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艷,楊洋
(1.連云港市第二人民醫院 江蘇 連云港;2.東部戰區總醫院 江蘇 南京)
胃癌在各種惡性腫瘤中發病率居首位,并且胃癌患者存在慢性消耗,手術治療是胃癌首選治療方法,但手術過程中存在的麻醉、創傷和其它因素影響,更易導致患者術后發生營養不良,研究顯示其發生率在40%~80%[1]。胃癌術后早期腸內營養已達成共識,但有研究表明43%~63%的術后患者在腸內營養過程中會出現胃腸道不適癥狀,如惡心、嘔吐、腹痛、腹脹等[2]。因此,在腸內營養過程中實施干預尤為重要。穴位按摩有疏通人體經絡、調整臟腑陰陽、健脾和胃、促進胃腸功能恢復、確保腸胃健康之功效。為了減少胃癌術后患者腸內營養過程中胃腸道不適癥狀,提高患者營養目標攝入量,縮短患者住院時間,使患者早日康復出院。我們選取60例患者并將其分成兩組,進行對比研究,評估穴位按摩在腸內營養中的臨床應用價值。
選取我院胃腸外科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行胃癌根治性手術治療患者60例,用隨機數字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選擇病例標準為:①年齡在18至70歲之間;②經組織活檢確診為胃惡性腫瘤患者;③具有早期腸內營養適應證的患者;④術后均采用鼻腸管并使用專用腸內營養輸注泵的患者;⑤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各項檢查示胃癌晚期并轉移者;②嚴重肝、腎功能不全和心、肺疾病者;③影響營養和代謝的內分泌疾病,如糖尿病、甲狀腺疾病等;④合并腸道器質性或功能性疾病者;⑤合并其他惡性腫瘤等消耗性疾病者;⑥術后出現吻合口瘺、吻合口出血等并發癥患者。剔除標準:①存在溝通或智力障礙者;②病情變化,不能繼續接受實驗者;③因各種原因療程未結束自行退出受試者。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數據分析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醫學倫理委員會已獲批該研究。
1.2.1 對照組-常規護理
所有患者皆在術中將鼻腸管頭端置入吻合口下20-30cm處,術后第一天經鼻腸營養管泵入5%葡萄糖氯化鈉注射液500mL,第2二天予紐迪希亞產品百普力營養制劑500mL泵入,起始速度皆為20mL/h,根據患者耐受情況增減泵入速度,患者百普力耐受良好并達到1000mL改用整蛋白制劑能全力,逐步添加能量需要至20kcal/kg/d。
1.2.2 觀察組
在常規護理基礎上穴位按摩,科室成立研究小組,由本院中醫師對小組成員進行穴位按摩理論及技能培訓,并進行考核,選取六名考核優秀人員作為本研究小組成員。選取患者雙側合谷穴、足三里、三陰交、內關、上巨虛、下巨虛6個穴位,按摩方法為:患者術后第一天由按摩小組成員講解按摩的目的、意義和方法,保持病房溫度在18-20°,濕度50%-60%。按摩者雙手清潔、溫暖,并聆聽舒緩的音樂,促進患者全身心放松。患者予合適臥位,按摩合谷穴時,護士定穴后,先順時針旋揉,接著逆時針旋揉,如此反復[3]。同法按壓對側。按摩足三里、三陰交、內關、上巨虛、下巨虛時,護士需將兩只手的拇指指端按在兩側肢體同一穴位上,指端位置不動,力量由輕漸重,連續均勻按壓,詢問患者有無疼痛等不適反應,根據患者反應調整按摩力度,同時密切觀察患者病情變化,并同法按壓對側各穴[4]。按壓頻率控制在每分鐘60次,時間控制在2-3 分鐘,定于每日上午9點和下午16點進行,按壓時要使穴位出現酸、麻、脹的感覺,即有“得氣”現象[5],患者經口進食后停止穴位按摩。
1.3 觀察指標
1.3.1 腸內營養不耐受癥狀腹痛、腹瀉、腹脹、惡心/嘔吐發生率比較。
1.3.2 腸內營養不同時點目標需要量完成率
觀察患者術后第一天至第五天腸內營養日需要量完成率,記錄患者每日營養制劑實際輸注量和目標總量,腸內營養每日日需要完成率等于實際輸注總量除以目標總量,比較兩組病人每日目標需要量完成率。
1.3.3 肛門首次排氣時間和術后平均住院天數
肛門首次排氣時間為患者術后回室時間至第一次肛門排氣時間,術后平均住院天數由辦公班護士登記出院患者術后住院天數。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統計學分析選用的是SPSS 20.0軟件,對于所有計量數據符合正態分布,采用t檢驗,所有計數數據用例和%描述,采用χ2檢驗,并進行組間對比,若P<0.05就認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2.1 兩組患者腸內營養不耐受癥狀發生率比較,χ2=8.531,P=0.003,見表2。

表2 兩組病人腸內營養不耐受癥狀發生率比較[例(%)]
2.2 兩組病人術后不同時點腸內營養目標需要量完成率比較,觀察組的目標需要量高于對照組,見表3。

表3 兩組病人術后不同時點腸內營養目標需要量完成率比較[例(%)]
2.3 比較兩組病人術后肛門首次排氣時間、術后平均住院天數,P值<0.001,見表4。
表4 兩組病人術后肛門首次排氣時間、術后平均 住院天數比較

表4 兩組病人術后肛門首次排氣時間、術后平均 住院天數比較
組別 首次肛門排氣時間(h) 術后住院天數(d)對照組(n=30) 56.28 ±20.40 14.29± 2.89觀察組(n=30) 32.69 ±12.20 10.67± 1.96 t值 5.436 5.678 P值 <0.001 <0.001
胃癌患者術后營養狀況直接關系到患者的預后,術后營養不良增加了患者的病死率,降低了治療耐受性,延長了住院時間,對患者的生活質量產生非常不利的影響。
穴位按摩的學說基礎是經絡腧穴學說,理論指導是祖國醫學,主要運用中醫外治法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上巨虛、下巨虛屬足陽明胃經,是治療大腸、小腸病癥的有效穴,可以調理氣血、緩解疼痛,主要治療腹痛、腹脹、腹瀉等諸多病癥[6];足三里是“足陽明胃經”的主要穴位之一,亦是胃經的合穴,是消化系統疾病常用治療穴位,不僅可以調理脾胃和消積化滯而且還有通經活絡之功效,主要治療腸胃功能衰弱、腹瀉等諸癥[7];三陰交穴歸屬足太陰脾經,為足之脾經、肝經、腎經三條陰經的交會穴,故可健脾、補肝、行氣化濕、疏通經絡。主治腸鳴、腹脹、腹瀉等脾胃虛弱病癥[8];合谷穴別名為虎口穴,屬手陽明大腸經的原穴,可調理腸胃、寬中理氣,對于活躍大腸功能有巨大作用[9];內關穴為手厥陰心包經,可緩解腹痛、腹瀉、惡心、嘔吐等癥[10]。選取6個穴位皆針對性的對腸內營養不耐受癥狀進行預防和治療。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通過穴位按摩后腸內營養不耐受癥狀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8.531,P=0.003)。術后第一天至第五天腸內營養目標需要量完成率觀察組高于對照組,但P值皆>0.05,其原因可能是納入樣本量較少,預設目標量偏低,營養制劑滲透壓不同等有關。患者術后肛門首次排氣時間數據分析觀察組優于對照組,(t=5.436,P<0.001),術后平均住院天數(t=5.678,P<0.001),皆有統計學意義。與腹部按摩、熱敏灸等[2,11]方法相比穴位按摩簡單易行,無需借助其它設備器械,避免腹部傷口刺激,減少不適反應的藥物使用量,更容易被患者及家屬接受。
本研究因樣本量納入較少,也未從患者的手術方式上進行分層比較,今后的研究中應擴大樣本量,并將研究做細做精,進一步發揮穴位按摩在臨床營養治療中的作用。
綜上所述,穴位按摩可改善胃癌術后患者腸內營養過程中胃腸耐受性,提高營養目標需要量,促進患者康復,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