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芮慧強

厭食癥是指寶寶較長時間的食欲減退或消失、食量減少為主要癥狀而言,是現今小兒常見的癥狀。嚴重可造成營養不良及多種維生素缺乏,影響小兒生長發育,造成小兒“面黃肌瘦、個子矮小”,是當今家長十分關心的問題。
與人體許多周期一樣,寶寶食欲可能是“波浪式前進、螺旋式上升”。在寶寶食欲不振的日子里,家長不要過分焦急,通過仔細觀察、耐心護理,看看寶寶是不是病態,如果是病了,應該還有其他表現;在寶寶食欲亢進的日子里,家長也不要過分喜悅,玩命填喂寶寶。因為寶寶食量過大,穿著過多,容易產生“內熱”。真是應了那些話:“魚生火、肉生痰,青菜蘿卜保平安”,“若要小兒安,需得三分饑和寒”。
目前尚沒有時間界定。不過,可以參考有些疾病的病程分類。(1)肺炎:病程<1個月為急性肺炎;>3個月為慢性肺炎;1~3個月為遷延性肺炎。(2)慢性咳嗽:病程>1個月。厭食癥病程可能應該以周或月來計算。
厭食史加上根據患兒出生史、年齡、喂養情況、體重下降、皮下脂肪減少,全身各系統功能紊亂及其他營養缺乏的癥狀和體征,典型病例診斷并不困難。對輕癥病例患兒,需要通過縱向生長監測才能發現。有的患兒可能先有厭食癥,而后發生營養不良,也可能相反。兩者有可能互為因果,形成惡性循環。
目前檢測微量元素通用采微量指血法。微量元素測定反映體內其相對恒定的狀態,不像血糖、肝功能等化驗受進食進水的影響,一般不用空腹。當然,如果家長愿意空腹采血,以后復查也可以空腹,定期隨訪治療前后的變化,對判斷療效也是不錯的。
1.藥物治療提前要有預案,注意藥物的正副作用,密切觀察患兒的用藥反映,并不斷修正治療方案。
2.有癥則用,無癥則停。感染性疾病急性期應用抗生素是正確的,不過在病程的中后期,更應該注意綜合治療,適時動員機體的自身免疫機制。比如抗生素是否減量、降級等即所謂的階梯治療。
3.牢記“是藥三分毒”,“藥補不如食補”,加強飲食調理,合理使用藥物,減少不良反應。
作用于消化系統的藥物有:抗消化性潰瘍藥、助消化藥、胃腸解痙藥、瀉藥、止瀉藥、胃腸推動藥、炎性腸病藥、利膽藥、肝臟疾病用藥和胰腺疾病用藥等9類,助消化藥和胃腸推動藥可能與厭食癥關系較大。
捏脊療法常用于治療小兒腹瀉、食欲不振、疳積、厭食等癥。主要作用是通經絡,暢血脈,以使臟腑功能恢復正常。具體方法是:
1.裸露患兒背部,俯伏于大人身上,醫生立于患兒股部后方,兩手半握拳,兩小指抵于脊柱兩旁,再以兩拇指伸向食指前方,合力夾著肌肉提起,作食指向前,拇指向后的翻卷動作,兩手交替向前推動,自長強穴起沿脊柱兩旁向上推捏至大椎穴為止。
2.如此自下而上反復推捏3遍,在第2~3遍推捏過程中,每捏2~3次,將兩指間的肌肉向外側斜上方提一下,往往在第2~3腰椎部提捏時發出響聲,為得法的表現。
3.捏畢用兩手拇指在脾俞、胃俞、三焦俞、腎俞穴按摩2~3次。
4.每日1次,連續10日為1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