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霞光》是周文中先生受到中國人文畫的影響所創作。作曲家用精湛的作曲技法描繪了一幅光影漸變的色彩。筆者將從多個角度簡析周文中先生在作品當中的色彩變化與音樂表達。
【關鍵詞】周文中;《霞光》;作曲技法
【中圖分類號】J605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12-0103-02
【本文著錄格式】楊佳祺樹影霞光重疊深——周文中《霞光》色彩的處理與表達[J].北方音樂,2020,06(12):103-104.
概述
《霞光》是周文中先生受庫塞維茨斯基基金委約為木管和弦樂創作的二重三重奏。作品包括:I:一絲光線;II:黎明的顏色;III:薄霧;IV:山峰顯現以及code:它們的輪廓既不平行也不相背。作品從多個角度細致刻畫了在不同情景中光的明暗變化,云層與云層的流動,穿越云層的微弱光亮,光影交錯間,一幅中國水墨畫從我們眼前油然浮現。
一、《霞光》的色彩處理
(一)織體的漸變
織體形態的動態變化在作品的層次處理上凸顯了光與影的漸變,賦予音響色彩上從薄薄的一層逐漸到豐滿的過渡。
在《一絲光線》中,動機在各個樂器間波浪式的進行,音區集中在中低音區,加上交替變化的節拍,在色彩上更具有漸變的層次。感覺隱隱的亮光在周圍不停地游蕩,馬上就要出現但還沒有出現的感覺。刻畫了光與云的交錯,豐富了光的明亮和云的暗淡之間的漸變對比。
如圖,動機呈階梯式上行,逐漸蓄力,達到長笛的高音區,音區從大提琴的低音區不斷上行級進進行,從低—中—高—極高的過渡,音色也由暗轉亮。如果說上一個織體的漸變只是隱隱地環繞,那么到這里,那一絲微弱的光亮已經在逐漸積蓄力量,只為了在一瞬之間突破云層的重重阻擋,長笛的最后一個音g3就寓意著看到了光亮。
在《黎明的顏色》中,分別由中提琴和大提琴演奏,中提琴在織體上先上后下,大提琴在織體上先下后上,音色的漸變上也會出現從低到高、從高到低流動的感覺。從視覺上來看像一個圓形,作曲家的追求也許就是音色上一個圓形的流動感。
織體在該片段的層次漸變主要對應了日出在升起之前光影變化的過程,連續的三十二分音符和琶音可能都預示了黎明的來臨、日出的升起。
在《薄霧》的引子部分,弦樂組連續上行五度平行進行加上顫弓有種縹緲之感,三個聲部逐漸上行更是有種一層層霧不斷重疊的虛無之感。力度記號層層推進,每一個音開頭的力度從ppp-pp-p-mp逐漸增強,每個音強收的位置從p-mp-mf-f也是逐漸增強,有種霧團層層涌動并且不斷加深霧的深度的感覺。
(二)音區音色的明暗
樂器音區的變化都會帶來音色變化,音色的交替又會給我們很直觀的明暗的感覺,作曲家在敘述某一色彩時集中運用了樂器的中低音區,著重烘托想要表達的意境,同時,作曲家也運用了許多在極限音區上的特殊處理。
在《一絲光亮》的引子部分,運用了低音單簧管的極限低音區,無限延長后作弱處理,可能是自由且隨意地去渲染意境,最后二分符點所對應的那一拍的弦樂組采用了高疊和弦的形式。
高疊和弦音區集中出現在中低音區,和弦的最高音#g2,屬于小提琴的中音區。極限低音營造了壓抑沉重、烏云密布的感覺,為全曲的氛圍作了鋪墊,也為一絲光線的來臨埋下了伏筆。
在《黎明的顏色》中,小提琴的極高音區尖銳且極具穿透性,作曲家可能是想要突變的一種明亮色彩來對比已經持續了很久的暗淡。筆者認為作曲家有可能將小提琴極高音區的音預示為黎明已經到來,太陽已經在經歷黑暗和云層以及到黎明來時種種變化的豁然顯現,掙扎很久的束縛感終于被沖破。
(三)配器的交替
配器的交替是色彩變化的靈魂。作曲家在樂器間的色彩變化,成為了鋪墊氛圍和刻畫事物的具體寫意,將形象的具象描寫發揮得淋漓盡致。
在《山峰顯現》中,同一動機在三組不同的木管與弦樂之間音色交替,大提琴與低音單簧管,中提琴與長笛,小提琴與雙簧管,木管生硬,弦樂柔和,這兩種音色交替進行,每一組的音區幾乎相差一個八度,這樣音色的起伏就給人很舒適的感覺。弦樂組與木管的這種搭配,既有了山峰的雄偉壯觀,又體現了山峰在霧層之間忽閃忽見的感覺,從意象中使人形成了山峰連綿起、重巒疊峰之感。
在尾聲《它們的輪廓既不平行也不相背》中,主題從低音單簧管開始,之后長笛演奏,二者形成復對位,首音以F和G的二度關系開始;隨后同一主題由雙簧管演奏并變化重復,兩次首音B和C同樣形成二度關系,木管從低音區到高音樂器的低音區以及中音樂器的低音區之間互相變化音響色彩。作曲家在主題走向上的布局與標題形成視覺上的統一,剛開始低音單簧管和長笛互為平行狀態,但是中間雙簧管的加入又使它們融合,到了倒數第二小節的時候又相互分流,無論是從音響、視覺或是作品的結構上都做到了既不平行也不相背。
二、總結
通過對周文中先生的作品《霞光》進行分析受益頗深,筆者在織體、音色音區、配器等多個角度來感受到色彩豐富的變化,也許還會有和聲、節奏等方面同樣能看到周文中老先生對色彩更多的處理。僅僅是一個角度便使我感受到了多種多樣的形式,最令我受益的還是在音樂形象與作品織體的處理上,每一個形象的刻畫和氛圍的烘托都做到了極致,再也想不到更適合的音樂形象,再也找不到任何一種處理方式可以替代。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周文中老先生的作品更是建立在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上的深深積淀。
參考文獻
[1]周文中.《霞光》總譜,Edition Peters出版社,2007.
[2]梁雷主編.匯流:周文中音樂文集[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3.
作者簡介:楊佳祺(1994—),女,華南理工大學藝術學院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