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衍



1796年4月2日,英國文化界恭逢盛事戲劇《沃蒂根和羅威納》(Vortigem and Rowena)在倫敦上演。據(jù)說,這是莎士比亞的遺作,一直未曾與世人謀面;此次劇院根據(jù)被人發(fā)現(xiàn)的莎翁劇本,排練公演,以饗研究者和廣大觀眾。一時之間,人們趨之若鶩,但該劇拙劣的臺詞,使人很難相信是莎士比亞本人所作。層層抽絲剝繭,事實的真相終于露出水面。策劃這場詐騙丑聞的主角竟是一名偽造者,名叫威廉·亨利·愛爾蘭(William Henry Ireland),早在17歲時他便成功瞞騙了倫敦文壇——人們曾將他偽造的文件和簽名視為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親筆所寫。而他所設(shè)下的這一騙局,更成為18世紀末最荒誕的故事之一,而當時的他不過是倫敦一個銀行的小職員。
17歲少年偽造“莎翁墨寶”
眾所周知,莎士比亞是英國文藝復(fù)興時期著名的戲劇家,他一生為世人貢獻了許多不朽劇作如《羅密歐與朱麗葉》《哈姆雷特》《威尼斯商人》等。但是關(guān)于他的生平,人們知之甚少,致后來有各種各樣的猜測。不少人甚至認為,也許歷史上根本沒有所謂的“莎士比亞”其人,“莎士比亞”只是培根或伊麗莎白一世等人的一個筆名。但是更多的人樂于相信:戲劇家莎士比亞確有其人。揭開莎士比亞生平之謎,固然是人們期待的。然而,有人正是利用這一點開始大做文章,制造了不少“謎中之謎”,威廉·亨利·愛爾蘭(1775-1835)便是其中一位。
威廉·亨利·愛爾蘭(1775-1835)的父親塞繆爾·愛爾蘭(Samuel Ireland)是一名雕刻師、作家,同時也是一位莎士比亞作品的狂熱愛好者。尼克·格魯姆(Nick Groom)在他所作的《偽造者的陰影》(TheForgers Shadow)中描述道,這場騙局始于1794年12月,當時,威廉·亨利以顫抖的手向父親展示了個粗糙的簽名,并聲稱那是莎士比亞的親筆簽名。
威廉·亨利解釋道,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H先生”挖掘出了一箱文件,這張紙便來自其中。不久后,其他各類文書也出現(xiàn)了,包括莎士比亞寫給其贊助人南安普頓伯爵(Earl of Sauthampton)的一封信;寫給其未婚妻安妮。海瑟薇(Anne Hathaway)的信和幾頁詩句,其上還附有一縷頭發(fā);甚至還有一封來自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的信。愛爾蘭父子更在家中層出這些物品,并向參觀者收取一基尼(gulnea,當時的英國貨幣)的入場費。與此同時,愛爾蘭的父親匯集了他兒子的“發(fā)現(xiàn)”,并以《威廉·莎士比亞親筆簽署并封緘的各種文件和法律證書》為名予以出版。一時間愛爾蘭父子聲名大噪,而愛爾蘭時年才18歲。
這一“發(fā)現(xiàn)”在當時引起了強烈反響,一些文學巨匠都宣稱這些文件是真跡,其中包括塞繆爾·約翰遜(Samuel Johnson)的傳記作家詹姆斯鮑斯韋爾(JmesBoswell)。鮑斯韋爾感嘆道:“我現(xiàn)在死而無憾了,因為我在有生之年能見證這一天。”3個月后,鮑斯韋爾離世。
為何當時沒有大眾質(zhì)疑威廉·亨利的騙局,至今仍然是一個不解之謎。佳士得專家Sophie Horns認為,原因在于威廉·亨利編造了一個引人入勝的背景故事。她說:“和那些最出色的謊言一樣,這個騙局也包含些事實成分?!?/p>
在騙局開始的幾個月前。威廉·亨利曾同父親前往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Stratford Avon)參觀莎士比亞故居。途中,他們聽聞有一箱屬于莎翁的文件收藏在一處名為Clopton House的地方,當他們到達時,卻驚恐地發(fā)現(xiàn)箱子里的東西已被燒毀。就在父親在哀嘆惋惜之時,威廉亨利卻發(fā)現(xiàn)了這個絕妙偽造的機會。
據(jù)專家所知,現(xiàn)存的莎士比亞簽名只有6個,而《第一對開本》(First Folio)的36部劇作品中,也并沒有留下任何莎士比亞的親筆手稿,因此人們難以辨別筆跡的真?zhèn)巍?/p>
偽造劇本露出馬腳
漸漸地,慕名前來要求一睹這些“莎翁墨寶”的人越來越多。威廉·亨利·愛爾蘭造假造昏了頭,竟然冒充莎翁之名自己寫起劇作來。因看到大眾非常渴望看到相關(guān)作品填補莎士比亞創(chuàng)作生涯中的空白,威廉·亨利絞盡腦汁偽撰出一部以古代英國為背景的失傳悲劇——《沃蒂根和羅威納》(Vortigern andRoweena)。
該劇本發(fā)表后,倫敦幾乎所有劇院都爭著要上演這部“莎翁的遺作”。最后,理查德布倫斯·雪利敦以300英鎊的現(xiàn)款和上演該劇所獲利潤一半的承諾,獲得了演出權(quán)。1796年,在《沃蒂根和羅威納》于倫敦特魯里巷劇院(Druy Lane Theatre)舉行首演的前夕,英國知名莎士比亞學者埃德蒙·馬?。‥dmondMalone)根據(jù)威廉·亨利的偽作出版了一本長達400頁的修訂版,在著作《對認為是莎士比亞、伊麗莎白女王和南安普敦伯爵亨利所寫的某些文件的可靠性質(zhì)疑》中,揭發(fā)了愛爾蘭的“發(fā)現(xiàn)”。該書1796年年底出版,而其中的觀點此前就廣為流傳了。
事實也在逐步證實馬隆的質(zhì)疑。《沃蒂根和羅威納》這部劇作上演時噓聲不絕,只演出了一場便停演。
這時文學界開始發(fā)覺自己犯了個大錯誤,鬧了個天大的笑話。因為他們開始看出那些手稿有問題,那些所謂未發(fā)表過的劇本錯誤百出,跟莎士比亞的劇本有天地之別。先是懷疑,跟著有人起來揭發(fā),于是那些文學專家權(quán)威頓時成了大眾的笑柄。最后在公眾憤怒的批評和窮追猛打下,逼使威廉·亨利·愛爾蘭對他的惡作劇作出全面招供。轟動一時的鬧劇終于收了場。
懺悔書披露事情原委
真相至此大白。各大報章紛紛刊文嘲笑威廉。亨利拙劣的文法。用莎士比亞的劇本原話來說,愛爾蘭父子從此成為了眾人口中的“笑柄”。
至此,但這段文壇荒誕并未結(jié)束。
“戲法”被戳穿后,受到愚弄的人們無法相信,這些偽造出自一個17歲的青年之手。可悲的是,直對兒子堅信不疑的塞繆爾·愛爾蘭也因此大受打擊,不久后便離世。不過,因偽造作品而備受關(guān)注的威廉·亨利在公開致歉后,仍繼續(xù)制作偽冒文書的復(fù)本博公眾一樂。為替父親說潔罪名,愛爾蘭曾寫了《莎士比亞手稿真實情況的說明》,對自己偽造莎士比亞文件的罪行供認不諱。1805年,愛爾蘭又寫了更為詳細的《威廉·亨利艾爾蘭的自白》,披露自己偽造莎士比亞手跡的經(jīng)過?!八麖墓排f書中撕下空白紙張,然后小心地把它們弄舊,尤其是將紙邊弄成很像舊紙,使這些紙看起來像是上百年的故紙。他用的墨水足經(jīng)過特別調(diào)制而成的,寫在故紙后,再用火烘烤,使它們變成棕褐色,包扎手稿的繩子是從舊織物上拆下來的。至于那幅莎士比亞的肖像,則是偶然賣到的一幅舊銅版畫,是一個叫夏諾克的人的頭像,他懂得用銅版畫的方法把它加以修改,改頭換面成莎翁肖像。由于他也見過莎士比亞的真跡,就模仿莎士比亞的書法來寫成這些假手稿?!焙髞?,他還編寫了一本莎士比亞著作的真實目錄,以“將功補過”,其中自然未有《沃蒂根和羅威納》。
英國文壇多年來一直對此件荒誕丑聞緘默未言,直至2003年9月26日,美國華盛頓的一家莎士比亞圖書館向公眾展出200年前偽造的“莎翁遺稿”,這件丑聞又再次被翻出。
2019年佳士得倫敦經(jīng)典藝術(shù)周的“莎士比亞與哥德:修彥珍藏歐洲文學巨作”專場拍賣中,一系列來自這位創(chuàng)意十足的偽造者的莎士比亞文書——包括懺悔書和文學作品亮相。佳士得專家Sophie Hopkins表示:“原版的贗品現(xiàn)藏于哈佛大學的霍頓圖書館(Houghton Library),但他也制作了許多用來贈送朋友和售賣的復(fù)制品?!边@套文書據(jù)說是莎士比亞在1797年送給其鄰居Albany Wallis的,但專家表示,這其實是“一種雙重偽造”,因為作品的水印為1804年,而當時Wallis已經(jīng)逝世。
假的終究真不了。愛爾蘭頻繁地“偽造莎士比亞”,從“簽名”直到“原著手稿”,后來干脆自己杜撰“莎翁作品”,終于露了馬腳。在短短的時間里,他使自己從“聲名鵲起”到“身敗名裂”。他造假的技巧也許并不高明,但無疑迎合了人們“欲知莎翁生平”的心理。其實不管“莎士比亞”如何,那些不朽的作品早巳經(jīng)在英國人和世界人心目中牢牢扎根,成為全人類共同的財富,正是在這一點上,造假者們多少有些不自量力。
威廉·亨利似乎也沒有從他的欺騙行徑中汲取教訓,Hopkins表示:“他過著相當放縱的生活,靠偽造文書維生,而且經(jīng)常欠債?!?/p>
1835年,威廉·亨利在貧困潦倒中去世。而他生前的種種行騙事跡,最終在文壇的反主流文化史上留下了一個有趣的注腳。這些偽造的“莎翁遺稿”也成為這段荒誕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