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宿遷音樂非遺項目種類多樣,整理研究后融入地方高校“中國民族民間音樂”課程內,對課程改革與音樂文化系統化有著現實意義,更利于學生自豪感與民族自信心的提升。對教業水平與職業素養提出了更高要求,應當加強實踐經驗總結,在課師專程教學、考核評價與課程標準等方面加強調整,推動課程體系建設,培育更多高素質與全面發展的音樂人才,從而推動地方音樂非遺文化現代化發展。
【關鍵詞】 地方高校;中國民族民間音樂;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09-0131-02
【本文著錄格式】朱建華,地方高校“中國民族民間音樂”課程改革與研究——以宿遷學院為例[J].北方音樂,2020,05(09):131-132.
地方高校“中國民族民間音樂”課程改革對體現民族民間音樂特征與地域文化、豐富民族民間音樂內容、弘揚民族精神、整理優秀民間音樂作品、突顯院校辦學特色、深化教學改革、推動地方民間音樂發展等有著現實意義。但改革研究不能盲目展開,應當嚴格依據《全國高校音樂學本科專業課程指導方案》與學院人才培養目標、辦學宗旨等科學進行,促使課程補充完善。
一、課程改革研究的依據
(一)依據《課程指導方案》
該方案在學分與學時、課程結構、課程范圍等方面做出了明確指導。專業課程應當包含先修與必修課程、地方與學校課程。課程范圍涉及少數民族音樂、區域音樂歷史與文化、民族音樂歷史與文化等。宿遷地區的民族民間音樂文化整合了區域音樂、少數民族與地方民族音樂文化,符合方案的培養精神。
(二)依據院校人才培養目標與辦學宗旨
宿遷學院的辦學宗旨是突出辦學地方特色與優勢,結合經濟社會并弘揚地方文化。人才培養目標是滿足社會需求,培養服務地方經濟建設、基礎教育、社會發展的綜合型與應用型人才。
二、課程改革建設對策
(一)課程性質
課程改革進程中首要的是明確課程性質與課程特色。課程定位主要以提高學生理論實踐綜合能力與服務地方經濟發展、促進文化交流、拓展地方文化現代化發展渠道。同時緊跟信息時代發展步伐,培養理論知識學以致用的音樂人才,利用現代技術手段將傳統地方音樂傳承下來,實現文化保護與傳承,并能夠為現代社會發展服務。通過對課程教學各要素的分析,更利于課程內容補充與系統化發展。除此之外,了解地方民族民間音樂的傳承發展關系,挖掘包括非遺音樂項目在內的地方音樂文化資源,積極構建富有地方特色與時代特征的現代課程體系。在辦學特色與地方特色等方面的優勢特征上也是傳統課程體系不能比擬的。
(二)課程目標
課程目標是課程編制重要引導,是對學科與社會等方面的研究結果,也是對課程要求的全面分析判斷。課程目標涉及幾點。一是了解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的種類、音樂形態特征、形式與體裁等。學習各民族的音樂文化觀念、音樂傳統、音樂形成發展等理論知識;二是重點學習宿遷地區非遺民歌民舞,掌握民歌同時能夠有效展開非遺音樂項目參與或作品延展;三是理解音樂與文化、歷史、社會等方面的關系,理解民族音樂特征與共性,注重民族音樂的采風制作與風格[1]。
(三)課程內容
中國民族民間音樂課程內容豐富,包括民歌與歌舞、民族樂器、說唱音樂、戲曲音樂等;除此之外,應當迎合學校所處的地理位置,加入富有當地特色的本土音樂。加入宿遷音樂文化,了解宿遷的勞動號子——打夯調、說唱——蘇北琴書、蘇北大鼓、戲曲——淮紅戲等,更能突顯課程的綜合藝術性。從教材方面入手分析,集成傳統教材精華的基礎上,增加了宿遷音樂非遺項目內容。一是淮紅戲,曾獲得江蘇省戲曲“三支花”的殊榮,2015年被列為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二是蘇北琴書,民間稱之為打揚琴或宿遷琴書,源自明末清初的民間小調,以宿遷方言為基調,配合木板與揚琴等演奏,述說千古流傳的故事。作品包括《白綾記》《賢女告夫》《金鐲玉環記》等,因為伴奏節奏明快、唱腔優美,深受觀眾喜愛;三是蘇北大鼓,第一批公布的省級非遺項目。也被稱作是宿遷大鼓與睢寧大鼓等,是宿遷傳統戲曲劇種,歷史溯源在《睢寧縣志》與《中國曲藝志·江蘇卷》等都有明確記載。在說唱技藝與鼓板演奏等方面區別于其它鼓書,促使其藝術特色不斷突顯。鼓點敘述前朝興亡,鋼板唱響人間悲歡。經典曲目包括《楊家將》《說岳全傳》《響馬傳》等四是霸王鑼鼓,是第一批公布的市級非保項目。也被稱作是宿遷民間鑼鼓,以傳統鑼鼓音樂形式存在,因宿遷是西楚霸王故里,為了紀念將其稱之為霸王鑼鼓。通常在春節、廟會、元宵節等活動中演奏;五是打夯調,是第二批公布的區級非保項目,主要以高抗有力的主調節奏為主六是蔡集大鼓;是第一批公布的區級非保項目。宿遷音樂文化歷史悠久,是我國民族民間音樂重要分支。戲曲與歌舞等學科之間存在交叉互用現象,互為其他音樂項目的素材或組成部分,整合進教材中,能夠突顯課程體系與教學的地方性,能夠服務地方文化產業發展。
從課內實踐入手分析,整合現代信息技術,系統性學習與模唱宿遷音樂非遺項目。除此之外,還包括音樂制作以及分類整理民間音樂作品等。
在專業實訓方面,通過走出去的方式,組織學生走出課堂,參觀學習。鼓勵學生參與校內外舉辦的音樂文化活動,錄制整理相關作品。引導學生展開宿遷音樂非遺項目的采風活動。對上述非遺項目的經典劇目音樂進行記錄,編創等。
(四)課程實施
作為教學組織與活動,教學方法與教學模式是課程實施的核心。按照職業教育要求與需要,實施雙元制教學模式。并根據行動導向的教學設計原則,將以培養職業能力為主的教學范式,逐步取代傳統以傳授理論知識為主的范式。中國民族民間音樂課程的理論性與基礎性特征不能忽視。一是積極貫徹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模式。根據知識技能需求,圍繞培養學生理論知識融會貫通應用能力的目標,進一步調整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靈活運用教師講授、小組合作討論等教學模式;二是翻轉課堂。實現線上線下與課內外教學有機結合,包括微課與慕課等網絡教學方式,在教室完成部分課程內容教學,在鄉間等完成采風考察、創編任務,提高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同時,加深對地方音樂非遺項目的了解,提升音樂創作與思維能力[2,3]。
雖然現代化教學方法多樣化,但歸類于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兩方面,兩者相互影響與滲透,以盡快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在職業教育的專業技能課教學中,應當堅持以行動為導向的教學方法,切實提高學生應用能力。尤其是在宿遷音樂非遺項目理論教學中,應當設計教學活動,確保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首先整合教材與音像視頻等資料,圍繞學生學習特征等合理制作多媒體課件,營造聲情與圖文并茂的學習情境,豐富學生知識結構體系的同時,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從音像視頻資料入手進行理論知識滲透。模唱曲藝與戲曲、民歌等經典作品,切實感受宿遷音樂非遺項目的獨特魅力與韻味;其次靈活運用音樂數據庫等輔助教學工具。豐富作品等教學資料,加深學生理解與記憶。加強學生理論實踐綜合能力培養,鼓勵學生自己收集資料嘗試完成音樂制作。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拓展學生與社會人才溝通交流的渠道,通過請教與專業指導,進一步提升實踐能力;最后對學生作品進行評價與指導。
(五)課程評價
應當建立完善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對教與學做出客觀評價,確保教學質量與學習效率持續改進。注重理論與實踐評價,包括曲目鑒賞唱奏實踐活動中的理論知識運用、音樂審美感受能力等方面的評價。通過論文或口頭分析等方式提高學生理論學以致用能力。注重結果性與過程性評價,采取課外試聽感受、討論、課堂問答、藝術實踐等測評方式,評價學生學習態度、出勤情況、學習積極性發揮等學習過程進步情況。通過期終考試與階段性考察等測評方式,了解學生學習成果。整合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學生互評等多元化評價方式,就學生的學習效果、學習方法、學習態度等方面展開自評互評或教師評價,讓學生認識到自身的不足與他人優點,實現取長補短。教師應當積極聽取學生反饋意見,接受學生在教學方法、教學態度與效果等方面的評價或建議,進一步完善課程計劃,實現師生共同進步。接受專家、社會對課程的評價,不斷調整與完善課程體系,以推動課程改革。
三、總結
宿遷音樂文化類型與內涵豐富,對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的課程內容起到了積極補充作用。考慮到地方高校的課程安排,可以采取單獨授課的方式,減少對中國民族民間音樂課時計劃的沖擊。教師應當加強職責理念轉變,不斷提高信息素養,靈活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制作多媒體課件,向學生直觀展示課程內容,加深對所學知識的記憶理解。注重理論授課與實踐教學同步進行,加強引導與評價,夯實學生理論基礎的同時,不斷提高實踐能力,培育更多社會發展所需人才。
參考文獻
[1]黃詩雨.中國民族民間音樂在高校教學中的改革[J].北方音樂,2018,38(18):159.
[2]張芳芳.高師中國民族民間音樂課程課堂改革的新探索[J].黃河之聲,2018(12):86-87.
[3]夏琳.《中國民族民間音樂》課程評價體系的改革與實施[J].黃河之聲,2017(5):28-29.
作者簡介:朱建華(1982—),男,漢族,江蘇睢寧人,南京藝術學院藝術學碩士,宿遷學院藝術與傳媒學院音樂系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音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