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含之 溫州大學
筆者的家鄉“臺”(tāi)州,是一個很親切的城市,很多人都會誤讀成“臺”(tái)州。出于對家鄉的熱愛,筆者總是不厭其煩地去糾正他們這個“臺”的發音,可情況總是不容樂觀。近幾年,筆者發現念錯的人越來越少了,為什么呢?大概是筆者家鄉的和合文化深入人心的緣故吧。“臺州”因境內天臺(tāi)山而得名,天臺山的名字則取自與之相對應的天上星宿(xiù)——臺宿(tāi xiù),并以其深邃的文化內涵孕育出了博大精深的“和合文化”。杜甫的《題鄭十八著作虔》云:臺州地闊海冥冥,云水長和島嶼青。臺州是浙江“七山一水二分田”的縮影,是山、海、水和諧共生的生態福地。
那么,筆者家鄉的“和合文化”為何這幾年被人們所熟知呢?與黨的十八大提出的文化自信有關聯嗎?這些問題激發了筆者強烈的探究欲望。
第一,調研臺州市圖書館、博物館,了解國家的文化自信和臺州的和合文化;
第二,調研浙江省樂愛河家居有限公司,了解和合經濟之美;
第三,考察和合公園、飛龍湖、桃渚城、白云閣、大陳島,了解和合自然之美;
第四,調查鄰里關系,了解和合向善之美;
第五,咨詢爺爺、奶奶,了解今昔臺州的變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多個場合強調要“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是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題中應有之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化崇尚和諧,中國和合文化源遠流長,蘊含著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和萬邦的國際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我們的祖先曾創造了無與倫比的文化,而和合文化正是其中的精髓之一”。因此,和合文化無疑是優秀傳統文化的象征[1]。
傳說中的“和合二仙”——寒山與拾得所倡導的“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我的和諧”逐漸形成了“和合”的哲學觀,“和合”已融入家鄉人民的血脈之中,影響著人們的思維和價值取向,“和合”已成為臺州的城市精神和文化符號(見圖1),也成為中華“和合文化”的象征。

圖1
1.和合經濟之美
歷史上的臺州只是一個經濟發展落后的、無人問津的小漁村。改革開放后,臺州已一躍成為中國制造業重地,成為長三角地區重要的制造業基地。
兼容并包、多元開放、和而不同的和合精神,有助于實現互利共贏。家鄉經濟起步于股份合作制,蘊含“合作”特質;發展于興辦市場,蘊含“匯合”特質;繁榮于對外開放,蘊含“融合”特質;升華于創業創新,蘊含“和實”特質;得益于政府推動,蘊含“合力”特質。著力打造和建設的汽車及零部件、無人機、模具與塑料、醫藥健康、智能馬桶、縫制設備、泵與電機七大千億產業集群(見圖2),正創造和發展著更富新時代特色的“臺州模式”。在波瀾壯闊的發展背后,蘊藏著和合包容的中國密碼……
筆者調研了浙江樂愛河中外合資有限公司,其經營的衛生潔具、浴室柜及其他進出口業務,與歐洲、美洲、澳大利亞、非洲等國家和地區的一些企業都有經貿合作。其創辦人說:“互惠互幫、包容合作是樂愛河前行路上永遠的堅守和愿景,樂愛河也將沿著‘一帶一路’‘合作文化之美’,一路向陽,跨過山海,帶來無限可能。”家鄉的小微企業精英們以實干興國、勇于改革、不忘初心、精誠團結的合作精神,締造了家鄉繁榮多元的和合經濟之美。

圖2
2.和合多元之美
雖有“十里不同風,五里不同俗”之說,但“城依山,山傍水,水繞城”的臺州就是和合山水的一個經典;一個個“最美鄉村”雖各有千秋又自然形成區域特色;儒釋道并存,商業農耕互補,教坊酒肆與書院廟觀俱興,雅俗共流,市井欣欣(見圖3)。和合的臺州、多元的臺州。

圖3
3.和合自然之美
黑天鵝、白鷺、絲光椋鳥都還在沉眠中,晨步、騎行、武術、瑜伽等健身的市民已在和合公園陸續集結。抬頭仰望“臺州藍”,低頭俯瞰水縈繞,家鄉儼然一座以水為靈魂、宜居宜業的“生態水城”。和合公園的九曲覽勝霧繚繞,白云閣的片片閑云飄逸走,飛龍湖的澄碧蕩漾山水依,桃渚城的古色古香翠柏森,大陳島的海天一色不見邊,總是那么和諧地融合在一起,使和合文化更富有生活的氣息……
4.和合向善之美
“紹興師爺,寧波商幫,臺州綠殼”是對過去臺州人的貶損。但自經濟迅速發展之后,家鄉的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也隨之取得了全方位、開創性的成果,全國文明城市、國家衛生城市、中國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等國字稱號落戶臺州。“最美”現象讓風景變為風尚,核心價值觀已成為全市人民的心靈羅盤,凝聚著崇德向善、砥礪奮斗的強大力量。
家鄉70 年來翻天覆地的變化跟我們當前的新時代、大中國息息相關。國是最大家,家是最小國。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文化自信與和合文化理念,更堅定了筆者家鄉人民深挖和合文化價值、構建產業體系、聚合產業資源的信心,以助力家鄉臺州敢于自信地闖出和合圣地之路,探索出一條“文化融合制業”的創新之路。
有國才有我美麗和合的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