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提尼·馬開力,羅瓊
(新疆喀什地區第二人民醫院,新疆)
ERAS最早是由國外外科專家提出,經20年實踐已經獲得了成功反響。ERAS以減少應激、降低并發癥、降低感染為目的,嚴格制定出院評估機制,出院后給予個性化定期隨訪與院外護理,保證患者術后康復效果。同時,提高護理服務質量,創建和諧護患關系,提高患者滿意度,凸顯醫療改革的核心價值理念。
研究時間:2018年11月至2019年12月;研究對象:我院接受體外循環心臟手術患者82例;分組:根據入院時間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每組41例。
研究組:男(n=23),女(n=18),年齡54-78(平均:62.4±5.2)歲。
對照組:男(n=30),女(n=11),年齡50-79(平均:60.1±4.0)歲。兩組患者臨床資料對比無差異(P>0.05),可比。
對照組:常規護理:告知患者手術前12小時保持空腹;麻醉誘導;生命體征監測;健康指導。
研究組:ERAS理念:第一,創建護理小組,對心外科護理人員給予ERAS理念培訓,增強護理認知性、確定護理流程,做好護理交接。第二,手術準備。術前很多患者擔心手術效果不理想存在焦慮、抑郁情緒。為此,護理人員為患者介紹心臟外科手術方法、護理重要性、手術室環境,使其保持樂觀情緒面對護理工作。開塞露通便,給予12.5%糖類800mL。手術前2h給予12.5%糖類400mL。第三,創建適宜的室內溫度(25℃)、濕度(55%),變溫毯37℃為宜。手術后做好末梢神經保護。第四,護理人員做好患者輸入量控制,盡可能減少液體輸入量。此外,為減輕疼痛感可提供氨酚羥考酮,間隔6h1次,1次1片。第五,拔管后輔助患者起坐扣背、呼吸練習,鼓勵床上運動。
分析兩組患者首次排氣時間、排便時間、住院時間、并發癥應用效果。對比兩組患者臨床指標:體溫、收縮壓、心率。
研究組首次排氣、排便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1。

表1 兩種干預方法護理效果比較
研究組體溫、收縮壓、心率均恢復正常并低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改善
體外循環作為心臟手術常規輔助技術,通過插入引流管將回流血液引流入體外循環設備,主動脈插管,腦插管確保器官灌注[1]。心臟手術后拔出引流管,心臟恢復跳動。與此同時,給予科學有效的護理干預也尤為關鍵。為此,我院提出ERAS理念在臨床護理中獲得了良好反響。
ERAS理念首先通過術前心理支持,介紹護理辦法,緩解患者不良情緒。其次,手術時輔助麻醉,創建麻醉通道[2]。同時做好保溫護理,做好輸液體量控制從而減輕心血管壓力。最后,術后觀察患者生命體征,待穩定后鼓勵早日下床活動。保持呼吸道順暢,避免肺部感染。目前,基于ERAS理念下護理干預在心臟手術治療中已經獲得了顯著成果。本研究中,研究組應用效果高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臨床指標改善情況優于對照組(P<0.05)。此外,在其他研究中也得到了證實:張秀榮[3]通過對60例接受體外循環心臟手術患者護理得出:ERAS理念下患者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不良反應低于對照組(P<0.05)。進一步證實了ERAS護理有效性,有助于促進排氣、排便,提高護理質量,促進術后恢復。
ERAS理念在體外循環心臟手術圍術期護理中獲得了理想療效,縮短住院時間,降低不良反應,達到快速康復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