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潰瘍俗稱“口瘡”,中醫認為其是臟腑機能失調而導致的。在此介紹一個緩解虛火上炎型口腔潰瘍的小驗方,患者常伴有口干口渴、不欲飲水、手足心熱、心悸健忘、失眠多夢、脈細數、舌紅少苔等癥狀。
生地15克、石斛10克、甘草2克、青梅30克,以上四味加水適量,同煮20分鐘,去渣取汁。每日1劑,分2~3次飲服,可連用數日。
方中,生地甘寒質潤,入腎經,能滋陰降火、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石斛味甘,“專滋肺胃之氣液,氣液沖旺,腎水自生”,能滋養胃陰、生津止渴,腎水自生,虛火自滅。青梅味酸,《千金要方》記載它“清熱除煩、止渴、促進消化、驅蟲、止痢、祛腐生肌”。甘草性平,可清熱解毒、補益脾氣,調和諸藥。上藥同用,可清降虛火、清熱斂瘡、養陰生津。
常患口腔潰瘍者,禁食辛辣刺激食物,宜多食新鮮瓜果蔬菜;養成早睡的好習慣,保證充足睡眠;保持心情舒暢,遇事不著急上火;加強日常鍛煉,提高免疫力。
◎文/胡獻國(湖北省遠安縣中醫院主任醫師)
類風濕關節炎屬中醫“痹證”“尪痹”范疇。人體肌表、經絡遭受風寒濕邪侵襲后,氣血運行不暢引起筋骨、肌肉、關節等處酸痛、麻木和關節腫大、屈伸不利等癥狀。治療應疏風散寒、祛濕通絡、消腫止痛。
推薦一款緩解風濕痛的藥粥:取秦艽10克,大米100克,白糖適量。將秦艽擇凈,加清水適量,浸泡5~10分鐘后,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待粥熟時下白糖,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劑,連續 3~5天。
秦艽味苦辛,性微寒,有祛風除濕、舒筋活絡、清退虛熱的功效,適用于風寒濕邪侵襲所致的肢體疼痛麻木、關節屈伸不利、筋脈拘攣、骨蒸潮熱等癥狀。本品素有“風藥中之潤劑、散藥中之補劑”之稱,新、久、寒、熱痹癥均可應用。但其性微寒,故對痹癥兼有發熱、關節紅腫者較為適宜。藥理研究表明,秦艽含生物堿,有抗炎作用,并有一定鎮痛、鎮靜及降壓作用。
失眠,中醫稱“不寐”“目不暝”,此癥可由氣血虧虛、勞倦過度、情志受損、飲食不節等因素造成。失眠與心腎關系最密切,比如心火旺使人心煩,心腎陰虛致使水火失濟、心腎不交,都容易擾動神經而失眠。因此,滋陰降火、養心安神是治療失眠的原則。介紹一個方法——踩豆安神。
按中醫觀點,足為人之根,是人體精氣匯集之地,腳底上穴位甚多,這些穴位通過經絡與人體臟腑相聯,踩豆正是通過腧穴刺激和經絡傳導來行氣活血、調暢經絡,使臟腑功能平衡,進而起到治療和保健效果。更為重要的是,我們的腳底有兩個治療失眠的要穴:一為“涌泉穴”(即足心);二是“失眠穴”(足底跟部)。刺激兩穴,可滋養腎陰、交通心腎、安神助眠。
具體方法:
取赤小豆、淮小麥,混合在一起,放在鍋中炒熱,大概炒到50℃左右,放在盆中,睡前左右腳交替踩20分鐘左右。需要提醒的是,使用本方法一定要加熱豆、麥,然后再去踩。原因是炒熱的豆與麥子,借助熱性更能快速刺激足底穴位和激發經絡傳導,讓藥性快速滲透而達到全身。一般連用數天,失眠者可精神舒暢,情緒放松,失眠狀況得到改善。豆、麥可以反復使用多次,不必常換。踩豆完畢,再用熱水泡腳10分鐘,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