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個人都不能脫離社會,需要人際交往活動,也需要家人和朋友的支持。社交質量與健康關系密切。
鞏固鄰里關系在一層樓住了幾年,卻不知道鄰居是誰。快節奏的城市生活,讓大家越來越忙;高速度的科技發展,讓更多人學會“自己玩”,與他人交流減少。但對于年紀較大的人,鄰里間保持良好溝通,不僅能增加融洽性、改善心情,如遇突發情況,親人、子女無法及時趕到,鄰里的幫助往往最及時、可靠。
結交新朋友朋友圈是小型的社會支持系統,社會關系的數量和質量影響著情緒,而情緒與70%的疾病有關。當一個人有負面情緒時,得到他人的關心或幫助,大腦會分泌快樂激素——內啡肽,幫助調整心理狀態,還能提高免疫力,而且傾訴過程本身也是對壞情緒的排解。對老年人來說,結交新朋友還意味著必須走出家門、參加活動。人際交往的關鍵在于主動發掘“交朋友”的樂趣。如果老人不愛單獨外出,子女可以先陪著他們散步、郊游等,引導他們產生興趣,待父母養成習慣后,再慢慢放手。
減少慢性壓力醫學界越來越重視慢性應激對健康的影響。慢性應激是指人們處于長期慢性的壓力之中,大腦長時間應激,分泌出“壓力激素”——皮質醇。這種激素不僅會“殺死”腦細胞,久而久之,還會影響免疫系統。睡眠有助于降低皮質醇水平,最好保持早睡早起及午睡的習慣;瑜伽、冥想、散步、深呼吸等,也能幫助放空大腦,讓大腦充分休息。
俗話說,長壽是吃出來的,但到底該怎么吃呢?
別吃太飽或太快一頓吃太快、太飽,會增加胃腸道負擔;頓頓吃太飽,胃始終處于飽脹狀態,胃黏膜遲遲得不到修復,就會出現炎癥,甚至導致胃潰瘍等疾病。研究顯示,“飯吃八分飽”的人比“不感覺撐不停嘴”的人,患病甚至患癌的概率更低。“八分飽”到底該怎么吃?吃飯時,每一口盡量多嚼一會兒,比如嚼20多次;饑餓感消失,且吃飯速度越來越慢時,就是“八分飽”。
多吃蔬菜,會吃肉和蛋《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每人每天攝入300~500 克蔬菜。蔬菜不僅種類豐富、水分多,還富含人體必需的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和酶類,能有效促進胃腸蠕動,幫身體排出無益的“廢料”。
蔬菜中蛋白質、脂肪含量很少,無法滿足人體每日的需求。建議老年人適量吃些肉和蛋。肉類含有較多優質蛋白,以及一定量的脂肪、礦物質和維生素。但紅肉的飽和脂肪酸和膽固醇含量較多,進食太多可能會增加肥胖、2型糖尿病和結直腸癌等風險,建議適量食用。平時可多吃些魚肉或禽肉,補充所需營養。蛋類營養豐富,老年人每天適宜吃一個煮雞蛋,血膽固醇高者可酌情減量至每周吃3~4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