利的均值大于中位數,我國制造業企業大多數實行的是微利政策,企業管理層更希望企業報表顯示盈利。虧損的中位數大于均值,我國的制造業企業更愿意實行微利的政策,從而避免虧損。從微利跟虧損的描述性統計看,我們的結論是一致的(表2)。
2.回歸結果分析
(1)成本粘性的存在性分析。回歸結果如表3所示,因總體上制造業存在成本粘性,由此假設1得到驗證。為了更好地說明檢驗結果的準確性,本文對上述數據進行穩健性檢驗,得到數據如表3所示。所得結論與回歸結果一致(表 3)。
(2)應計盈余管理對成本粘性的影響。從表4總體來看,我國的制造業企業的應計盈余管理、向上調節的應計盈余管理使企業的成本粘性減弱;向下調節的應計盈余管理強化了企業的成本粘性。從而驗證了本文的假設2a、假設2b、假設2c。本文對上述數據進行了穩健性檢驗,得到數據如表4(2)所示。所得結論與(1)回歸結果一致。通過向上/向下應計盈余管理與總計盈余管理對成本粘性的影響,可使管理層在進行決策時,更加具有針對性(表4)。
3.穩健性檢驗:(1)對于成本粘性的存在性檢驗與總體應計盈余管理對成本粘性的影響,本文采用hausman對數據進行穩健性檢驗,所得結果并未發生實質性改變。(2)對于向上或者向下調節的應計盈余管理的穩健性檢驗,本文分別構建新的微利、虧損變量進行穩健性檢驗,回歸結果如上表3第(3)列、第(4)列所示,均在1%水平上顯著,結果未發生實質性的改變。
本文的研究是以2012—2017年我國制造業上市公司為基礎樣本,實證檢驗了我國制造業企業應計盈余管理對于成本粘性的影響。具體結論如下:1.我國制造業企業整體上存在成本粘性。通過樣本數據分析,說明我國制造業企業存在比較嚴重的成本粘性。2.應計盈余管理影響我國制造業企業的粘性成本。本文將應計盈余管理分為總應計盈余管理、向上調節的應計盈余管理與向下調節的應計盈余管理,分別對我國制造業企業成本粘性的影響進行實證檢驗。檢驗結果顯示應計盈余管理、向上應計盈余管理弱化成本粘性;向下應計盈余管理增強企業的成本粘性。我國制造業企業管理層比較傾向于向上調節的盈余管理對企業進行盈余管理。

表1 相關變量解釋表

表2 其他相關變量的描述性統計 (單位:元)

表3 成本粘性存在性檢驗及相關穩健性檢驗
在上述研究結論的基礎上進行研究展望:1.我國其他行業上市公司的企業盈余管理對成本粘性的影響本文并未進行深入分析,這是新的研究方向。2.本文采用的是ABJ模型,對成本粘性進行間接檢驗,如何對成本粘性進行直接測量目前學術界仍然在思考這個問題。Dan Weiss提出了直接計量成本粘性的模型,但是該計量模型仍然不太成熟,誤差較大。進行成本粘性直接測量仍是今后學者們研究的一個方向。3.關于盈余管理對于成本粘性的影響,在盈余管理動機與方式方面還有待深入研究。可以再將盈余管理進行細分,采用如管理者構造交易等方式進行盈余管理,以便進一步觀察企業成本粘性的影響。這些都可以作為研究盈余管理對成本粘性影響的新的研究角度。

表4 應計盈余管理對成本粘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