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族音樂在我國民族文化的傳承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不僅是我國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我們的民族自豪感、民族團結,對個人的素質提升也有一定的作用。而高校作為學校系統教育的最重要的機構,更應該注重對民族音樂的教育與傳承。本文從不同方面分析了民族音樂的重要意義,同時對現在的高校的音樂教育進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一些針對這些現狀的策略。
【關鍵詞】高校教育;民族音樂;文化傳承
【中圖分類號】J60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12-0196-02
【本文著錄格式】李曉軍.論高校音樂教學與民族音樂文化傳承[J].北方音樂,2020,06(12):196-197.
人類最早的文化就是音樂、舞蹈,除了自己天生的具有辨識度的不同音調的發聲,人類還會模仿動物的聲音來豐富自己的表達。音樂成為人們生活的調味品,而非必需品。盡管如此,音樂本生仍然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民族音樂以其特有的地域性特點,更加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高校教育的本質,就是用系統、專業的教學形式培養出德才兼備的人才,在民族文化傳承上有著重大使命和責任。
一、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意義
中國近年來一直推崇和鼓勵弘揚傳統文化,民族音樂更是我們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研究我國民族音樂的文化傳承,首先就要明白它的意義所在。
(一)民族音樂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民族音樂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其一,能夠生動地體現當地的民俗。“文化”二字,就是在人參與的活動當中體現出來的能夠豐富和建立精神文明的情感、喜好、價值觀等。比如陜西甘肅地區比較流行的秦腔《三娘教子》《三滴血》等都是以一些民間廣為流傳的故事為藍本,其唱腔和表演形式還有奏樂用的樂器都體現了特有的西北風俗。粗獷豪放的唱法體現了西北人民的淳樸、豪氣,頗有凄美之風的二胡演奏也成為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部分。
其二,民族音樂蘊含了豐厚的歷史文化。《毛詩序》中說過,內心有情感波動的時候,就會用語言表現出來,語言表現不出來就會嘆息,嘆息還表達不出來就歌唱。現在我們看到的詩經,在幾千年前都是人們在生活中傳唱的,表達對王朝和官宦的贊美或嘲諷、對自然的熱愛和眷戀和對愛人的思念或埋怨。而現在看到的詞,在古代也是配了一定的曲子進行演唱的。這些都是中國幾千年文化的精髓和不竭的源泉。
(二)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有助于民族團結
不論是藏族民歌、蒙族民歌還是維族民歌,都是各個少數民族人民的生活、信仰和感情的濃縮。民族文化傳承并廣泛流行,有助于各民族間互相了解、彼此交流。雖然民族不同,但唱著同樣的歌、聽著同樣的曲子,內心就會產生同頻共振。除了少數民族的歌,還有眾多民族共同的歌——《民族大合唱》這樣讓人溫暖和自豪的民族歌曲。
(三)民族音樂文化傳承有助于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懷
一個人對自己的民族是否熱愛,首先要看其首是否熱愛自己的民族文化,熱愛民族文化的前提條件是了解和熟悉。
如果一個人從來沒太認真聽過京劇、豫劇、昆曲、黃梅戲,那他也不會去喜歡和熱愛這些音樂,更不會從民族音樂中感受到身為中華民族的一份子的自豪感和榮譽感。民族音樂是音樂形式,對于民眾來說是輕松愉悅的,即便這樣仍然有很多人對其敬而遠之。
書籍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書籍相比音樂更需要一定的文化涵養,還需要耐心、時間、思想,這些對受眾的要求都是比較高的,通過古典書籍了解民族文化對大家來說難度更大。還有一些民間的文化活動,這個局限性較強,有時間和人群甚至經費的限制。相比而言還是用民族音樂來傳承并且弘揚民族文化是最簡便、有效的方式。
(四)民族音樂文化傳承有助于提升個人素質和修養
民族音樂的選材和演奏,呈現出來的都是比較正統或者崇高的美感。學習民族音樂的人,長期受其熏陶,舉手投足間展現出來的優雅和知性。除了這種只可感受無法觀看的氣質的提升之外,還會將善良、質樸等傳達給受眾,原理類似于教書育人的寓言故事。
二、高校教育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現狀
高校教育是高等教育,不同于基礎教育,教學中更專業化、系統化。因此,專業學生和非專業學生中存在的問題也是不一樣的。
(一)不夠重視
專業學生當中,民族音樂教育有兩個問題:一個是重視度不足,另一個就是過于西化。重視度的問題,主要受市場的影響。現在的傳媒公司、電視媒體等主要推崇的是西方音樂和流行音樂,民族音樂占比太少。高校教育是要培養學生,最后學生要走向社會,最具有競爭性的也就是與市場相契合的。所以,民族音樂和民族文化就顯得相對弱一些。學校經費投入少,課程設置也比較少。學校不重視,學生也很難重視起來。再加上現在的社會風氣對西方音樂、服飾、電影等文化形式的各種推崇,對本民族文化嗤之以鼻甚至對本國人也輕視,其實就是自視過低。對外國文化、外國名人比誰都了解,對本族文化知之甚少。
(二)課堂形式化
而對于非專業的學生來說,音樂教育本來就很少或者根本就沒有,就算有很多也已經流于形式。中小學基礎教育中,有很多老師將學生的音樂課霸占來講解習題。高校教育中這種情況比較少,但有音樂課的非專業學生,在選擇了音樂賞析這些選修課時對課程并沒有用心學習,上課玩手機睡覺,或者做專業課程的作業,甚至根本就不上課。這樣的音樂教育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還浪費了很多資源。
(三)樣式單一
高校教育的主流形式就是課堂,課堂教育主要以灌輸為主,而研究表明,灌輸式教育的效果是比較差的,因為學生沒有積極主動參與到其中,所以吸收的比較少。應試教育對學生的檢測也主要以卷面考試為主,民族音樂教育也是一樣的,所以樣式比較單一。
(四)課程設置太少
這個問題主要在于學校和教育部門。媒體對社會有著極強的導向作用,而高校教育則是對社會有著正面導向作用的主要機構,高校可以結合政府部門、社會媒體共同傳承民族音樂文化。高校要承擔起這個使命和責任,課程設置是最主要的方式。而現在高校對學生的課程設置上有較多問題。大一的學生學的一般都是公共基礎課,這些課程里面有英語、計算機、思想道德修養等課,卻很少有關于民族音樂的基礎課。這些課程明顯具有功利性,是學生考證、找工作、考機關單位必須要會的,這使學生學習時也有著較強的功利性。
三、高校教育中民族文化傳承的策略
高校教育作為高等教育,在民族文化傳承中的作用比較重要,如何解決高校教育中民族文化傳承面臨的問題尤其重要。
(一)加強重視
做事先看態度,態度正,則必然過程和結果都不會有太大問題。態度不正或者不夠重視,只能發現問題而解決不了問題,研究和探討本身就沒有太大意義,所以要加強重視。加強重視要從兩方面說起。
一方面,要從教師方面進行引導。教育中,老師占主導地位,老師不重視的話,學生很難重視。所以高校教育中,學校進行一定的民族音樂教育研討,定期對學校老師組織培訓,讓他們加強重視。可以組織一些專業人士對教師進行培訓,也可以組織學校老師經常外出學習交流,將民族音樂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結合,老師們會對此更加認可和重視。
另一方面,要加強對學生的引導。高校教育中,考試有的時候不是特別受重視,不像中學時那樣天大地大,分數最大。學生喜不喜歡,能不能認真聽課,很大一部分取決于對老師的態度。一個幽默風趣,講課能夠帶給學生頗多收獲的老師是比較受學生歡迎的。老師經過培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后,在授課過程中多對學生加以引導,會對學生的價值導向產生很大作用。
(二)獲得政府和媒體的支持
學校重視還不夠,協同政府和媒體,取得他們的資金和行動支持是很有必要的。物質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教育部門為高校教育提供大綱、制定計劃,將民族音樂文化傳承作為一個比較重要的項目加入到學校當中,這對民族音樂文化在高校的地位有著決定性的作用。另外,學校作為國家的教育機構,要大力支持學校的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經費的調撥是很重要的。目前有關部門還是將大量的經費投入到科技項目中,硬實力上去了,軟實力也不能落下。另外,媒體主要起的宣傳作用。隨著科技技術和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自媒體使傳媒成了大眾化的工具,傳統媒體的一大塊蛋糕被自媒體分走。除了聯合傳統正規的廣播電視、期刊雜志等,還要在自媒體上進行宣傳,比如倡導學生或者社會人建立公眾號、抖音號、頭條號等進行民族音樂文化的宣傳。
(三)優化課程設置
大一的學生的課程中適當增加傳統音樂文化的課程量,把這個當作一門公眾基礎課。非專業課的學生在大二之后的課程中增加民族音樂文化的選修課程,可以有技能課和理論課,或者其他形式,比如音頻或者視頻賞析等。專業課的學生更需要做好民族音樂的課程調整,在課程量增加的同時對其所占的學分也要加以重視。
(四)豐富教育樣式
豐富高校民族音樂文化樣式可以從兩方面入手。除了課程,可以邀請專業人士進行公開講座。多動員學生自發參加相關的比賽;還可以進行專門的對外表演,也可以將一些體育活動等融合民族音樂進行創新。
四、結語
民族音樂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可以使各民族更團結,讓個人愛國、更有情懷。現在因為態度、形式等方面的原因,其傳承存在一些問題,經過教育部門和媒體的共同努力,高等學校教育中的民族音樂文化將會更多樣、更受大家喜歡。
參考文獻
[1]包清文.民族音樂文化傳承及高校音樂教學創新[J].北方音樂,2019(23):141-142.
[2]宮成.試論民族音樂文化傳承在高校音樂教學中的融合[J].北方音樂,2018(5):170.
[3]賴月娟.高校音樂教學與民族音樂文化傳承問題探討[J].北方音樂,2019(19):103-104.
作者簡介:李曉軍(1982—),男,山西呂梁人,山西大學音樂學院碩士研究生,呂梁學院藝術系講師,研究方向: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