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莉萍
(北海職業學院教育系,廣西北海,536000)
家庭是幼兒社會化的首要場所,父母是幼兒成長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教育理念直接影響自己的教育行為,進而影響到幼兒的發展。父母的家庭教育知識需要持續更新,以應對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教育形態和教育方式的變化。有研究顯示,77%的家長認為自己目前掌握的家庭教育知識不夠用。[1]
父母是一份職業,需要職前和在職培訓。親職教育是對父母實施的教育,其目的是改變或者加強父母的教育觀念,使父母獲得撫養、教育子女的知識與技能。[2]林家興在其著作《親職教育的原理與實務》中提到:“親職教育是成人教育的一部分,是以父母為對象,以增進父母管教子女的知識能力,和改善親子關系為目標,由正式或非正式的學校的親職專家所開設的終身學習課程。”[3]親職教育符合學習型社會建設的理念,它在我國大陸開始的時間較晚,進度較慢,范圍較小。隨著我國西部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家長對家庭教育指導的需求日趨強烈,該地區的親職教育活動開展現狀是本研究的重點。
從調查結果來看,家長對親職教育的認識還是比較全面的(見表1),對親職教育的功能有一定的認同度。從表中可以看出,對親職教育的認識排在前五的分別是“可以提高父母正確的教養態度與方法”“可以提高親子溝通技巧”“可以幫助父母指導子女有效學習”“可以提高父母開發子女潛能與興趣能力”“可以幫助父母培養子女良好學習態度”。但是,家長對親職教育的認識更多表現在“幼兒身心發展”“良好親子關系的建立”“子女潛能開發”方面。他們對于以下幾方面的認識還不足:親職教育的預防功能,如“預防幼兒問題行為問題的發生”;親職教育的重要性,如“是所有父母應該接受的教育”;親職教育對建立理想家庭的重要意義,如“可以促進夫妻關系的維系”。

表1 家長對親職教育的認識
從表2可知,從未參加過親職教育活動的家長達到32.6%。由表1可知家長對親職教育有很大的認同度,但是為什么參與的人數并沒有和認同度“齊頭并進”?調查發現,影響家長參加親職教育的因素有很多(見表3),如工作原因(活動與工作時間沖突,無法參加)、社會支持(無人分擔家務照顧孩子,無法參加)、親職教育的宣傳與推廣(不知道舉辦這樣的親職教育活動),活動開展的時間地點(距離舉辦地點太遠,不方便參加)、活動的有效性和針對性(曾經參加活動的效果不好,不想參加)等,都為開展親職教育活動的有效性和普及性提供了很大的參考依據。

表2 是否參加過親職教育活動

表3 影響參加親職教育活動的因素
此外,對參加過親職教育的家長進行滿意度調查:親職教育活動的滿意度分別分為五個等級,分別是“非常滿意”“滿意”“一般”“不太滿意”“非常不滿意”。結果顯示,參加過親職教育活動的家長對活動的滿意度大部分都是“非常滿意”或者“滿意”(見表4),可見家長們對目前已開展的親職教育活動持較正面的、肯定的態度。

表4 對參加過的親職教育活動是否滿意
對已經參加過親職教育活動的家長進行調查發現,參加過的“親職教育活動內容”頻率由高到低分別是“良好親子關系的建立”“幼兒身心發展”“子女學習與潛能開發”“理想家庭的建立”。排在最后面的是“理想家庭的建立”,這與表1的結果一致,說明已舉辦的親職教育活動內容,在關于理想家庭的建立方面內容很少,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家長對親職教育功能的認識。
目前,已經舉辦過的親職教育機構以幼兒園為主,其次是兒童教育機構,而社區和高校科研機構在其中發揮的作用極小。親職教育的組織形式以家長開放日、親子游、家長會和家庭教育講座為主。

表5 已參加的親職教育活動內容、舉辦機構和組織形式
家長認為親職教育在“幼兒身心發展”“良好親子關系的建立”“子女潛能開發”方面有很好的促進作用,但是他們對親職教育的認識還不夠不全面。根據本次調查,61.4%的家長認為“父母出現了家庭教育問題才來尋求解決問題”,這說明大部分家長都是出現家庭教育問題時才尋求外界的幫助和干預,并沒有認識到親職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預防功能。另外,家長對親職教育在和諧家庭建立的促進作用方面也沒有清晰的認識。以上這些結果對親職教育活動內容和活動宣傳有一定的啟示。
雖然家長對親職教育的功能有較高的認同感,但是參與度一般。親職教育活動的有效性和針對性不強,不僅有家長自身的工作影響,也有親職教育活動的宣傳與推廣不到位、社會支持不夠、活動開展的時間地點不方便、活動內容沒有考慮家長的真實需求等因素。另外,有些家長把教育孩子的責任推給了幼兒園,不愿意持續更新家庭教育知識,認為參加親職教育活動有一定的負擔, “親職教育本身會給家長帶來一定的心理負擔,這是參與度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原因”[4]。
已開展過的親職教育活動內容以“良好親子關系的建立”“幼兒身心發展”“子女學習與潛能開發”為主,家長對參加過的親職教育活動比較滿意,他們多認為活動開展得比較好,自己也能從中受益。但親職互動對理想家庭的建立涉及較少,應該在以后的活動中予以重視。
親職活動的舉辦機構以幼兒園為主,政府、準行政部門、社區、高校科研機構在親職教育活動中沒有承擔應有的責任。2018年11月,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廳等九部門聯合發布《進一步推進社區教育發展的意見》,強調社區在全民學習、終身學習、建設學習型社會中的關鍵作用。同時,“為社會服務”是高校的功能之一。社區和高校具有幼兒園不可比擬的資源和優勢,因此、社區和高校應該在親職教育活動的開展中起到應有的作用。
據調查,目前親職活動的組織形式多采用團體的形式,個別輔導較少。大多數活動的形式比較傳統,一直沿襲過去的家長會、講座和親子游戲方式,缺乏現代化媒介的使用。
政府主導的親職教育活動能提高親職教育開展的規范性、嚴肅性和有效性。政府作為親職教育的實施主體,主導親職教育活動,更能體現國家對家庭教育的重視和建設學習型社會的決心。
地方高校在師資和設施方面可以為本地區的親職教育活動提供有利條件,尤其是設立教育方向相關專業的高校。高校在親職教育活動的開展方面應該發揮社會服務功能,將高校的師資引進地方親職教育活動中。這樣不僅可以解決地方親職教育活動開展中遇到的專業人士匱乏問題,還可以為地方高校教師提供豐富的案例,達到合作共贏的效果。
家長不參加親職教育活動的原因有很多,但時間不允許(和工作時間沖突)、親職教育活動的形式單一、活動的靶向性不強是影響家長參加親職教育活動的主要原因。在親職教育活動開展之前,活動組織者要與家長對接參與時間、了解家長的親職需求,通過多樣化的形式針對家長的親職教育需求開展相關活動,提高活動的靶向性,實現親職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