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高校民族音樂教育藝術實踐環節改革是深化高校民族音樂教育改革與推廣民族音樂傳承的重要環節。本文將以高校民族聲樂的傳承作為切入點,論述如何將其融入到高校民族音樂教育藝術實踐環節改革之中,如何在高校中推廣能夠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民族聲樂,并深入探討加強高校民族音樂教育藝術實踐環節改革的發展策略。 ? ?
【關鍵詞】高校;民族音樂教育;改革;民族聲樂;傳承
【中圖分類號】J60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10-0105-03
【本文著錄格式】魏軍.高校民族音樂教育藝術實踐環節改革研究——以高校民族聲樂傳承為例[J].北方音樂,2020,05(10):105-107.
引言
高校民族音樂教育藝術實踐環節改革是深化高校民族音樂教育改革與推廣民族音樂傳承的重要環節。本文將以高校中民族聲樂的傳承作為研究切入點,論述如何將其融入到高校民族音樂教育藝術實踐環節改革之中,如何在高校中推廣能夠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民族聲樂,并探討加強高校民族音樂教育藝術實踐環節改革的發展策略。
在高校教學改革工作的不斷深入和推進中,高校民族音樂教育的改革也成為當前一項迫在眉睫的工作,由于某些負能量的教育導向和年輕人音樂審美的偏離,還未真正認識到高校民族音樂教育的重要性,使高校民族音樂教育工作在教育共性、師資力量、教學投入等方面存在著一定的不足。在高校民族音樂教育藝術實踐環節改革中融入民族音樂的傳承,讓更多的群體產生對其產生認同感,是高校民族音樂教育不可推卸的歷史責任和義務。本文的研究重點就是高校民族音樂教育藝術實踐改革中的民族聲樂傳承部分。
中國民族聲樂作品不乏優秀之作,但是如何在高校民族音樂教育藝術實踐改革工作中得到更好的推廣,尤其是采用何種藝術形式去推廣能夠更好地反映實現我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民族聲樂作品,使其在高校中得到更好的傳播和交流,進而推進高校民族音樂教育改革工作的進程。
一、高校民族音樂教育藝術實踐環節中的民族聲樂傳承
民族聲樂的傳承工作是高校民族音樂教育藝術實踐環節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傳承和發展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力量,深入探索和發展高校民族音樂教育,要從根本上增強教學對象的認同感,重視高校民族聲樂的文化傳承功能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在開展高校民族音樂教育藝術實踐工作中,一定要在原有的傳統音樂作品直接演出、推廣的照搬模式之上有所突破,引入新的教學方式和傳承模式,充分利用現有的教學資源,在深入和實施教學改革的同時逐步完善相關高校民族音樂教育藝術實踐環節的改革工作。
(一)高校民族聲樂傳承形式
在中華民族歷史的滾滾洪流中涌現出一批優秀的民族聲樂作品,在高校民族音樂教育改革中可以將民族聲樂的傳承工作更加具體化,將那些曾經激勵了一代人、體現了偉大革命精神的民族聲樂作品用不同的藝術形式賦予新的藝術生命和更為新穎的演繹,在藝術作品創作再創作中注入更加符合時代的音樂元素和更豐富的藝術形式,從而讓高校學子接受這種民族音樂教育藝術實踐形式,并通過藝術實踐中演出的民族聲樂作品使讓這些年輕人的價值觀、審美觀受到音樂的感悟,通過音樂這一媒介將革命精神更好地傳承下去。為了讓高校更多的年輕人熟悉、欣賞到民族聲樂作品,可以舉辦系列主題展演活動,也可以用貼近這一群體的這種音樂藝術形式產生更為深遠的社會效應。為了達到更好的效果,開展的系列展演可以按照選取具有標志性、時代性、民族性,并能切實體現近現代重大歷史事件和人物的藝術展現,以及反映對現實生活、當下社會藝術關注的民族聲樂作品,并將其編排成具有歷史性、故事性、情節性、趣味性的音樂表演藝術,以巡回演出的形式,面向高校開展高校民族音樂教育藝術實踐活動。針對不同觀眾的特點,將曲目篩選編排,拿出不同的演出方案,根據不同的表現內容打造成不同主題的系列音樂會。
民族聲樂作品中既有對近現代重大歷史事件和人物的藝術展現,也體現了對現實生活、當下社會的藝術關注。期間既塑造了仁人志士、時代英雄、道德楷模的藝術形象,也有刻畫生活小事、貼近現實生活、表現普通群眾的夢想和期望的作品。為了在新時期更好地弘揚民族精神,舉辦民族聲樂作品音樂會,喚起高校學生這一年青群體對歷史的回顧、重鑄民族精神,唱響“和諧社會”的心聲,深化高校民族音樂教育改革的相關工作,使這些民族聲樂作品能夠在更高層次、更大范圍地輻射群眾、輻射社會。將曾激勵一代人、寓“大道”于生動鮮活的藝術表現的優秀音樂作品,用不同的藝術形式賦予新的藝術生命和更為新穎的演繹,在藝術作品二度創作中重新注入更符合時代特點的音樂元素和更豐富的演繹形式,從而讓更多不同層面、不同年齡的群體欣賞到這些音樂作品,使不同價值觀、審美觀的現代人在音樂中重溫那段歷史并產生共鳴,通過聲樂藝術這一媒介將革命精神更好地傳承下去,更為深入地體現音樂作品的藝術價值和社會價值,從而推進高校民族音樂教育改革工作的進程。
1.中國紅色經典聲樂作品音樂會
中國紅色經典聲樂作品是指那些贊揚和歌頌革命和祖國的民族聲樂作品,這些音樂作品因其濃郁的感情基調以及較強的節奏特點和民族性流傳甚廣,這些聲樂作品既是中國革命歷史的真實寫照,也能與年輕的高校學子們產生跨越時空的共鳴,喚起紅色記憶,讓高校學子們在欣賞這些中國紅色經典聲樂作品,在民族音樂教育中重新接受愛國主義精神的洗禮。
例如,將反映中國人民抗戰時期、解放戰爭時期的《義勇軍進行曲》《長城謠》《歌八百壯士》《抗敵歌》《大刀進行曲》《五月的鮮花》《游擊隊之歌》《在太行山上》,反映新中國欣欣向榮、飛速發展的《我愛你中國》《祖國慈祥的母親》《在希望的田野上》《長江之歌》《祖國永在我心里》《我和我的祖國》《中華之魂》等流傳甚廣的紅色歌曲按照時間線索重新編排,打造一臺高校“中國紅色經典聲樂作品音樂會”,將高校民族音樂教育教學內容通過藝術實踐環節的開展探索一種新型的教學形式。
在藝術實踐的策劃中一定要區別于那些常規性的音樂會,而從民族聲樂作品的故事性、時間線索、情節性、有情趣等方面進行策劃,通過多樣、新穎的演出形式,讓高校學子們從聽覺、視覺上喜歡民族聲樂這門高雅的藝術形式,了解民族聲樂藝術之美,提高審美情趣,自覺脫離庸俗音樂的干擾;選取那些被賦予了新的藝術生命、膾炙人口、形式新穎易于傳唱的民族聲樂作品,達到“深入淺出”的民族音樂教育效果。
2.中國民歌專場音樂會
中國是一個擁有多民族的國家,在歷史的長河中歷經分化、融合、發展,直到現在的民族共融,而民歌就是我們各民族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將這些代表了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風格的中國民歌重新編排、演繹,能夠更好地體現中華民族空前團結、抵御外敵的歷史主題。
可以選取一些高校學子們熟悉、喜愛的經典民歌,如反映維吾爾族人民能歌善舞、輕松活潑愛情主題的《阿拉木汗》《青春舞曲》《送我一支玫瑰》,反映蒙古族人民民族回歸的具有悲壯音樂色調的《鴻雁》,表現草原兒女意氣風發、雄心壯志的《八駿贊》,反映云南撒尼族人民熱情好客的《遠方的客人請你留下來》,還有充滿童趣的臺灣漢族童謠《丟丟銅》,以及被譽為“中國的第二國歌”的江蘇民歌《茉莉花》等反映不同民族、不同音樂主題、不同音樂風格各具特色、極具地域性的民歌重新改編、創作,策劃一臺高校“中國民歌專場音樂會”。通過這一民族音樂教育的藝術實踐環節培養學生們的民族審美觀,激發學生們的民族意識和民族精神。
3.中國詩詞聲樂作品音樂會
中國詩詞聲樂作品是音樂作品與詩詞的完美結合,這些聲樂作品的創作素材來源于這些詩詞,以獨特的含蓄美、意境及韻展現出中國詩詞聲樂作品的藝術魅力。這些優秀詞作的華麗辭藻豐富了聲樂創作的音樂內涵,而這些聲樂作品的優美旋律、唯美意境則更加推動了這些詩詞的傳誦,從而將中國的歌曲的創作推到高峰。如青主1920年根據宋代詞人蘇軾詞作《念奴嬌·赤壁懷古》創作,抒發對世事感嘆,滲透著浪漫主義氣息的中國藝術歌曲開山之作《大江東去》,如根據李清照那首反映她在遭受人生重大挫折時回憶少時生活、流傳千古的憶昔詞《如夢令》創作的同名聲樂作品《如夢令》;再如根據宋朝民族英雄岳飛的傳世詞作《滿江紅》創作,表現中華民族抵御外敵的不屈以及民族英雄的悲壯主題的同名聲樂作品,還有趙元任1927年根據近代詩人徐志摩詞作創作,極具唯美浪漫意蘊的藝術歌曲《海韻》。另外還有《鄉愁》《我住長江頭》《陽關三疊》《花非花》《水調歌頭》《再別康橋》《橄欖樹》等聲樂作品都可以納入到音樂會的曲庫中,打造出一臺唯美、高雅的“中國詩詞聲樂作品音樂會”。
在演出時選取的聲樂作品力求能夠切實體現近中華民族現代重大歷史事件和重要人物的藝術展現,尤其是能夠反映現實生活以及在當下社會藝術關注的優秀中國合唱作品,演出可以涵蓋獨唱、合唱(二部合唱、混聲四部合唱、無伴奏合唱等)、音樂劇等,在加入現代音樂元素,配合不同風格、主題的舞臺布置等,繼而對音樂作品的表演進行合理編排,確定演唱內容和演出形式,有計劃、有步驟地安排相關人員進行排練、演出、舞臺設計等一系列的工作,讓高校學子們在聲樂藝術的音響和形式美中回顧歷史,接受愛國主義精神的洗禮。我們必須認識到,加強高等學校民族音樂教育,是弘揚民族文化、振奮民族精神,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的需要。很多音樂藝術形式是世界性的,但音樂的精神是民族的。作為民族文化重要內容的民族音樂,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之一,也是民族文化的一種積淀,需要在不同的時代繼承和發展。
高校民族音樂教育藝術實踐環節的改革重點就是要借助高校民族音樂教育這一的平臺,提高我們學生的民族精神,發展我國的民族音樂和傳統民族文化,尤其是用這種直觀、面對面交流的民族音樂教育藝術實踐形式更有效果。如今,受到流行音樂沖擊,年輕人對革命歷史缺乏一定的認知,更加迫切地期望能夠在新時代延續這種民族精神,尤其需要讓當代年輕人重鑄人生價值觀、民族音樂審美觀,而以不同主題民族聲樂藝術實踐的系列展演活動就是目前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
(二)合作與交流
中國聲樂發展的歷史也是中國近代史的一個縮影。精心挑選的音樂會曲目將會以不同的主題向大家呈現出一幅幅感人、優美、視覺震撼的音樂畫卷。為了讓青年群體更易接受這些較為傳統的音樂,將會以時間的脈絡、生動的題材再現革命歷史,選取代表不同歷史時期高水平創作并傳唱甚遠、具有較高藝術價值的聲樂作品。仿佛一本愛國主義教育音樂版“教科書”,讓高校學子這些年輕的觀眾自然而然受到心靈的“沖撞”和“洗禮”,得到教育和升華,這樣的教育形式既“生動”又“深刻”。為了讓高校學子更好地接受這種民族音樂教育藝術實踐表現形式,參與實踐環節的人員可以選擇從事聲樂團隊指導的藝術工作者,他們肩負著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傳承民族精神、普及音樂藝術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年青的演員們在專業老師的指導下逐步,了解那段離他們現實久遠的革命歷史,在對音樂作品的深入了解中真正體會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
而在民族音樂教育藝術實踐中對民族聲樂作品的選擇流程可以視為重新編寫一本好聽、好看、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教科書,而參加演出的演員們在排練中既加深了對中國歷史的回顧、對音樂作品的深刻理解、用藝術的形式對愛國主義精神的傳播,同時也提高了自身的業務能力。藝術實踐以不同的主題向大家呈現出一幅幅感人、優美、視覺震撼的音樂畫卷。為了這些年青的觀眾更易接受這些較為傳統的音樂,可以用時間的脈絡、生動的題材再現革命歷史,選取代表不同歷史時期高水平創作并傳唱甚遠、具有較高藝術價值的民族聲樂作品,通過形式多樣的表現形式最大程度地對音樂作品進行二度創作,將這一系列不同主題的音樂會作為生動的愛國主義的教育課堂。音樂會選取的作品與當前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力倡導愛國主義精神的思想教育緊密結合,表現形式融入目前流行的具有較高藝術價值的音樂元素和表現形式弘揚積極向上的音樂文化,激發觀眾的學習熱情,豐富他們的高校校園文化生活,使高校學子們在優美的旋律中接受愛國主義精神的洗禮。
為了達到最佳的交流效果,可以從高校的學生入手。演員們不僅僅是舉辦若干場音樂會就可以了,他們應該和觀眾進行深入的合作與交流,如可以將參演音樂會的演員分組到若干個高校進行合唱的訓練、培訓,先開音樂會再培訓這些學生,讓他們參與進來和演員們一起來開音樂會,甚至是學生帶上家長一起參與到優秀中國聲樂作品的推廣中。學生帶上家長一起來演唱,合作完以后到社區去演,和諧的校園、和諧的社區波及到和諧的社會,傳播愛國主義教育的精神。
延伸的效應,傳播的效應,延展出來的服務是目前最為有效的,專業演員們去教這些高校學子,甚至幫助這些高校成立學生合唱團,這種合唱團的特色是學生和家長一起參加合唱團,他們也來舉辦這種音樂會,將這種音樂會推廣到社區中,學校—家庭—社區—社會,搭成一個金字塔的傳播構架;突出“教育以藝術化的形式展現,藝術充分發揮它的教育功能”的核心概念,突破以往的傳統教學方式和傳承形式,充分發揮自身的專業優勢、利用和發掘民族音樂教育資源;利用高校這一優質平臺,積極開展民族音樂教育實踐環節合作與交流,拉近教與學的距離,調動年輕人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繼而推進高校民族音樂教育藝術實踐環節改革的相關工作。
三、結語
目前,高校的業余文化生活被一些流行音樂所占領,而通過這種新穎的民族音樂教育藝術實踐形式來弘揚革命歷史,可以突破我們的革命傳統教育在藝術領域的教條式框架,借助唱響革命歌曲、舉辦民族聲樂作品藝術實踐巡演的交流形式,讓高校學子接受當今社會主流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革命的情懷搶占高校的思想陣地;用這種形式傳播正能量、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用民族音樂的語言潛移默化地讓這些年輕的學生們了解革命歷史,遠比教條式的說服、填鴨式的灌輸更加有效,在欣賞民族聲樂作品的同時在無形中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用積極向上的音樂主題、熱血沸騰的民族音樂旋律,讓學生樹立正確的民族音樂審美觀和民族精神價值觀。
民族聲樂作品以民族音樂教育藝術實踐的形式推廣能夠表現中國人民的偉大實踐和時代進步要求,并彰顯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凝聚了中國精神、中國核心價值觀的民族聲樂作品。這種改革是中國高校未來民族音樂教育改革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愛國主義革命精神、推動優秀文化藝術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重要形式, 通過高校民族聲樂傳承來加強高校民族音樂教育藝術實踐環節的發展,也是實現高校民族音樂教育大力發展的重要條件之一。
在這個日新月異高速發展的社會,高校民族音樂教育是傳承民族傳統音樂的重要媒介,高校作為這一教育的重要平臺,將凝聚著偉大民族精神的民族音樂進行教育工作是多元化的,既要推廣民族音樂在高校的教育和傳承工作,還要在藝術實踐這一重要環節中結合“MOOC”等新型教學改革模式,在高校民族音樂教育的深入和拓展中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音樂教育。在高校進行民族音樂教育的系列改革工作,在藝術實踐環節中繼承和弘揚曾經偏離高校學子視野的民族音樂,是發揚民族文化傳統的重要措施,對在民族音樂教育中培養學生們的民族音樂審美觀,激發他們的民族意識和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現實教育意義。
參考文獻
[1]周邦春.對高師民族音樂教育現狀的思考[J].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06(8).
[2]徐晴嵐.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民族音樂教育的思考[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3).
[3]胡耀武,吳杰.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研究[J].教育探索, 2001(8).
[4]廖家驊.音樂的民族情感與民族音樂教育[J].音樂研究,1996(3).
作者簡介:魏軍(1977—),女,湖北武漢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音樂、民族器樂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