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育波,任王英,文彥春,馬宇
(西安重裝集團 銅川煤礦機械有限公司, 陜西 銅川 727031)
傳統礦用液壓支架的手動控制系統操作復雜,自動化程度不高,對煤礦工作面的回采效率造成影響,導致產量偏低[1]。建設智能化綜采工作面,提高工作面回采效率已成為必然發展趨勢,因此對液壓支架智能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采用的有效手段是在推移千斤頂增加傳感器裝置,通過推移行程傳感器檢測推移千斤頂活塞桿的移動行程,反應液壓支架或刮板溜槽所處的位置,控制采煤工作面整齊劃一,提升采煤工作效率。
推移行程傳感器裝在推移千斤頂中,是一個直徑為17.2 mm的細長直管結構,如圖1所示。其一端固定在推移千斤頂缸底端部,管體則深入到活塞桿中心的長孔中,管體內沿著軸向規則布置密排的電阻列和干簧管列,它們聯接成網絡電位器的電路。推移行程傳感器總成圖如圖2所示[2]。

圖1 推移行程傳感器

圖2 推移傳感器總成圖
活塞內嵌裝著一個套在傳感器管上的磁環,隨著活塞桿移動,它的小磁場使所到位置的干簧管接點閉合,相當于電位器的移動觸刷走到了這個位置,如圖3所示。電位器輸出值的變化反映了行程的變化,再經過傳感器管體內放大器的變換,向控制器輸出0.71~3.55 V電壓模擬信號。接線插座位于推移千斤頂外壁的端部。

(a)

(b)
行程傳感器的原理如圖4所示。恒定電流流經電阻序列后產生輸出電液信號,在磁場作用下磁環處的干簧管接通,其余位置的干簧管斷開。當磁環從左到右移動到第n個干簧管位置時,輸出電壓U=I×(n+1)R,I為電流,R為電阻,總電阻與行程成正比增長,行程傳感器內部干簧管均勻分布,故由輸出電壓值可以確定磁環在行程傳感器上的位置。

圖4 行程傳感器原理模擬
推移千斤頂行程傳感器在電液控支架中至關重要,如何有效地保證其安裝牢靠甚為關鍵。常見有2種,具體裝配分別如圖5、圖6所示[3]。
現多數礦井配套使用的采煤機滾筒截深都為960 mm,推移千斤頂須配套工作面使支架推進,故推移千斤頂的行程傳感器長度都要大于960 mm。另外,由于支架移架時推移千斤安全閥的自鎖防溜槽倒拉的特性,故推移千斤頂在實際使用中要承受40 MPa以上的泵站高壓。結合上述兩個原因,如何在推移千斤頂中可靠地固定行程傳感器顯得尤為重要。
由圖5、圖6看出,現在設計、使用的推移行程傳感器(以德國瑪柯為例)固定接觸的密封面僅有17.0 mm,即必須通過17.0 mm密封面將行程傳感器固定在推移千斤頂,才能確保在密封面處不會漏液、竄液。

圖5 A擋座示意配合安裝

圖6 B擋座示意配合安裝
由圖7為2種擋座的結構示意圖。由圖7可以看出,2種擋座的區別在于固定行程傳感器的固定面是否為臺階面。

圖7 擋座結構
若設計方采用了A型擋座臺階面的固定方式,那么因加工誤差可能造成A擋座螺紋的最右端面已經配合到了缸底面,但A擋座的臺階面卻沒有與傳感器配合,這樣會導致行程傳感器在缸底中來回竄動,存在漏液現象,嚴重時會導致電液控裝置失效。另外,電液控廠家的行程傳感器尺寸或多或少地存在著誤差。比如,行程傳感器的尺寸在16.8 mm、16.9 mm左右,推移行程傳感器卡槽的正確長度為17.0 mm,那么這0.2 mm或0.1 mm的尺寸出入再加上超過40 MPa的高壓泵站雙作用,會導致推移行程傳感器在實際使用中大幅度來回竄動,加速推移行程傳感器上的靜密封帶破損,進一步導致推移千斤頂大面積的漏液,給用戶的生產、使用帶來很大的不便。
經過設計優化,目前本公司采用B擋座,可有效地避免了第一種由于擋座加工誤差累計所帶來的隱患。同時,采用B擋座時將與缸底配合的密封面長度設計為第16-0.3mm,小于傳感器密封面的17.0 mm,確保了B擋座能將傳感器壓實,不會在受高壓時傳感器來回竄動。
通過現場試驗對比分析看出,B擋座各方面均優于A擋座,目前本公司所有生產的電液推移千斤頂中均使用B檔座,且質量穩定、用戶反饋效果良好。因此,建議設計電液控推移千斤頂傳感器配合時,均采用B結構的固定擋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