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聲樂藝術的片面化認知,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習者的聲樂水平。特別在各教育領域中開設聲樂教學課程時,部分教師與學生過于注重演唱技能的提升,而忽略了對音樂作品的藝術化呈現。因此,在對聲樂演唱中音樂整體性的塑造方式進行分析的過程中,可從聲樂演唱中呼吸藝術的構建、情感控制能力的培養兩方面進行進一步論述。
【關鍵詞】聲樂;演唱;音樂整體性;塑造方式
【中圖分類號】J616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10-0060-02
【本文著錄格式】姚德鵬.分析聲樂演唱中音樂整體性的塑造方式[J].北方音樂,2020,05(10):60-61.
引言
聲樂藝術對于我國來講屬于“舶來品”,最初是在歐洲興起并獲得有效發展的,經過幾百年的演變,借助于豐厚的人文底蘊與與豐富的藝術表現形式,現已經成為國際性的主流聲樂藝術形式。相比而言,我國的聲樂藝術發展比較晚,使基于西學東漸的浪潮被融入到中國文化中。而在各個學校或其他社會教育機構逐漸對聲樂教學建立一定的認識后,陸續開設了相關的教學課程。而在聲樂演唱中,若想確保學習者的綜合能力獲得有效提升,必須注重他們音樂整體性的塑造。聲樂教師應明確高超的演唱技巧固然重要,但需借助良好的聲樂演唱效果才可實現。在注重培養學生演唱技巧的同時,還需從更多的維度去聲樂綜合能力進行分析。而所謂的音樂整體性,在強調演唱技巧的同時,應注重藝術內涵與藝術價值的實現。在利用演唱技術去對聲音進行處理的過程中,都需蘊含一定的思想與情感。倘若脫離于藝術層面過度彰顯演唱技巧,那么任何或洪亮、或低沉的聲音的獨立展示都將變得沒有任何的藝術魅力與藝術價值。基于此,聲樂教師可從呼吸藝術與情感控制兩個方面著手,對聲樂演唱中音樂整體性的塑造方式進行分析。
一、聲樂演唱中呼吸藝術的構建
(一)明確聲樂演唱中的呼吸方式
聲樂演唱中,呼吸方式對于提升演唱者的聲樂技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在對學習者的音樂整體性進行塑造的過程中,科學的呼吸方式是最基礎的課程,也是極為重要的聲樂教學環節。因此,實際開展聲樂演唱教學活動的過程中,首要任務應使學生者全面了解與掌握重要的幾種吸收方式。通常情況下,主要有胸式呼吸、腹式呼吸、胸腹式呼吸三種方式。其中,在胸式呼吸方式中,氣息支點相較會更高一些。學習者在進行訓練的過程中,頸部的肌肉會很緊張,如果呼吸方式不正確,會造成吸氣量不足的現象。這樣,學習者在演唱曲目時,是不能有效控制橫隔膜與腹肌的,從而致使學習者的聲音缺少一定的彈性;腹部呼吸方式,通常是借助軟肋的擴張,腹部微鼓、收縮等一系列的身體機能的配合完成演唱的。在對這樣呼吸方式進行訓練的過程中,相關人員應明確因氣息太重,加之聲音過于沉重,就會產呼吸不暢的現象。由此,不僅無法找到正確的發聲位置,無法增強聲音的靈活性。尤其,在對中低聲區進行訓練的過程中,由于音色較為低沉,若訓練方式不當的話會出現氣息不足的問題。而胸腹式呼吸方式,使對胸式呼吸與腹式呼吸進行了融合。與以上兩種呼吸方式進行對比,胸腹式呼吸方式可更好地調動身體機能。確保發聲器官能夠進行有效的配合,既可提升氣息容量,還可最大化展現橫隔膜與兩肋之間的張力。學習者在進行訓練的過程中,可利用其對抗源于腹部的收縮力量。基于此,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強演唱者的聲音的發出力量。而在對聲樂學習者的音樂整體性進行塑造的過程中,教師必須能集合學生的實際水平、身體素條件等,幫助他們選擇最佳、最適合的呼吸方式。從而使學習者在進行聲音演唱的過程中能獲得充足的氣息,并鍛煉出具有一定彈性的聲音,從而,全面提高學習者的演唱能力。
(二)呼吸藝術的具體使用形式
在聲樂演唱中不斷強調音樂整體性塑造的過程中,應指導學生者能夠正確地使用呼吸藝術。利用其進行科學的發聲,并靈活調整氣息的流速、壓力與容量。在這個過程中,教育者應結合不同的聲音訓練曲目,引導學習者利用不同的呼吸方式去控制他們的氣息。教師應了解音高音是受壓力的影響的,當這種力量展現得強時,音高就越高。而如果壓力越來越低,音高也會變低。同時,氣息的流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演唱者的情感表達程度與藝術效果。氣息流速對于體現聲樂作品的藝術性與戲劇性具有十分密切的關聯,并反饋出演唱者的音樂整體性程度。由此可見,呼吸藝術的使用對提升演唱者的音樂綜合素養的重要影響。因此,聲樂演唱中,必須通過科學的使用呼吸藝術,確保聲音的高、低、長、斷進行靈活的轉化,并保證其具備一定的連貫性。同時,演唱者需借助科學的發聲獲得充足的氣息,支撐其能完美地展現戶音樂作品的藝術形式與藝術魅力。基于此,教師在實際開展聲音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應幫助學習者學會科學地使用呼吸方式,確保氣息能夠自然、均勻地從聲門穿過,并確保其緩慢的流出,能夠保持在預期的時間內完整演唱完聲樂訓練曲目。在此過程中,參與動作的主要有胸肌、肋肌與腹肌等。在學習者進行訓練的過程中,需引導他們進行科學的呼氣,確保腹肌慢慢收縮,連動橫隔膜向上推。而當橫膈膜被調動上升的過程中,胸部會逐漸凸起。由此,學習者會獲得相應的發聲力量。當然,在利用這樣的呼吸方式去詮釋音樂作品的過程中,應使學生者了解對氣息進行控制的過程中,并不是單一地調動發聲器官。應避免出現機械式的演唱技巧,過于看重演唱的音量有多高,嗓音有多嘹亮,應靈活利用氣息去更好地表達音樂作品的藝術內涵。由此,在科學的、長期的聲樂訓練下,才可逐漸提升演唱者的音樂整體性。
二、聲樂演唱中情感控制能力的培養
(一)在解讀歌詞的過程中揣摩情感
演唱者在詮釋與演繹一個音樂藝術作品的過程中,超高的演唱技巧是展示作品藝術魅力的有效載體。而在這個過程中,想確保聽眾能與之產生共鳴,必須能夠進行真情實感的表達。聲樂演唱中情感控制能力對展現音樂作品的整體性、藝術性與戲劇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因此,教師在實際開展聲樂演唱教學活動過程中,應對學生的情感表達能力進行有效的培養。教師可通過帶領學生品讀聲樂作品的歌詞,使他們能從中獲得啟示,并在朗讀與解讀歌詞的過程中,揣摩與感受到其中蘊含的豐富情感。這樣,學生者在實際演唱音樂作品的過程中會更具有表現力與感染力,不僅使受眾感受或優美悠揚、或高亢嘹亮的韻律之美,還可使他們與演唱者產生一定的情感共鳴,令其能體驗到歌曲中的或悲情或振奮的不同情緒。而教師在引導學生解讀歌詞的過程中,應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使學習者能積極地參與到教學活動著,并能在音樂素養上獲得提升。教師可向學生進行示范,極具節奏感與情感地進行朗讀,使學生在第一時間內就可感受到歌詞中蘊含的某種情感,由此使學生獲得思想啟發。而后,教師可鼓勵學生對歌詞進行朗讀,細細品味其中的情感特質等。而在這個過程中,當學習者的精力全部集中在品味歌詞的氛圍中時,更利于他們解讀文字的過程中使情感獲得迸發,從而為聽眾創建一個具有一定藝術意境的空間。教師在利用歌詞培養學生情感控制能力的過程中,在最初開展聲樂教學時應選擇感情較為濃烈的歌詞。例如,由毛阿敏演唱的《天之大》,這首歌曲深刻地描寫了母愛的偉大。教師可引導學生不斷的閱讀、朗讀與品位歌詞中所營造的意境與情感,使他們真切地感受到母愛的光輝,并能夠獲得極大的感動。而后,教師可引導學生帶著旋律去進行演唱,以此觀察學生演唱過程中情感表達的是否到位,并鼓勵他們不斷進行反復的練習。最終確保學生在解讀歌詞-曲目演唱的反復訓練中,逐漸提升他們的情感控制能力。
(二)全方位探尋音樂作品的情感基調
聲樂演唱中,在不斷探求不同的音樂整體性的塑造方式過程中,除上述所提到的呼吸藝術的使用方式以及在歌詞中對作品情感的捕捉,都可在一定程上展現出良好的效果,特別是針對學習者情感控制能力的強化也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此基礎上,教師需引導學習全方位探尋音樂作品中的情感基調,可以從一段歌詞中獲得,也可從優美的旋律中進行提煉。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必須學會為學生創建一個良好的情感熏陶氛圍,確保他們在對音樂作品進行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并建立正確的情感認知的基礎上,引導他們探索其中所蘊藏的情感基調。例如,教師在向學生講解有關“小夜曲”的相關知識的過程中,可從向學生介紹舒伯特的生平事跡與創造背景開始,使學生能夠深度挖掘作品背后的藝術內涵。之后,教師可引導學生哼出旋律,去細細品味其中的情感基調,使他們能對靜謐的夜色產生更深刻的感受與思考。教師若想幫助學生更準確地找到《小夜曲》的情感基調,可組織學生在夜晚的時候到室外去進行感受。這樣,學生就會更直接地感受到該曲目中所表達的情感,促使他們在進行聲樂練習的過程中能更富有感情地哼唱出旋律。
三、結語
總之,聲樂演唱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全面了解不同的呼吸方式以及呼吸藝術的應用方式,使學生在進行聲樂訓練的過程中,有效提升他們的演唱能力。除此之外,教學需幫助學生學會從歌詞中揣測音樂作品的情感,并全方位探尋音樂作品的情感基調,使學生更好地對演唱曲目進行表達。基于此,從不同維度進行強化訓練的過程中,確保學習逐漸形成音樂的整體性。使他們在演唱聲樂作品的過程中,不僅可完美地唱出旋律,還可充沛表達情感,賦予其更強的藝術效果與價藝術價值。
參考文獻
[1]劉子辰.談聲樂演唱中的音樂整體性[D].天津:天津音樂學院,2019.
[2]宋志奇.論美聲聲樂藝術中整體性意識的構建[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16,34(02):238-240.
[3]楊允.論歌唱中的平衡[D].拉薩:西藏大學,2015.
[4]黃錦榮.論聲樂演唱中的“平衡”[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3.
[5]廖賜麟.論演唱者的“綜合素質”及其培養[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06.
作者簡介:姚德鵬(1989—),男,漢族,河北石家莊人,博士,講師,從事聲樂美聲演唱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