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善書
藝術投資圈喊抄底喊了好幾年,場外持幣觀望者前面均不為所動。孰料,2000年一場疫情徹底打破了原有的商業生態。尤其是在香港巴塞爾和內地一些城市的藝博會、拍賣會、交流會和藝術展被疫情強制調整到休眠狀態以后,成規模的藝術市場基本上可以說停擺了。
線下的流通渠道堵塞后,大家可能會發現,近期一些成名成家的人也開始在網上兜售作品了。“直播”成為新的風口后,一些筆者認識的書畫家甚至還玩起了抖音。賣字畫會不會像賣化妝品那么容易不知道,至少目前看來是熱鬧的。
藝術電商在中國已經有十多年的發展歷史,但圈內人的刻板印象里還以為網上賣的東西總跟假冒偽劣離不開。因而,短期內要把電商當成純藝術品的銷售主渠道,還面臨著不小的困難。特別是對于那些前期經歷了在價格高位上炒作的名家作品來說,要想在線上消化以往積壓的庫存,顯然不那么現實。在現實市場上變現不了價格預期,自然會被激烈的市場競爭打成泡沫隨風而去。當前的外部環境不好,商人和投資者出貨的欲望都很強烈。這是出于一種規避風險的心理表現。前幾天一位大畫廊的老板向筆者吐槽,說他上個月盤點倉庫,發現這些年囤積的字畫至少已經虧掉了一大半。我說炒字畫跟炒股票有個共通之處,突如其來的“黑天鵝事件”雖然改變了現在的行情,但只要東西還抓在你手里,現在虧的也只不過是賬面上的數字。老板說,“生意人可不愿意永遠當收藏家。你不能直看著市場停擺,就算價格不如以前,生意還得繼續做,否則市場就成了死水一潭”。正因為這樣,今年以來,他一直在割肉讓利,以換取一定的交易量來活躍市場。用他的話來說,只要盤子還在轉,別人就知道這盤生意還沒死。否則整個產業鏈斷了之后,再要恢復起來就難了。
發現業內與這位老板持同樣觀點的人還真不少。借用萬科老板郁亮的話來說就是先要保證活下去,以后才會有機會。最近我接觸的幾位藝術家,面對疫情的影響,對市場的看法也在悄然發生改變。一位廣州的畫家就告訴筆者,要順勢而為,不能坐以待斃。最明顯的一個表現就是,部分藝術家已經開始坦然接受畫廊和電商平臺的降價。畢竟這是市場的客觀規律,不承認就只能等著被淘汰。當然,不同的藝術家,應對價格調整的策略可能不一樣。
以前在市場不常見的一些書畫板塊的“硬通貨”開始在市場上出現了。某位收藏家前不久就以一個我們平時看來不大可能的價格買到了一件中國畫家楊之光的作品《威尼斯貢多拉》。作品尺幅為4.3平方尺,由8萬港元開始競價,最終以22萬港元落槌,算上傭金成交價為27.5萬港元(約合人民幣25萬元)。這意味著每平方尺單價不足6萬元。精品的降價,很自然對一些藝術價值尚無學術定論的普通作品的市場行情形成了全方位的壓制。在廣州市場上,我知道好幾位市場活躍度較高的藝術家作品都露出了底部行情。個別畫家的作品甚至從以前的價格高峰期掉到剩下一兩成了。由于“抗疫”還沒有徹底結束,目前的價格是“鉆石底”還是“黃金底”,還不好判斷。但越來越多真實發生的成交案例,向我們傳遞了個非常明確的市場信號,藝術品的價值投資時代已經提前到來。
說了這么多,最核心的其實就一句話,不管是出于收藏,還是出于投資的目的,藝術品的抄底機會都來了。聰明的資本其實早在一個月前就已經潛入市場“守株待兔”,表面上他們在以低價拋售手頭的東西,但實際上是通過套現籌集更多資本,去收購在市場露頭的那些精品力作,從而實現個人藏品的更新,可選擇的機會越多,你越要挑好。因而,抄底更應該堅持價值投資的理念。畢竟一旦未來的市場行情出現觸底反彈,有價值的作品價格必定最先往上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