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輿情分析研究所
【大數據】科技經濟輿情聚合監測平臺顯示:“數字貨幣”近一個月來累計相關報道13487篇,點擊量4170.6萬次,評論數3.0萬條,關注網站727家。其中網媒9883篇,論壇1538篇,平媒250篇,政府網站33篇,微信638篇,微博734篇,視頻38篇,博客373篇。
【研 判】數字貨幣可以認為是一種基于節點網絡和數字加密算法的虛擬貨幣。數字貨幣的核心特征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由于來自于某些開放的算法,數字貨幣沒有發行主體,因此沒有任何人或機構能夠控制它的發行;由于算法解的數量確定,所以數字貨幣的總量固定,這從根本上消除了虛擬貨幣濫發導致通貨膨脹的可能;由于交易過程需要網絡中的各個節點的認可,因此數字貨幣的交易過程足夠安全。
央行數字貨幣,亦稱法定數字貨幣,是指中央銀行發行的數字貨幣,是法定貨幣的數字化形式。其本質上與現金相同,屬于銀行負債,具有國家信用。可作為日常支付手段,與法定貨幣等值或固定比值。
國際清算銀行4月3日發布報告鼓勵各國中央銀行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期間推動央行數字貨幣和數字支付的研發。2020年世界經濟局勢的動蕩似乎是央行數字貨幣研發的一個新契機,各國的政策研發駛入快車道。
中國在研發央行數字貨幣上態度堅定,并且一直在加速項目的推進。2020年初,央行發文表示,已經基本完成了法定數字貨幣的頂層設計、標準制定、功能研發、聯調測試等工作。央行數字貨幣的功能屬性和紙鈔完全一樣,只不過對紙鈔進行了數字化形態轉換,可以在我們生活中替代流通的現金。央行數字貨幣先行在深圳、雄安、成都、蘇州四個試點城市測試。目前,試點的機構包括工、農、中、建四大國有銀行和三大運營商及阿里、騰訊等互聯網公司。
中國央行數字貨幣的研發讓美國不得不重新審視自身的法定貨幣結構,美國中央銀行正在積極研究并斟酌是否發行“數字美元”,并將其作為代幣化法定貨幣,與傳統的法定貨幣、儲備金等共同構成貨幣基礎的組成部分,同樣享有政府的全部信譽保障。
疫情以來,“數字美元”計劃受到了強有力的推動,但對于是否正式發行,美國依然持較為謹慎的態度。3月27日美國COVID-19刺激法案草案中放棄了發行數字美元,認為發行的時機并不成熟,相較于在處理緊急危機中所起到的作用,數字貨幣基礎框架的完善與潛在應用仍有待探索。
中國央行數字貨幣的穩步推進同樣讓日本倍感壓力,日本自由民主黨成員表示,“日本應盡快在兩到三年內發行央行數字貨幣”,這也代表了日本其他立法者的心聲。
事實上,日本中央銀行對于數字貨幣的負面觀點至今依舊沒有改變,態度驟變背后更多的是希望對抗中國數字貨幣,避免中國在數字貨幣市場上的壟斷地位。有觀點認為,中國計劃使用的數字貨幣可能會在新興經濟體中廣泛傳播,并可能幫助中國推進數字領導地位和“一帶一路”。
韓國中央銀行4月6日宣布已啟動長達22個月的央行數字貨幣試點計劃,自2020年3月至2021年12月,這期間將逐步完成對央行數字貨幣發行的技術和法律審查,業務流程分析以及最后的構建和測試。但韓國也明確表示,暫無央行數字貨幣發行計劃。
法國啟動了一項實驗計劃,該實驗基于央行數字貨幣的銀行間結算模型、識別收益以及分析潛在風險。法國央行數字貨幣測試的關注重點在中央銀行到銀行間支付系統的整合,而非貨幣本身。法國銀行希望在2020年第二季度前正式推出央行數字貨幣,但也明確表示不打算長期進行測試,也不打算將其廣泛應用。
德意志銀行于1月下旬表示“盡管支付方式有所減少,但現金仍將長期流通,并不會在短期內被數字貨幣替代”,但近日德意志銀行的態度發生了明顯轉變,表示“現金對于進一步傳播冠狀病毒的風險將促使當局考慮采用央行數字貨幣的替代方案,而這也將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轉變”。
央行數字貨幣進入正式流通之后,將會在以下幾個方面對人們的生活造成影響。
第一,央行數字貨幣將進一步取代現金的使用。近年來,隨著我國數字技術和移動支付技術的快速發展,非現金交易已經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極大方便交易的同時,也降低了現金的使用成本。與此同時,隨著大額現金交易逐步退出歷史舞臺,將有利于央行和監管機構加強對洗錢、地下經濟等非法活動的監管。
第二,與現有的非現金支付工具相比,央行數字貨幣將進一步促進交易便利化,對經濟發展起到促進作用。與目前主流的支付寶和微信等商業化支付工具不同,央行數字貨幣是由中央銀行提供的數字化支付公共服務。央行數字貨幣對電信基礎設計的要求更低,在沒有手機信號的地方仍然可以使用。其安全性相對支付寶和微信等商業支付工具更高,也更加有利于在基礎設施相對落后的地區普及使用。這對于降低中小企業的資金使用成本,促進落后地區經濟進一步轉型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第三,央行數字貨幣的推出將促進我國數字支付產業的健康發展。隨著央行數字貨幣的推出,一些基本的,對增值服務需求較低的支付交易會從現有的支付平臺轉移到央行數字貨幣。這將對現有支付企業造成一定的競爭壓力,促使電子支付企業開發更具有細分性和針對性的新型數字支付產品和服務。
第四,在初步試驗成功之后,央行數字貨幣在數字經濟領域也大有擴展空間。大數據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其作為交易的副產品產生,并且能用于降低交易的不確定性。在私人企業壟斷交易數據的情況下,不僅難以全面發揮大數據的作用,消費者的信息安全和個人利益還可能遭遇侵害。央行數字貨幣交易所產生的大數據由公共部門控制,在保障隱私和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可以向全部企業開放,促進數字經濟大發展和消費者福利的提升。
最后,央行數字貨幣在公共支出方面具有廣闊的使用空間。通過區塊鏈等技術,央行數字貨幣的流動具有較高的可追蹤性。這種特性可用于對政府公共支出進行追蹤,保證實現專款專用,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
我國移動支付手段的發展和普及引領世界,央行數字貨幣的推出,究竟是現有移動支付工具的“攪局者”,還是能夠改變貨幣史乃至人類社會發展進程的顛覆式革命,答案需交由時間檢驗,但這并不妨礙人們對其所能帶來的潛在影響的思考和猜測。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教授、數字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徐建國表示,央行數字貨幣的出現,有可能推動人類貨幣體系從國家信用轉向“國家信用+技術信用”。作為有國家信用“加持”的法幣,央行數字貨幣正式落地后,推廣進程可能會較為順利。數字貨幣的普及應用,將對整個社會的商業行為、金融業態、監管方式產生深遠影響,甚至會對技術進步、社會變遷產生重要推動。
2020年將因為兩件事情被刻入歷史坐標,一是新冠肺炎疫情,一是數字貨幣。基于對貨幣底層邏輯和人類社會發展軌跡的理解,后者的影響可能比前者還要深遠得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