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視唱練耳是高校音樂專業基礎課程,主要是系統地培養學生的語調、節奏感和記憶力。教師要深入地研究與探索,結合學生的音樂特質,制定個性化的培養方案,加強學生的音樂素養。但是,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視唱練耳教學存在著許多的問題,教學效果沒有達到預定的目標。因此,院校教師要加強音樂教學改革,完善課程內容,幫助學生提升音樂技能。
【關鍵詞】視唱練耳;互動教學研究;高等院校
【中圖分類號】G4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09-0097-02
【本文著錄格式】廖毅.高校視唱練耳的互動教學研究[J].北方音樂,2020,05(09):97-98.
引言
在目前的高校教育中,音樂專業發展逐漸加快,音樂人才需求也不斷擴大。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以培養“專業應用型人才”為教學出發點,發展多元化的課程,突出視唱練耳的重要性。與此同時,受素質教育理念的影響,教師需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優化教學結構,加強師生互動交流,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探索性,提升音樂綜合素養。本文會從多個角度來審視探究高校視唱練耳的互動教學,并提出具體的教學措施與手段。
一、視唱練耳的基本概念
對于高校音樂專業的學生來說,視唱練耳是必須掌握的基礎課程知識,貫穿整個學習過程,有著重要的奠基作用。視唱練耳主要包括音樂聽覺、音樂記憶力,視唱能力三個環節。音樂聽覺主要指人對音高、音程、節奏的辨識感受。音樂記憶力主要指人對音高、節奏、旋律的高度記憶,分為長時間記憶與短時間記憶。視唱能力則指人對于音樂的感知與表達。這三個環節內容主要表現在視唱和練耳兩個部分。
二、高校視唱練耳教學的重要性
(一)增強學生課堂的關注度
在目前的高校音樂課堂教學中,視唱練耳是必不可少的環節,教師要合理的開展活動教學,深化學生對于音樂基礎知識的認識與掌握。互動教學區別于傳統化的教學形式,強調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打破了單一化的教學模式,教師與學生處于平等的地位,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教師則為知識的引導者。在音樂課堂教學環節中,教師要設置系統化的課程內容,加強學生的交流合作,全面認識自我,提高學習的主動性。通過互動式教學,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對重難點知識有更深入地了解與認知,獲得高效的音樂體驗。
(二)調動學生的能動性
在視唱練耳環節中,教師要積極貫徹互動教學法,完善課程內容,引領學生自主探究與練習,增強學習的主動性,樹立合作意識。互動教學的融入,改變了機械的教學體系,營造了多元化的課堂環境,讓學生能夠自由地表達觀點與想法,進行深層次地探究與思考;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思考鞏固知識點,加強對音樂知識的感知與體驗。其次,在音樂教學中應用互動學習,可以讓學生協同合作交流,以分組的形式培養學生的競爭與合作意識。
三、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 ,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音樂是七大藝術專業之一,是高等院校的重要科目。在當下的教育形勢下,音樂學院要創新教學模式,完善視唱練耳課程結構,設立專門的實訓基地,組織學生練習,展示音樂技能。在課堂教學階段,教師要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發展多樣化的教學活動,逐步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互動教學法是目前最為高效的教學方法,在視唱練耳課程中起著重要的地位,教師要明確教學目標,加強與學生的交流,提供完善的學習設備與條件,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從而獲得強烈的音樂體驗。
教師可以每周開展一次“音樂報告會”,學生需要書寫表達“整個學期的音樂收獲”,教師會正確的評判學生的表述,給予相應的成績分數。之后,為了提高音樂教學的趣味性,教師可以開展“視唱練耳的專場音樂會”,學生自由組合搭配,選取相應的歌曲樂器進行彩排練習,教師要融入學生的音樂活動中,有效地指導與建議,幫助學生解決一些“音樂疑難”。或者,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田野考察,搜集民間歌曲形式,進行二次創作,以基本的視唱練耳來創新發展,錄制具有民族特色的音樂旋律,并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音樂手冊的制作。在這種教學模式下,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專業能力,還可以提升學生的實踐素養,鼓勵學生把視唱練耳與專業技能相融合,實現綜合性發展。
四、實施小組合作,開展和弦比賽
由于高等院校的學生音樂素養不均衡,在設置教學內容時需要全面的考察統計,整合院系學生的特點,建立具有針對性的教學計劃,按照設定的步驟實施教學。視唱練耳是音樂學院的重要課程,是學習音樂的開端。目前,普遍學生對音樂實踐內容沒有充足的自信,自主學習性不高,學習效率也非常低下。面對這種教學現狀,教師要創新教學形式,采取科學化的視唱練耳教學法,實施小組合作,開展和弦不塞,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彌補學生在理論知識的不足。互動學習的引入,可以有效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鼓勵學生主動參與,這是提升音樂素養的重要手段。
比如,在正式教學之前,教師可以按照學生的基礎能力,合理的分組,采取優差融合的方式,強化學生的合作意識,讓學生相互交流,獲取各自的學習經驗,提高自身的音樂水平。在進行視唱練耳課程教學時,教師需要把全班學生分為四個小組,進行和弦團隊比賽。首先,教師需要為學生講解基本的音樂理論知識,掌握演奏和弦、演變音階、旋律節奏等技能,每組需要合理的分配演奏部分,教師需要從旁引導,并讓學生記錄每個段落的和弦變化,從而輕松的增強和聲。或者,教師可以打亂聲部,鍛煉學生的聽覺感知,正確的理解和弦的音律變化。為了展現互動教學的效果,教師可以利用u形接龍教學,教師會規定一首歌曲,讓學生按順序依次歌唱演奏,需要變化節奏形式。教師可以從旁拍打節奏,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加強學生對和弦知識的理解與感悟。最后,小組比賽結束后,教師需要公平公正的評判,對每個小組提出相應的意見,糾正學生的錯誤點,從而提升音樂素養。
五、改革教學模式,拓展音樂課程內容
在現代化教育背景下,針對高校視唱練耳課程教學,教師需要適當創新教學內容,延長課程時間,提供學生展示音樂才能的機會。同時,高校應該重新整合音樂專業課程,根據學生的特性進行調整,建立完整的音樂基礎體系,促使學生掌握全面的視唱練耳技巧與方法。為了提高學生的參與性,教師可以融合流行類的音樂內容,豐富教學內容,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打下堅實的基礎。
比如,在進行視唱練耳中的“節奏訓練”時,教師可以給學生下發專門的練習手冊,標明各種節拍2/4、3/4、4/4、3/8、6/8、7/8,了解重音的強弱。流行音樂是高校學生最感興趣的音樂類型,教師可以搜集廣泛的音樂曲目,如現代搖滾、rap、流行民族樂等等,并開展一次“流行音樂創作會”,鼓勵學生積極的參加,展示自己優秀的音樂作品。期間,學生可以向教師請教,修改樂譜中的音調與節奏,提升樂譜的平衡性。最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模擬演唱一次,檢查其中的問題,并進行二次修改。在互動交流環境下,學生可以有效的補充知識,完善音樂知識結構,提高學習能力。
五、豐富練耳課的教學內涵,深化教學內容
在視唱練耳課程學習中,練耳是整個教學的重要環節,教師應融合課程的理論性與趣味性,構建新型的教學體系,深化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考慮到不同學生的特點,教師要有針對的實施練耳教學策略,挖掘學生的潛在力量。
比如,在進行歌曲節奏訓練中,為了讓學生掌握多樣的音樂節奏,教師需要搜集多種類型的歌曲,讓學生逐一聆聽,找出其中的不同之處,并在音標節奏中圈畫出來。之后,再組織學生到錄音棚錄制“多瑙河”,檢測學生對于節奏的把握程度。錄制結束后,教師需要仔細的觀看學生的音頻變化,找出其中的漏洞,幫助學生改進,強化動感意識,掌握聲部的力度平衡。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定期開展一次“綜合音樂檢測”,以“視唱練耳”為內容,教師需要提供歌唱的形式與曲目,學生抽選,并在指定展示區域歌唱。音樂組教師會嚴格的評測學生的成績,判斷學生對于音高、節奏、力度的把握,增強感知思維。
六、完善教學框架,增強互動教學力度
視唱練耳課程是高校音樂專業的必修科目,也是學習音樂知識的起點,教師需要系統性的培養學生的視唱練耳能力,加強實踐教學力度;與此同時,高校要逐步完善教學框架,增強互動教學力度,確保孩子們接受最優質的音樂教育。視唱練耳教學的關鍵在于對音階、旋律的認識與感悟,教師要有計劃性引導學生練習,加強基礎能力。
比如,在教學《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中,教師可以先組織學生進行聽唱、聽辨、聽記等訓練。首先,教師需要先下發練耳的資料,學生需先按照自己的思維習慣劃分段落節奏,標記歌曲的調式、節拍、小節數分別是多少,教師可以適當的提示指導。之后,組織學生進行一次集體排練,學生需要按照自己的音色定位來選擇歌唱段落,把控音高位置和色彩調式。教師需要親自示范,為學生展示高音的發聲位置。課后,教師會布置練習任務,以“編曲唱”為主題,學生需要錄制歌唱練習視頻,通過教學平臺發送給老師。進而,教師會提出相應的修改意見,學生需要加緊練習,掌握全面的音樂技巧。
七、總結
綜上分析可知,高校視唱練耳在音樂教學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教師要合理的規劃課程次序,把握教學方向,幫助學生認識并掌握完善的音樂表達技巧。目前,在實際教學中,高校視唱練耳還存在許多的問題,沒有系統化的培訓方案、教學形式單一、教學評價混亂,這些因素都會影響音樂學習與發展。在多元化的時代下,教師要調整教學結構,摒棄傳統化的教學理念,培養學生的感性思維,為后面課程的學習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李美霞.新課標下高校二胡演奏教學中如何進行視唱練耳訓練研究[J].北方音樂,2019(16).
[2]凌珂.視唱練耳課程中鋼琴伴奏與視奏滲透教學于高校的實施途徑[J].北方音樂,2018(16).
[3]周絢菲.高校學前教育專業音樂核心技能在兒童合唱教學中的實踐研究[J].音樂教育與創作,2017(12):4-7.
作者簡介:廖毅(1976—),女,漢族,四川省,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民族音樂,音樂教育,視唱練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