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琦,胡慶浩,陳宜瑜
(1.蘇州蘇大建筑規劃設計有限責任公司合肥分公司,安徽 合肥 230041;2.安徽正和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041;3.安徽建筑大學,安徽 合肥 230022)
項目位于淮南市壽縣城南新區,基地北側為時苗路,連接S310國道;南側為楚都大道,連接壽縣縣政府;東側為壽春南路原S203國道,西側為已建壽濱安置小區和未規劃的住宅用地。地塊的東北角有一油氣混合站無法搬遷,導致用地呈現不規則形。
項目由住宅用地和商業用地2個地塊組成,住宅用地面積59548.21㎡(合89.3畝),建筑限高54m,商業用地面積12045.25㎡(合18.1畝),建筑限高45m。用地內需配建1所六班幼兒園、社區用房、物管用房以及老年服務站等配套用房。
①本次設計的難點在于如何在不規則的用地內布置規劃總平面圖。
②周邊現狀小區退讓圍墻嚴重不足,且因建造年代久遠,日照不能滿足現行規范要求,對本項目的規劃設計帶來非常大的難度。
③受日照條件、建筑限高、綠地率、建筑密度以及配套用房規模等綜合影響,容積率很難做足,如何實現開發貨值最大化對本項目的成敗舉足輕重。
④解決以上三大難題的同時,還不能以犧牲小區的品質為手段,仍需打造舒適宜人的居住環境和交往空間。
從配套功能混合多樣、社區營造和人性化設計3方面入手,力爭將項目打造成生活便利、環境優美、尺度宜人的城市居住空間。
著重構筑生態型居住社區,以社會效益、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三者統一為基準點,展現社區的自然氣息和現代典雅的高端形象。
創造舒適的步行環境、宜人的建筑尺度和空間比例、優美的景觀環境,形成舒展、雅致、和諧的“自然花園”。
方案為城市中堅群體考慮,為其量身打造經濟實用的房型產品,滿足不同品位人士的需求,在多樣化的生活方式下力求戶型設計具有可變性。
由于基地的西側、北側均為已建多層安置小區,根據眾智日照分析軟件推導,高層住宅只能沿用地東側排布,場地內中部和西側只能排布多層洋房,且最高7層。油氣混合站西側的狹窄用地,第二排、第三排住宅東單元可以設計至18層(因為限高54m),西單元由于日照影響只能布置4層的多層住宅。結合產品貨值和立面形象去思考,決定把必須配建的六班幼兒園和配套用房毗鄰18層高層住宅布置,這樣既提升了土地利用率也增加了營銷貨值。
解決了這2大難題之后,本著洋房產品可以溢價的原則,在滿足容積率的前提下,最大化布置洋房,提升小區環境品質的同時,進一步提高貨值,實現開發單位和業主的雙贏。
南側商業地塊考慮日照和城市形象的因素,東側布置12層城市精品酒店(因為限高45m),西側布置兩棟6層的產權公寓,底部兩層為沿街店鋪。商業業態多元化布局,建筑形態也較為豐富,從而塑造出優美的城市天際線。

圖1 規劃圖
在小區內的交通設計上,采用“外環車行,環內步行”的人車分流方式,強調舒適的步行環境,減少車行交通對居住環境的干擾。環形路網串聯各居住群體,輔以步行道穿插其間,使整個小區路網清晰,結構分明。
4.2.1 出入口
分別在等級較低的支路時苗路和壽春南路上設置機動車出入口,在城市景觀大道楚都大道上設置人行出入口和禮儀大門。滿足功能布局合理的前提下,有效組織交通,充分挖掘地塊價值。
4.2.2 動態交通
車行道寬6m,呈環路連接各出入口。環內交通以步行為主,緊急時可通行消防車。小區綠地內設置步行道,通過開放空間、鋪裝、綠化以及小品等處理,強化空間與景觀設計,突出了“步行優先、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
4.2.3 靜態交通
小區停車以地下停車為主、地面停車為輔的方式。在建筑間的綠化景觀用地下方設置地下車庫,地庫的坡道出入口鄰近小區車行出入口,減少小區內部道路的通行率。地面停車位沿圍墻布置,主要解決來訪車輛臨時停靠的需求。在幼兒園西側圍墻布置一定數量的地面停車位,滿足家長接送幼兒時的臨時停車需求。
景觀設計依據樓棟布局的均好性原則,家家有景,棟棟是好房子,構筑了“一軸、二心、多點”的景觀體系,營造環境優美、氛圍宜人的花園式社區。
“一軸”:即居住區內的景觀軸,把小區的各個組團有機的串聯起來,形成整體性的景觀系統,也是小區的步行主通道,使居住者時時處處皆有極佳的景觀感受。
“二心”:即2個中心花園,是景觀體系的核心,配置有休閑健身廣場、兒童活動場等休閑設施,在小區景觀中起著統領全局的作用。
“多點”:即樓棟圍合的節點空間,內設活動場所和休閑漫步道,宅前綠化與架空的住宅底層互相滲透,融為一體,創造親切、宜人的居住環境。
本項目場地和周邊的市政道路基本平坦,起伏不大,豎向設計考慮以下幾點:
①滿足規劃地塊雨水排放的最低要求;
②滿足機動車輛和非機動車輛出入小區時所需的最小坡度要求;
③充分考慮規劃地塊與周邊道路的銜接要求;
④避免大填大挖,以求達到土方平衡。
住宅房型設計從100㎡的緊湊三房到135㎡的舒適四房,基本覆蓋各個面積段的主力戶型。戶型單元采用大開間,小進深的布局方式,均為三室或四室朝南戶型。物業形態為7層花園洋房和18層觀景高層,能提供豐富的產品選擇和滿足不同的定位需求。
戶內流線設計適應現代生活方式,并以經濟實用為原則,做到動靜分離,居寢分離,潔污分離。空間布置緊湊,盡可能減少開向起居廳的門洞數量,走道短捷,提高面積的使用率和舒適度。戶型均設有可供住戶靈活使用和拓展的陽臺、設備平臺,極大的提高了戶型的附加值。廚房設計考慮系統廚柜與冰箱機位,公用衛生間干濕分區,空調室外機位結合立面隱蔽設計。

圖2 效果圖
考慮到整個城南新區商業配套稀缺,地塊周邊又有新的縣政府大樓、壽縣一中、壽縣三中等教育資源,于是在商業地塊內配建一棟12層城市精品酒店、兩棟6層產權公寓以及3層的超市等業態。建筑均呈板式樓布局,南北通透。底部兩層設計街鋪,面積、開間、進深比例適度,易于銷售。
住宅立面采用新中式建筑風格,既體現壽縣地域文化的內涵又展現開放的城市熱情。住宅底部采用深色真石漆,上段以m色真石漆飾面為主,局部用深色線腳點綴,屋頂局部高起,出挑檐口收尾,給人以穩重典雅之美。
在商業造型設計上,以現代元素為基調和新中式建筑風格相結合,與住宅地塊的建筑風格協調統一。立面材質以石材和仿石涂料為主,輔以少量玻璃幕墻,強調橫向線條的劃分,立面簡潔大氣。
在場地設計中,注重地形高差的分析與整合,減少土方平衡。堅持生態優先原則,利用東側城市綠帶屏蔽城市干道壽春南路對居住環境的噪音干擾。
在住宅南陽臺設置太陽能光伏系統,為住戶提供熱水系統。漫步道、室外活動場地及景觀照明均采用太陽能節能燈。
廣場、室外道路的雨水經收集后,通過埋設在草地內的滲透管網進行滲透。屋面雨水收集后,經過初期棄流,再去污過濾、凈化處理后儲備,通過恒壓給水設備,供給室外廣場沖洗、綠化灌溉等,實現雨水充分利用。
優先選用新型墻體材料、保溫隔熱材料、輕質隔斷、節能門窗、節水便器、經濟型電梯等符合國家產業導向并適合當地的產品和設備,減少公共能耗。
本文通過對壽縣正和·楚都華府修建性詳細規劃項目設計經驗的分享,淺析在受限制性條件較多的場地中,如何實現開發貨值最大化與居住環境舒適性的共存問題,以期共同對此類建筑設計進行深入研究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