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舒伯特是早期浪漫主義潮流的代表,在他的創作風格中有一些承襲莫扎特和貝多芬古典主義時期的手法。作為浪漫主義的先驅,舒伯特在創作方法上和音樂構思上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和新穎的寫作技巧,為德奧藝術歌曲的發展開辟了一條全新的道路。本文以歌曲《紡車旁的格麗卿》為例,從歌曲背景、形象塑造及演唱等方面進行分析,從而更進一步了解舒伯特藝術歌曲的價值內涵。
【關鍵詞】浪漫主義;舒伯特;藝術歌曲;演唱分析
【中圖分類號】J631.3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11-0106-02
【本文著錄格式】鄭涯斐.淺析藝術歌曲《紡車旁的格麗卿》[J].北方音樂,2020,06(11):106-107.
一、歌曲背景介紹
《紡車旁的格麗卿》的詩詞出自德國大詩人歌德,該歌曲的詩詞選自他的詩劇《浮士德》,是歌德前后共消耗60年創作的一部悲劇詩,全詩一萬多行,分為兩大部分。
《浮士德》的故事內容源自16世紀德國的一個民間傳說:人到暮年的浮士德意識到自己的人生即將走向終點,他站在火爐邊向上天哀嘆:如果生命可以重新來過該多好!魔鬼聽到了他的話,來到他身邊,答應他可以重返青春,但交換的條件是在浮士德死后把靈魂出賣給魔鬼。浮士德答應了魔鬼的要求,重新回歸年輕,與美麗、純潔的姑娘“格麗卿”相愛,而結局卻以格麗卿瘋掉、溺死她和浮士德的孩子而被判死刑的悲劇收尾。
這首歌曲舒伯特作于1814年,作者當時年僅17歲,卻已顯示出高超的作曲技巧,音樂與歌詞、情景巧妙結合,堪稱天衣無縫。有人說:“舒伯特的寫作技巧已經在創作這首歌曲時達到了成熟和完善,其以后所寫的歌曲只是在此基礎上的發展”。
二、《紡車旁的格麗卿》在藝術形象上的塑造
(一)詩詞對藝術形象的塑造
歌曲《紡車旁的格麗卿》共分三節,每節包含三段,每段三句歌詞。
第一句歌詞這樣寫道:“我的心緒不寧,心事重重; 要恢復寧靜,已不可能……”站在紡車旁的格麗卿喃喃自語,她紡著紗,心思卻是對浮士德的思念,開篇的敘說奠定了全文急促、焦灼的感情基調。第一句末尾格麗卿又重復了一句:“恢復寧靜,已不可能,已不可能……”似乎是在無意識地自言自語,同時又是對當時急切心情的強調,給聽者留下疑惑:究竟是誰使格麗卿如此心神不定?第二句歌詞道出原委:“他離我而去,我面向荒墳,大千世界使我傷心。”原來是浮士德的離去使年輕的格麗卿心兒憂傷,終日忐忑不寧。
第二節歌曲的第一句仍是格麗卿心煩意亂的自言自語,舒伯特配用了與第一節歌曲相同的旋律。但在第二句中加入了新元素,格麗卿半是陷入一種對愛人的回憶,半是脫離了自己的意識,轉而用明朗的大調旋律,歌詞也轉入對浮士德外貌的描寫:“他舉止高尚,他儀表堂堂,他面帶笑容,他的目光炯炯,他言辭優雅、他談笑風生……”到這里,我們可以看出格麗卿其實已經處于對浮士德近乎癡迷的地步,我們不禁要對格麗卿這個單純、專一的性格形象所打動,為這個高尚、純潔靈魂的悲慘結局所惋惜——把所有好的東西加到一個藝術形象上,完美無缺,而完美的事物在最后卻總是會走向毀滅——這是浪漫時期寫作上常用的一種方法,由此達到矛盾沖突的最大化,使人內心里產生強烈的震撼。
歌曲的最高潮:“他的擁抱,他的親吻!”把劇情推向頂點,格麗卿也全忘了手中的紡線活,紡車停止了轉動,一切戛然而止……
歌曲到了第三段,開頭仍是格麗卿不平靜的吶吶自語,到第二句轉入了對美好將來的期待:“我只想走上前,把他留住、留住……一直到我們不得不分離!”這句話達到了全曲的最高潮,也是故事劇情矛盾沖突最激烈的地方。其實,我們已經從詩句當中多少隱約感覺到一點點悲劇性的味道,為后面悲劇性的結局作了鋪墊,加大了前后對比的落差,使故事更具戲劇化。
舒伯特最具點睛之筆的要數歌曲的最后結尾部分:“我的心緒不寧,心事重重!”歌德的原文并沒有這一句的重復,舒伯特用歌曲開始的第一句話作為收尾,既首尾呼應、完整統一,又是對格麗卿內心的一種哀嘆,也是對悲劇性的一種預示。
(二)音樂對藝術形象的塑造
舒伯特在鋼琴伴奏上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之前鋼琴在歌曲中只是起到伴奏的作用,是舒伯特給藝術歌曲的鋼琴伴奏賦予了新的含義。在他的藝術歌曲中,鋼琴伴奏是和歌曲一樣的地位。
《紡車旁的格麗卿》全曲6/8拍子,速度為不太快的快板。右手是16分的音符上下進行做持續不斷的級進,鋼琴伴奏處標有“一直用連音”的演奏要求,這是對紡車轉動時的效果模仿,形象而生動。而左手則配以模仿心臟跳動時的“咚、咚”聲——也有解釋為紡車轉動所要踩的踏板聲,但本人認為第一種解釋更為合理——鋼琴標記為“一直用斷音”,表達了格麗卿忐忑、焦急的心情。
開篇b小調給人以暗淡哀傷的感情基調,每句話的開篇都以“pp”開始,用平靜又略帶憂傷的情調進入,在句子中間的時候六連音的鋼琴織體隨著情緒的發展而呈現出“漸強”的力度標記,推動著歌曲情節的發展,烘托著格麗卿內心的一層層波瀾,在每句的結尾處達到高潮。如在第二段歌曲中,在最高音G上稍作停留,第二次旋律高潮預示著格麗卿內心的無限渴盼達到最強烈,鋼琴從先前的六連音變為減七和弦的強音,連貫性的中斷標志著紡車轉動的突然停止,描繪出格麗卿在不知不覺中停下了手中的紡線,出神于對浮士德的思念。隨著幾聲模仿間斷的和弦聲,之后紡車才又慢慢轉動起來。
全曲的結尾處是對歌曲開頭的重復,“pp”緩緩地進入到最后一句的吟唱,重復著開篇的旋律,首尾呼應,全曲統一。結尾處標為“ppp”,象征著格麗卿的思念之情綿綿無邊,永無止息。
三、《紡車旁的格麗卿》的演唱分析
(一)演唱的技巧分析
整首歌曲都以八分音符的進行為主,節奏緊湊、旋律跌宕起伏,技巧難度偏高。首先,鋼琴伴奏以快速的16分音符連續不斷的開始,歌詞在弱起的地方進入,要控制好氣息的進入,提前吸好氣、建立好狀態,否則很可能會與鋼琴伴奏連接不上或者晚于鋼琴的進行。另外,在每一句的開始部分都會有一拍的停頓,在與鋼琴合作時不能以一拍來安排呼吸,只能用半拍的時間調整吸氣,若還以譜面的一拍為停頓,很可能鋼琴的16分音符伴奏已經進來了而歌詞還沒唱出來,出現人聲和鋼琴脫節的狀況。
在每段歌曲的后半部分,是一種情緒上層層遞進的進行,音區在這里也出現了長時間處在高聲部的現象,對于演唱者來說,必須控制好下面的氣息,不至于喉頭越來越高和氣息越來越淺,這樣到了歌曲的高潮,最高音到達小字二組的g時,才能輕而易舉地站穩,并且能夠根據情緒的需要而自由延長。在下一段開始時要及時調整好氣息、控制好音量,為下一步的演唱做好準備。
在歌曲結尾的地方音量不可太強,因為又回到了歌曲開頭時的旋律,雖只有短短的一句話,卻描繪出格麗卿綿綿不斷的愁意和萬般的無奈之情,對歌曲是一個升華,演唱時音量要輕、要柔,留下無限的遐想空間。
(二)演唱的情感表達
《紡車旁的格麗卿》這首歌曲在情感表達上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也就是歌曲的第一段,主要描寫格麗卿失去愛情時焦慮、痛苦的感受;第二部分主要寫格麗卿對浮士德的回憶,對愛人的完美描繪;第三段寫夢想早日與愛人團聚,即使能“在他的吻中死去”,雖然已被浮士德拋棄,仍幻想著愛人終有一天能回到自己的身旁。
全曲在演唱時應把握好焦慮、憂傷的基調。第一段在演唱時應唱出格麗卿喃喃自語時的愁容,用急切、哀傷的心情演唱;第二段的開頭與第一段開頭相同,但在情感上有所遞進,雖然在第二段的中間有短暫的大調色彩,但那只是格麗卿陷于對幻想的渴盼、對于浮士德飄渺的回憶中。在演唱這一句時應突出人物的短暫美好情緒,然而這并不是真正的喜悅,而是陷入對渴望的一種幻想,演唱時雖稍顯愉快但要適度,短暫的大調之后又回歸到b小調上。
最后一句的歌曲結尾是關鍵,在情感強烈爆發之后,應與鋼琴伴奏一起減慢、減弱下來,最后在最弱處結束,唱出格麗卿的萬般無奈。
四、結語
舒伯特在藝術歌曲方面創作了大量膾炙人口、藝術價值極高的作品,把藝術歌曲帶到了一個新境界。筆者以歌曲《紡車旁的格麗卿》為例,以歌曲的形象塑造和演唱分析為切入點進行了重點分析,由于于本人能力有限不能做到盡善盡美,但盼此研究能拋磚引玉,為后續研究者帶來微薄的助益。
參考文獻
[1]凌憲初.論以舒伯特為代表的歐洲浪漫主義時期藝術歌曲的特征[J].音樂創作,2007(4).
[2]張淑芳.淺談唱好藝術歌曲三要素[J].中國音樂, 2004(3).
[3]鐘玲.舒伯特藝術歌曲的演唱風格[J].四川戲劇, 2007(1).
[4]韓建芬.舒伯特歌曲之王[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8.
[5]吳祖強,.曲式與作品分析[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4.
[6]徐萌.芻議舒伯特的藝術歌曲[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03(3).
[7]何佳培.淺議舒伯特歌曲的藝術特色[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及表演版),2002.
[8]徐勵.舒伯特藝術歌曲鋼琴伴奏淺析[J].西安音樂學院報,2002(12).
作者簡介:鄭涯斐(1989—),漢族,女,河南省許昌市人,碩士研究生,安陽師范學院音樂學院,助教,研究方向:聲樂演唱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