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高度重視北斗系統建設發展,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探索適合國情的衛星導航系統發展道路,形成了“三步走”發展戰略:
第一步,建設北斗一號系統。1994年,啟動北斗一號系統工程建設;2000年,發射2顆地球靜止軌道衛星,建成系統并投入使用,采用有源定位體制,為中國用戶提供定位、授時、廣域差分和短報文通信服務;2003年,發射第3顆地球靜止軌道衛星,進一步增強系統性能。 當前,北斗一號系統已退役。
第二步,建設北斗二號系統。2004年,啟動北斗二號系統工程建設;2012年年底,完成14顆衛星(5顆地球靜止軌道衛星、5顆傾斜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和4顆中圓地球軌道衛星)發射組網。北斗二號系統在兼容北斗一號系統技術體制基礎上,增加無源定位體制,為亞太地區用戶提供定位、測速、授時和短報文通信服務。北斗二號系統15顆衛星連續穩定運行。

第三步,建設北斗三號系統。2009年,啟動北斗三號系統建設;2018年年底,完成19顆衛星發射組網,完成基本系統建設,向全球提供服務;計劃2020年年底前,完成30顆衛星發射組網,全面建成北斗三號系統。
北斗三號系統繼承北斗有源服務和無源服務兩種技術體制,能夠為全球用戶提供基本導航(定位、測速、授時)、全球短報文通信、國際搜救服務,中國及周邊地區用戶還可享有區域短報文通信、星基增強、精密單點定位等服務。
北斗系統空間段采用三種軌道衛星組成的混合星座,與其他衛星導航系統相比高軌衛星更多,抗遮擋能力強,尤其低緯度地區性能特點更為明顯。
北斗系統提供多個頻點的導航信號,能夠通過多頻信號組合使用等方式提高服務精度。
北斗系統創新融合了導航與通信能力,具有實時導航、快速定位、精確授時、位置報告和短報文通信服務五大功能。
服務區域
全球
定位精度
水平10米、高程10米(95%)
測速精度
0.2米每秒(95%)
授時精度
20納秒(95%)
服務可用性
優于95%,在亞太地區,定位精度水平5米、高程5米(95%)
中圓地球軌道(MEO)衛星
地球靜止軌道(GEO)衛星
傾斜地球同步軌道(IGSO)衛星
這樣的三種軌道混合星座布局,抗遮擋能力更強,能實現全球覆蓋、全球服務,又可為亞太大部分地區用戶提供精度更高的服務。
基本導航服務
短報文通信服務
星基增強服務
國際搜救服務
精密單點定位服務

2020年6月23日,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將北斗三號最后一顆全球組網衛星送入預定軌道,至此長三甲系列火箭完成了北斗導航工程的全部發射任務。
自2000年10月31日,長三甲系列火箭共進行了44次發射,將4顆北斗導航試驗衛星、55顆北斗導航衛星成功護送升空,發射成功率100%,是北斗導航工程當之無愧的“專列”。
據《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發展報告》3.0、新華社、 央視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