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京劇是集中國戲曲之大成的劇種,可在學生眼里卻是圖有美名。為此,筆者借用中國傳統醫學文化“四診法”——望、聞、問、切,引導學生關注京劇文化,學會如何鑒賞京劇藝術、體會中國國粹的獨特魅力,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
【關鍵詞】望;聞;問;切
【中圖分類號】G633.951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09-0059-02
【本文著錄格式】馬晶晶.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望、聞、問、切”在京劇課堂中的運用及成效[J].北方音樂,2020,05(09):59-60.
“看大王在帳中和衣睡穩……”婉轉綿長的唱腔一出,老戲迷們雙眼微瞇仔細品味漸入情景,正所謂“內行看門道”,然而在高中的音樂課堂上卻是“外行看熱鬧”。筆者借用中國傳統醫學文化“四診法”——望、聞、問、切,嘗試解析京劇藝術,引導學生關注京劇文化,學會如何鑒賞京劇藝術、體會中國國粹的獨特魅力,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
一、“望診”京劇
所謂“望”就是“看”京劇,在教學中突出“視覺”感受,讓學生通過“觀察”京劇人物的神、色、形、態,直觀的了解京劇舞臺藝術的造型特征。京劇是包含文學、表演、音樂等的綜合性藝術。這一特征賦予了京劇強大的可看性。有研究表明,常人在視覺思維時大腦偏愛圖形、圖像。因此,課堂上先以欣賞京劇經典劇照、臉譜的形式,激發學生進一步了解京劇的愿望。
(一)想象與寫意并存的臉譜
臉譜是京劇最鮮明的特征之一,成百上千的臉譜都是集想象與寫意的中國圖畫,是劇中人物形象定位的基礎。絕大多數學生對臉譜的色彩象征,具有初步認知,在此主要強調從人的五官部位、性格特征出發,對比整臉、三塊瓦和歪臉的構圖方式,了解京劇臉譜是通過夸張、美化、變形、象征等手法來寓褒貶,分善惡。如勾“紅色整臉”的關羽;《失街亭》三塊瓦之馬謖;表現人物的心術不正,不對稱的歪臉。
(二)“生”“旦”兩行的妝容賞析
“生行”。如《群英會》之小生周瑜;《空城計》之老生諸葛亮;《十字坡》之武生武松。
“旦行”。如《貴妃醉酒》之青衣楊玉環;《紅娘》之花旦紅娘;《穆桂英掛帥》之刀馬旦穆桂英;《楊門女將》之老旦佘太君。
學生完全可以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仔細觀察發掘出京劇舞臺上獨特的“造型美”主要表現在夸張的面部化妝上:生旦兩行眼部均上紅色,都要勒臉吊高眼角;眉、眼、鼻、口的夸張描畫,塑造符合于某一個劇中人物的性別、年齡、和他的生活特征,結合演員的表演動作,達到“眉目傳情”。
二、“聞診”京劇
唱念是歌唱和朗誦的和弦,京劇音樂是中國民族音樂的薈萃與融合。這里的“聞”便是“聽”京劇。通過聆聽京劇名劇選段,了解京劇舞臺藝術唱腔、念白和伴奏的知識與特征。
(一)辨識“西皮”和“二黃”兩種不同唱腔
“唱”是人物思想感情的集中流露。京劇的唱腔主要以“西皮”和“二黃”兩大聲腔組成。如果要求學生從調式、旋律結構、風格等方面進行詳細的分析難免有些復雜,而且會使他們產生畏難情緒。于是筆者在教學中選擇了兩部名劇經典唱段,讓學生在簡單了解劇情的前提下,邊聽邊看樂譜,從唱段的起唱位置入手,“西皮”的入唱位置在弱拍(如2/4節拍時,在弱拍入唱;4/4節拍時,在次強拍入唱)。如:《霸王別姬》中旦角唱段“看大王在帳中和衣睡穩”。由于是弱拍入唱,且強弱關系時而模糊又時而清晰,增強了節奏的不穩定感和旋律的流動感,因此,西皮唱腔總是給人以婉轉流暢如行云流水之感。“二黃”的入唱位置在強拍。如《貴妃醉酒》中旦角唱段“海島冰輪初轉騰”。由于是強拍入唱,強弱關系比較明確,節奏扎實、穩定,增強了旋律的凝重感和力度感,因此,二黃唱腔總是給人以沉靜、悲涼之感。
(二)辨識“念”和“白”
“念”是指人物有節奏、韻律地吟誦詩句;“白”指人物之間的對話。如京劇《擋馬》中焦光普的一個數板片段和京劇《紅燈記》對白片段。從中學生可以發現中國戲曲中的“念白”和“唱”的調門兒差不多一致,所以戲曲“念白”要像唱一樣念,“唱”卻要像念一樣地唱。前者使“念白”帶有強烈的音樂性、節奏感,后者卻使“唱”更加口語化。
(三)辨識京劇“三大件”
通過聽辨音色,讓學生熟悉、了解京劇樂隊“三大件”。“文場”京胡、月琴、弦子主要為唱伴奏;“武場”單皮鼓、大鑼、小鑼。由此,對比《看大王在帳中和衣睡穩》和《海島冰輪初轉騰》兩個唱段,學生辨聽出前者前奏直接由“文場”伴奏,后者先由“武場”開始,再由弦樂器奏前奏,間奏文、武場同時。相比之下,后者就比前者排場大,氣氛濃烈。不同的京劇音樂和伴奏,表現出不同的戲劇情緒。
“一臺鑼鼓半臺戲”,武場運用打擊樂的音色組合成各種不同的節奏,以烘托舞臺上不同的情緒及氣氛。演員的表演,如果沒有鑼鼓伴奏,就如同啞巴一樣黯然失色。反之,就會增強人物動作的力度、分量,使之夸張鮮明、光彩照人。
三、“問診”京劇
“問”指“詢問”,師生互問。通過師生“互問”解決教學難點——京劇舞臺藝術的虛擬性和程式性特征。
京劇表演主要是模擬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動作,將之藝術化處理,達到現實與浪漫的完美統一。
(一)京劇的虛擬性
“不像不是戲,真像不是藝”,虛擬是戲曲反映生活的基本手法,它是指以演員的表演用一種變形的方式來比擬現實環境或對象,借以表現生活。
1.表現出舞臺時間和空間的靈活性。
所謂“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萬雄兵,眨眼間數年光陰,寸炷香千秋萬代“。以欣賞京劇《挑滑車》片段為例:舞臺上有什么布景、道具?能猜到他們要表現什么嗎?這出戲讓學生產生了很多反饋和疑問,在此不贅述。這段戲在鑼鼓的烘托下幾個手拿刀槍、錘的演員和身著黃色服裝的花臉表現的是宋代金國的四太子昌平王兀術帶領著千軍萬馬浩浩蕩蕩進軍中原的情景。
2.表現具體的生活場景。
由京劇《拾玉鐲》片段,學生總結出:演好這出戲,演員必須認真觀察生活中婦女是如何轟雞、喂雞,才能通過手勢、眼神“做”出來。還要反復琢磨她們做針線活時撮線,引線穿針,繡花的過程,然后加以模仿,使她的表演能達到以假亂真的程度。
(二)京劇的程式性
戲劇大師焦菊隱先生說“京劇是從表演里面出布景”,如《拾玉鐲》里“開門”的戲,設置問題:演員的表演塑造了什么人物形象?她在干什么?是什么行當?什么表演形式?同一個情境,不同的行當表現的相同嗎?為什么?通過欣賞學生明白了這出戲講的是少女發現地上有一只玉鐲,非常高興,想去拾,又不敢的復雜心情——少女先看看門外男子走了沒有,于是一點點地扒開房門偷著看,先看左邊,關門,眼神表示自己沒有看見人;再一點點扒開房門,看右邊,關上門,跟觀眾示意,沒看見人;然后把門又打開,出門,到兩邊看看,都沒有人,故意用手帕丟蓋在玉鐲上,以拾手帕為名,把玉鐲拾起來。演員通過表演制造出虛擬的“房門”這個非常重要的“布景”,這個“布景”又幫助演員充分地表現出少女復雜的心情。如果這個門是實物,是實實在在的兩扇大木門擋在那里,那小姑娘在房門內所表達的復雜心情,觀眾就看不見了。劇里有一個丑角模仿小姑娘“開門”動作的戲,他的表演滑稽可笑,卻淋漓盡致地塑造出一個“媒婆”形象。同一個“開門”動作,每個行當的姿勢和手眼身步法是不一樣的,每個角色在不同的心情和處境下的開門也是不同的,演員必須隨機應變。可見,京劇的程式性是京劇表演藝術家們在長期的舞臺實踐和豐富的社會生活中提煉出的一套規范不變,但形式千變萬化的表演語匯。這些表演元素使生活萬象舞蹈化,音樂化,節奏化。
四、“切診”京劇
“切”就是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完整欣賞幾個京劇名段,說說京劇演員是怎樣念、做、打表現劇情,學會自己看戲,品戲。如欣賞京劇《三岔口》任堂惠與劉利華黑夜“對打”片段,讓學生分別說說這出戲中演員“擠眉弄眼、耍刀弄槍”的用意;欣賞現代京劇《紅燈記》鐵梅與李奶奶對白與《都有一顆紅亮的心》選段,說說這出戲表現了什么?與《三岔口》有什么異同?
以下是學生的反饋總結。《三岔口》這段戲臺上只有一張桌子作為道具,演員在有燈光的舞臺上通過眼神、動作等綜合性表演表現了一個夜間打斗的場面;《紅燈記》這段是孫女與奶奶之間的對話。都屬于京劇表演,前者是通過打的表演形式表現劇情;后者是通過唱和念的形式。不同的是這出有具體的道具與背景;服裝是現代的,臉部的化妝也沒有之前的那么夸張;對話內容也容易懂。可見,學生在“切“的過程中,首先通過自己的對比了解到現代京劇和傳統京劇主要是從內容上進行區分的。傳統京劇多表現歷史題材,如《霸王別姬》《三岔口》等;而現代京劇多反映現實題材,如革命現代京劇《紅燈記》《智取威虎山》等,學生們意識到京劇的發展同樣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學生感受到在戲劇舞臺上演員可以通過精湛的表演,將人物活動的諸多環境通過簡單的一桌一椅展現在觀眾面前。京劇藝術博大精深,了解自己的文化,是樹立文化自信的前提。“望、聞、問、切”這四個學習步驟,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他們初步認知了京劇藝術的獨特魅力,學會運用已經掌握的知識與方法獨立的欣賞京劇名段,一直以為“難看”“難聽”的京劇原來如此精彩,如此美麗。
參考文獻
[1]王如宗,譚元杰.圖解京劇藝術[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6.
[2]梅若蘅.京劇原來如此美麗[M].北京:中信出版集團,2017.
[3]項晨,韶華.京劇知識一點通[M].北京:華樂出版社,2003.
作者簡介:馬晶晶(1981—),女,漢族,江蘇揚州,大學本科,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