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增輝 山西師范大學
東晉時期,世族大家受清談之風的文化潮流的影響,逐漸脫離政治,轉而將志趣寄托于文化藝術上。世族大家中的高門士族可謂引領了當時書法界的潮流,名流書法家皆出于此。書法世家這樣的家學式形態濫觴于東漢時期,經過數年發展,在東晉時期達到高潮,書法名家輩出,其中著名的書法門戶有瑯琊王氏、陳郡謝氏、潁川庾氏、高平郗氏?,樼鹜跏蠈ǖ呢暙I最為突出,尤其王右軍及其子王大令,可謂東晉書法變革的執牛耳者。王珣就出生在這樣一個家學淵博的世家,是王羲之的侄子。
《晉書》中有對王珣的明確記載。王珣(349—400),字元琳,自幼喜讀書,才學雅致,善屬文。王珣弱冠時與陳郡謝玄擔任桓溫的掾屬,為桓溫所敬重?;笢赜醒裕骸爸x掾年四十,必擁旄杖節。王掾當作黑頭公。皆未易才也?!焙筠D任主簿。王珣參與北伐,于太和六年(371 年)平定叛亂,因功被封東亭侯,其后轉大司馬參軍、瑯琊王友。寧康元年(373 年),桓溫死后,王珣調任為中軍將軍桓沖的長史、給事黃門侍郎。
王珣與其弟王珉皆為另一世族大家謝家的女婿,王珣娶了謝萬的女兒為妻,王珉則與謝安的女兒結發。雖與謝家結成姻親,卻相互猜嫌致隙,最終太傅謝安使王珣絕婚,又離王珉妻。當時謝安當國主政,在其意愿下,王珣被任命為豫章太守,王珣不欲外出遠地,便不去上任。后又被任命為散騎常侍,王珣未接受任命,又調任秘書監。太元十年(385 年),謝安去世,王珣調任侍中,深受晉孝武帝司馬曜倚仗。后轉任輔國將軍、吳國內史,在任期間深得當地士庶之心。太元十五年(390 年),王珣被征召為尚書右仆射,領吏部事務。太元十六年(391 年),王珣轉任尚書左仆射,加征虜將軍,復領太子詹事。當時皇帝雅好典籍,王珣與殷仲堪、徐邈、王恭、郗恢等人皆以才學文章見昵于帝王,并被引為心腹。
太元二十一年(396 年),孝武帝崩,哀冊謚議,皆為王珣所草。隆安年間,王珣官遷尚書令,任職四年后,王珣以疾解職,同年珣卒,時年五十二。死后追贈車騎將軍、開府,謚號獻穆,桓玄輔政后,改贈司徒。
由此,縱觀王珣一生,都是在調任過程中,雖小有波折,但仕途也算平坦。王珣死后,桓玄與會稽王道子書中說:“珣神情朗悟,經史明徹,風流之美,公私所寄?!睆闹胁浑y看出,王珣的風采學識與其時士族文化正相符,其人也為士庶所悅。
王氏一族在東晉是赫赫有名的,王珣的祖父王導、父王洽,皆為東晉名士。王導,字茂弘,政治家,書法家,歷仕晉元帝、明帝和成帝,是東晉政權的奠基人之一。王洽,字敬和,書法家,是王羲之堂弟,在王導諸子中名聲最大,深為時人所贊許。王珣祖父、父親皆為書法家,其叔父王羲之在書法上的造詣更甚。
王珣身為名門之后,其祖父王導不僅是東晉政權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也是東晉瑯琊王氏書法的重要創始人。同為王氏族人的王羲之,其書法深受王導的影響。王珣的書法深得其祖父王導與其父王洽真傳,與此同時,王羲之與其從弟王洽于書法上也是多有交游。王珣的書法深受家族影響,其書風也與王羲之、王獻之相近,可以說是王羲之一脈的繼承。
王珣通經史,善屬文,流傳于后世的有文集十一卷(《舊唐書·經籍志》作十卷)。《全晉文》收錄有《奏追崇鄭太后》《書》《與范寧書論釋慧持》《重與范寧書》《林法師墓下詩序》《琴贊》《虎丘山銘》《孝武帝哀策文》《祭徐聘士文》。于書法,王珣傳世書法作品有《伯遠帖》。
《伯遠帖》是已知東晉王氏一門所傳世的唯一書法墨跡真本(見圖1),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伯遠帖》,紙本,行書五行,共四十七字,縱25.1cm,橫17.2cm,是王珣的一封信札。此帖被乾隆定為三希堂法帖之一,經過多年流轉,此帖已經由最開始的信札變為一幅書畫長卷。這幅長卷包括題頭、乾隆御書引首“江左風華”四字,卷前另有乾隆書題記三則,卷后依次有明董其昌題跋,乾隆繪枯枝文石圖及題記等。
《伯遠帖》整體書風傳承王羲之一脈,書風瀟灑流暢,書寫自然,輕重對比明顯,字與字銜接流暢自然,字法大開大合,俯仰之間,盡得變化。此帖瀟灑古澹,盡顯東晉風流,流露出王珣志在優游的心性。
王珣《伯遠帖》真跡的傳世,為后世研究東晉王氏家族的書法提供了有力的證據,也是我們學習書法的重要范本,在中國書法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