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玨熙
對小學生而言,法律不像家庭生活習慣、學校規章制度那樣直接影響他們的生活、學習,只是潛移默化地貫穿于他們的學習、生活中。“法律”對小學生來說是陌生的,當他們生活中出現某些可以用法律手段解決的問題時,卻因為“法治意識的淡薄”“法治教育的缺失”而無法正確應對,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在中小學設立法治專冊,系統性地強化小學生法治教育,是國家普及法治知識,讓學生養成守法意識,培養法治思維,樹立法治信仰的一項重大舉措。
法治課程的開設是基礎,結合小學法治專冊讀本在教學過程中開展有效的活動,讓法治意識走進學生生活,走進學生心靈,實現教材與兒童生活的對接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就結合個人實踐和思考,談一談在六年級法治專冊教學中如何進行有效活動的設計。
一、重視學生的生活體驗,落
實知行統一
教材的編排要結合嚴謹性和生活性,法治專冊中每一課都有規范嚴謹的正文表達,也設置了相對應的“活動園”板塊。
以“公民的基本權利”為例,這一課有概念性知識、事實性知識,還有程序性知識。教師在進行教材分析時應該準確把握教材的知識結構,并分層次地安排到教學過程中,同時要以教材中提供的活動為目標,創造性地為學生設計更多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思辨、探究,獲得知識。在教學“公民的基本權利”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感受到公民的基本權利涉及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貫穿于每個公民的一生,可設計四個層次的體驗活動:在生活中找、在成長表上找、在情景中找、在具體的法律中找。這四個體驗活動由淺及深,層層推進,讓學生真真實實地感悟到法律賦予公民的基本權利就在我們身邊,而且無處不在。
“找”——這是重視兒童生活經驗的表現,既能拓展學生思維的寬度,又能激發他們探究的欲望??梢越Y合事實案例教學,讓學生以角色的融入去表達觀點,更鮮明地呈現出學生在生活經驗、思維方式、判斷能力等方面的不同,引發認知的沖突,充分發揮學生的思辨能力,從而推進思維的發展。讓學生通過幾個特定的成長階段,找出自己享有哪些權利,在探究討論的過程中認識到“公民的基本權利”是伴隨著我們一生的。
二、挖掘身邊的有利資源,有
效整合開發
例如“憲法是根本法”這一課,教材首先是讓學生“感受憲法日”,在課前的調查中,我發現很多學生對“憲法日”幾乎是不知道的。教材上以“陳飛平同學在國家憲法日這一天的發現”為例。課前,我布置學生也去找一找有關憲法的景觀,由于教學這一課時還是9月份,學生無法在課前去感受憲法日這一天的氛圍,但在我們本地(湘潭)有兩處法治文化公園——白石公園和湖湘公園。這兩個公園班上的學生都去過,而且很熟悉,可是一調查,發現他們從來沒有關注過這兩個公園里的法治文化景觀。比如湖湘公園里有“立法權里程碑”“國家憲法日”“法治名人”等雕塑,其中有整面墻的浮雕展現的是一系列歷史上知名的法治故事,向我們展現了一幅中國法治長河的恢宏畫卷。白石公園從長廊入口的立柱開始,到林蔭小道兩旁憲法法典、法治故事、文化墻,還有齊白石老人最為人熟知的篆書字體“長治久安”石雕,齊派風格的法治印鑒等,處處都凸顯著法治文化。于是,我布置學生們利用周末有目的性地去參觀、記錄,再回到課堂上分享自己的發現。課堂上還邀請了公園的管理人員進行詳細的介紹,學生通過實地考察和各方面資源的補充,真正認識到“國家設立憲法日的意義”和“憲法的法律地位和權威”。
這樣的資源在我們身邊俯拾皆是,作為教師,我們要善于利用這些資源為道德與法治教學服務,學生也只有在這樣的實踐活動中才能真正敬畏法律,形成法律信仰。
三、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積
極參與探究
例如“權力受到制約和監督”一課,對我國國家機關的職能是什么、行使哪些權力、如何行使權力這一系列的問題,學生雖然通過前面的學習有所了解,但是在處理實際問題時,卻因為不能準確劃分這些職能部門的履職范圍,而陷入投訴無門的困境。我們針對這樣的情況開展了“校園周邊環境”小調查,學生在調查中發現車輛亂停亂放、無證攤販等現象比比皆是,雖然在我們的家長義工幫助下,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因為家長沒有執法權,這些現象屢禁不止。于是,通過參觀政務中心、采訪人大代表、尋訪身邊的雷鋒等實踐活動,落實問題的處理機構、處理程序等。學生通過這一系列的活動獲得的綜合實踐能力并不是教師教出來的,而是在教師的指導下自然生成的。這樣的德育活動注重實踐性和參與性,學生在活動和實踐中與社會產生情感互動,獲得真實體驗,內化道德認知,提升道德品質,最大限度地培養了他們的社會責任感。
在《道德與法治》教材中,最常見的教學活動就是案例的呈現,也就是以案說法,但是學生的道德品質是他在對生活認識、體驗和實踐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因此,還可以開展庭審觀摩、知識競賽、爭當義務宣講員、模擬法庭、法治情景劇、演講比賽等活動。
目前,我國正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我們的教學環境越來越優化,教學設施越來越先進,教育的理念也在不斷更新,但教育的核心始終是人。我們在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學中,精心設計和組織教學活動,就是為了讓課程回歸到人,促進學生道德形成與發展,尋回德性教育的本質,賦予德育課堂永恒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