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田



社區藝術(Community Arts)有時也被稱為“對話藝術(Dialogical Art)”“社區參與(Community engaged)”或“基于社區的藝術(Community based Art)”,是指以社區環境為基礎的藝術活動或藝術項目。在創作與載體上可以是任何媒體,其特點側重于與社區互動或對話。通常來說,社區藝術由專業藝術家發起,與社區的民眾合作,共同完成,當然這些民眾在大多數時候并非從事專業藝術活動的人。社區藝術一詞在20世紀60年代末被定義,并在美國、加拿大、荷蘭、英國、愛爾蘭和澳大利亞等國引發了一場運動。在北歐,“社區藝術”一詞更多的是指當代藝術項目。
植根社區,喚起廣泛參與
不同于一般的公共藝術,社區藝術的核心更強調“社區”二字。一方面,它必須根植于社區進行藝術活動,強調社區民眾參與,促進社區的文化交流、社區身份以及歸屬感的形成。社區藝術早在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就開始流行,當時藝術家將目光投向那些衰敗、少數族裔或弱勢群體聚集的社區,旨在通過藝術改善社區環境,復蘇經濟產業,重塑社區精神文化等。它符合美國社會主流的觀念,即“一種確定的開放性”。社區藝術形式多種多樣,通常以公共裝置、街頭涂鴉、表演、觀念藝術甚至以藝術教育等形式出現。隨后在歐洲、日本也逐漸引入社區藝術的概念,并結合當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社區藝術。
另一方面,社區藝術又強調社區居民的廣泛參與性,即社區的參與和協作。這也是社區藝術的又顯著特征。社區藝術呼吁藝術來源于民眾生活,同時又服務于民眾。它以一種開放陸的姿態吸引大量居民參與到項目中來。藝術家不定期組織活動,以藝術的形式回應與所在社區相關的議題,同時觀眾與作品之間的互動也是非常重要的。
社區藝術也包含社會公正、社區公共藝術實踐等范疇,以社會公正和民間非正式教育為手段。因此,社區藝術通常是社會變革的藝術,在藝術主題上,往往關注當地的民生問題,如貧富差距、族群歧視等方面,以藝術形式呈現出來。社區藝術也被認為是治愈人心以及緩解社會矛盾的潤滑劑。它以藝術將社區居民號召起來,鼓勵他們共同奮斗、樂觀面對生活上的不盡如人意。也給予弱勢群體宣泄情感的渠道,甚至激發社區外的社會力量給予更多關注與支持,繼而引發國家乃至國際層面的廣泛共鳴。
北美經驗,以藝術解決社會問題
在北美地區,經過數十年的發展,社區藝術已經形成多種形式。早期社區藝術由藝術家作為驅動的核心,即藝術創作、項目進行多由藝術家負責統籌和主導,并通過作品中的社會評論向社會發聲,藝術家被視為社會變革的催化劑。隨著公民藝術參與意識的提高,社區藝術也變得越來越開放,其創作的主體逐漸變為社區居民。藝術家與社區團體進行交流,促進專門形式的藝術創作,目的是在公共論壇上展示這些作品,以提高意識,并在更大的社區進一步討論。在藝術創作上合作的個人可能不會將自己定義為藝術家,而是被認為是造成社會變革的藝術創作過程的實踐者。在加拿大,社區參與藝術領域如今更廣泛地使用藝術來改變非藝術變革組織的社會變革實踐。由此產生的伙伴關系使這些合作社區能夠解決健康、教育和土著與移民、青少年違法犯罪等社會性問題。商業發展協會與藝術家或藝術組織合作共同制作解決社會問題的文化節日或活動,也出現了類似的社會創新趨勢。
所以,值得指出的是,在北美地區,社區藝術并非簡單地理解為由藝術家及社區居民共同完成某項藝術創作或藝術項目。而是把重心落實在解決社會問題及社會改革等重大課題上。
美國社區藝術最具有代表性的模式是“藝術+社區+教育”。各級地方政府在藝術政策的執行上行之有效,讓藝術的概念被大眾所接受,并融入大眾的生活中。這也讓藝術家轉變傳統的藝術思維和創作模式,更注重源于生活、貼近大眾的藝術方向。美國地方政府在推進藝術文化手段時,會側重于對社區歷史文化狀況進行分類,分析其所處環境,結合社區獨特的文化特性展開相應的藝術實踐。在美國“藝術百分比”計劃法案的保證下,一些地區的社區空間有大量的預算和資金,不僅委托藝術家創作具有代表性的藝術作品,自發地通過藝術實踐和當地居民合作,創造出優秀的社區藝術作品。
在眾多社區藝術案例中,較為著名的是1984年在美國費城開展的“費城壁畫藝術計劃”(Mural AdsRiladdphia)”。當時,“二戰”后的不良青年犯罪經常在費城街頭隨意涂鴉,讓城市居民深惡痛絕。壁畫家簡·戈爾登(Jone Gdden)成立了“費城反涂鴉組織”(PhiladdpNa Arai-Graffiti Network,PAGN),嘗試用良性溝通和藝術手段使青年參加藝術培訓,從破壞性的涂鴉轉為建設陸的壁畫創作中去,從而也獲得重返社會的機會。費城壁畫藝術組織從根源上解決社區問題,以藝術熏陶不良青年,在美與德的培養中,讓他們形成自尊心以及解決社區問題的責任心。經過壁畫藝術計劃改造后,費城反而因此獲得“壁畫之都”的美譽,從此享譽全球。
此外,來自美國加州的創意探索藝術館(CrecitvityExplored)也極具代表性。創意探索藝術館是一家為先天性障礙者提供創意空間和社區藝術教育的機構,由藝術家佛羅倫斯·卡茨(Florence Ludins-Katz)及其丈夫埃利亞斯·卡茨(Elias Kcrtz)于1996年創立,旨在通過藝術教育將社區的障礙者培養為具有獨特表達能力的藝術家,通過創造性的藝術教育過程提升個體認同感,使這些大眾眼里的弱勢群體,以藝術創造者的面貌示人。機構每年會舉辦藝術展覽,展出他們創造的繪畫、雕塑、手工制品和書籍等,甚至在網站上出售他們的作品,以此進一步激發障礙者自我價值的肯定。在這里,藝術家和志愿者共同工作,創造一個自由表達思想、情感、經驗的藝術社區。藝術也以一種溫和、美好的方式改變世人對于障礙者的看法。中國,藝術介入社區的多元態勢
中國近二十年來。隨著社會不斷進步,越來越多的社區藝術隨之出現。中國藝術家面對當前國情與諸多社會問題,將目光聚焦的社區多為城中村、老城舊街、甚至深山老林的鄉村,社區藝術在中國表現出更為多元的形態,既有城市化高速發展帶來的貧富差距問題、環境污染等問題,也反映出城鄉差距、傳統文化與當代觀念等各類形態的激烈碰撞與沖突。從另一角度來看,這些碰撞與沖突又無疑反映出社區藝術的“中國特色”。
北京201 8年持續101天的西什庫藝術季曾獲得較為廣泛的關注。數十位當代藝術家,進駐北京西什庫社區,包括黃彥、裴麗、葉甫納、姚靈、孫策、劉耀華、吉木等,將攜帶他們的作品來到這里,與社區居民互動,甚至邀請社區大爺大媽共同完成作品。而廣州的“源美術館”是一項鄉村公益藝術項目。“源美術館”項目邀請藝術家進入遠郊山區鄉村,以在地藝術創作和交流互助的方式分享自然美學與文化再生之路,并將藝術創作的主體交給當地村民,由村民共同決定一座美術館的設計、建造等,從藝術家進駐開始,一直與當地村民平等合作,到最后撤離,社區藝術參與、決策主體一直是當地村民,在實驗性的實踐中不斷探索社區藝術的更多可能。
總之,社區藝術沒有固定的形式,它“因人而異”,也因所在社區的群體屬性而異,當然,萬變不離其宗的是,社區藝術將著力點放在解決社區居民亟待解決的問題上,這也是其生命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