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萍

新松恨不高千尺
上元元年(760)春,杜甫在成都營建草堂,變成了一個愛種樹的人,陸續寫下《蕭八明府實處覓桃栽》《憑韋少府班覓松樹子栽》《憑何十一少府邕覓榿木栽》《詣徐卿覓果栽》《從韋二明府續處覓綿竹》等詩,到處麻煩朋友,搜羅小樹苗,忙得不可開交。上年他棄官華州,翻越關山,攜家投親。九月流寓秦州,十月轉赴同谷,因衣食無著,十二月一日動身,行蜀道,到成都。至此驚魂稍定,慢慢安穩。這幾首寫得真是百廢待興、生機無限。覓桃栽就說“奉乞桃栽一百根”,大開口;覓果栽就說“不問綠李與黃梅”,不挑揀;覓榿木栽就說“飽聞榿木三年大,與致溪邊十畝陰”,希望滿滿;覓綿竹說“幸分蒼翠拂波濤”,覓松栽說“欲存老蓋千年意”,不獨生計,美化環境、精神追求也都一并在內。
他辛勤種下的這些小樹苗,沒有辜負他。草堂落成之日,“榿林礙日吟風葉,籠竹和煙滴露梢。暫止飛烏將數子,頻來語燕定新巢”,已經一派郁郁蔥蔥,鳥鳴嚶嚶。隨后更是伴他度過了一段難得的江村閑靜歲月。竹生筍,“筍根稚子無人見”;桑吐葉,“舍西柔桑葉可拈”。桃樹也開花了,被風吹斷幾枝,他老大不樂意:“手種桃李非無主,野老墻低還似家。恰似春風相欺得,夜來吹折數枝花。”親手種的,畢竟心疼。被春風欺負,跟八月秋高時被“南村群童”欺負,不知哪個更壞,但相比此前“三年饑走荒山道”“山深苦多風,落日童稚饑”的苦況,都已經好太多。浣花溪的春天,是上天能夠給他的,人間最好禮物。
手植青松三萬栽
過了近三百年,蜀中又出現一位種松小能手。成年后名滿天下的他,曾在詩中回憶:“我昔少年日,種松滿東岡。初移一寸根,瑣細如插秧。二年黃茅下,一一攢麥芒。三年出蓬艾,滿山散牛羊。不見十余年,想作龍蛇長。”一天一天親眼看著小松苗長大,枝枝葉葉各種變化,真是特別的經歷。在家鄉的那些年,他應該沒少參加勞動:“故山松柏皆手種”,“老翁山下玉淵回,手植青松三萬栽。”松樹,也從此成為故園的象征。每逢思鄉,夢中家山,千里萬里,總離不開松樹:“家何在,因君問我,歸夢繞松杉。”還有,“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他是蘇軾。
“青松種不生,百株望一枚”,杜甫種成四棵,已經不易。大蘇則以萬計。他擁有的一手資料和一線實戰經驗如此豐富,以至有人追他求學,要拜師:“予少年頗知種松,手植數萬株,皆中梁柱矣。都梁山中見杜輿秀才,求學其法。”“如今尺五城南杜,欲問東坡學種松。”尺五城南,出自杜甫《贈韋七贊善》所引俚諺“城南韋杜,去天尺五”,以離天極近喻高門貴胄,這里借稱杜輿,也許還包括杜甫,足見大蘇嘚瑟。杜輿字子師,追隨大蘇甚久。《姑溪居士前集》載:“東坡謫儋耳,(輿)遂欲盡鬻其家所有,攜妻以往相依,未及行,會東坡內徙,乃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