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民眾知識水平不斷提高,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在我國社會主義大背景下,國有企業工會應當如何開展工作,有效地促進職工與企業構建和諧的勞動關系,進而促進企業的長效發展,使企業的競爭力更強,是我國國有企業工會工作的重點,本文針對這一問題深入探討,并提出有效的工作方法。
關鍵詞:國有企業;工會;和諧勞動關系
一、工會的性質
工會是工人自愿結合的工人階級的群眾組織,我國是工人階級執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因此,我國的工會與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會又存在一定差別,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會是為了與資本家作斗爭,保障工人的利益,是工人自發的組織,而我國的工會是國家國家組織,在企業發展中起著維系職工與企業關系的重要作用。
我國工會的本質。在我國,共產黨、人民政府等都是工人階級的組織,但工會與這些組織是不同的,工會是工人階級的群眾組織,具有階級性和群眾性,而工會的這兩個特性反映在現實的社會關系中又使工會擁有了政治性和經濟型等一般屬性。
二、工會在構建和諧勞動關系中的關鍵作用
(一)保證職工的利益。工會的本質是工人階級自愿結合的產物,其存在是為了更好地保障職工的利益。因此,工會組織的存在,首先能夠保障職工的合法權益,使職工感受到溫暖和諧,這樣使職工對工會組織的信任度提高,從而在構建和諧的勞動關系中獲得良好效果。
(二)維護職工的監督權。在企業的生產經營中,職工是主體,且由于我國是工人階級當政的社會主義國家,職工對于生產經營過程中的各項工作,有參與其過程、監督其流程的權力。一是企業職工有權通過職工代表大會選舉代表,代表職工參與到與職工日常工作、生活息息相關的工作中,并代表職工提出建議。二是企業職工有權對關系企業發展、自身利益的工作進行監權,通過對其流程、結果等步驟的監督,行使自己的權力。而工會的工作,就是維護職工的監督權不受侵犯,保障職工的合法權益
(三)監督企業是否按照《勞動法》開展工作。《勞動法》保護的是職工的利益,工會組織圍繞《勞動法》對企業進行監督,關注企業是否有違反《勞動法》的行為存在。若企業存在相關問題,則幫助職工與企業溝通,在維護職工利益的基礎上,行雙方協調,更有利于和諧勞動關系的構建。
三、企業工會在構建和諧勞動關系中的重要職責
(一)規范企業與職工之間的約定方法。一是將企業與職工簽訂的勞動合同放到一個規范的框架之中,使職工的合法權益得到保證。二是確保每一位職工都能夠與用工企業簽訂合法有效的勞動合同,保障每一位職工都能獲得其權益。三是對企業執行勞動合同的情況進行監督,保證企業能夠按照合同約定執行。
(二)監督企業對《勞動法》的執行情況。工會組織要確保企業嚴格執行勞動法的相關規定,使勞動關系更加穩定。一是加強對企業相關工作程序的監督,保證企業合法依規開展工作。二是加強對職工的教育培訓,提高職工對勞動法的認識和理解,在日常工作中遇到違反勞動法的現象能夠及時反饋、維權。
(三)工會組織能夠獲得職工的信任和認同。在企業的管理過程中如果出現問題,很容易使職工對企業產生逆反心理,對企業不信任,甚至對工作失去積極性。而工會組織本身有幫助職工維權的職能,能夠更好的獲得職工的信任和認同,工會組織通過加強與企業、職工雙方的有效聯系,將企業發展與職工發展協調統一起來,使雙方能夠將發展作為共同的目標,職工能夠積極的加強自我提升,而企業能夠為職工提供平臺,通過共同的努力構建和諧的勞動關系,促進企業的長效發展。
四、工會在構建和諧勞動關系中的有效方法
(一)加強對對工會工作人員的業務知識培訓。一是加強工會工作人員對工會工作的認識,通過對國史、工會發展史、以及工會在我國各個發展階段起到的重要作用的了解,使工會工作人員對工會工作的實質和重要性有更深入的了解,對自身工作的認同感更強。二是加強工會工作人員思想教育,使工會工作人員能夠從根本上認清自身工作對企業和職工的重要意義,不斷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思想水平,服務好職工,有效促進職工工作積極性的提升。
(二)提高工會工作人員對職工心理分析的能力。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通過對人類需求的分析,提出了“需求層次理論”,該理論將人類的需求分為了五大類,人類與動物相同的生理需求作為“需求金字塔”的最底層,也就是基礎層,將自我實現需求放在了“需求金字塔”的最高層,也就是人類發展的最終需求。工會工作人員能夠準確的分析職工的需求,才能夠根據職工需求有效的制定工作措施,促進工作的有效開展。
(三)加強工會工作人員對企業管理知識的學習和認識。一是加強工會工作人員對企業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的系統認識,使工會工作人員能夠從全局出發認識企業管理對于職工和企業的重要作用,同時結合企業管理調整工會工作方式方法,使工會工作更好地服務職工。二是加強工會工作人員對“激勵因素—保健因素理論”的認識。在企業發展的過程中,管理工作離不開激勵因素和保健因素。“激勵因素—保健因素理論”提出于1959年,是美國心理學家赫茲伯格經過長期研究后提出的關于企業管理工作的一個重要理論,該理論又稱雙因素理論。在該理論中,他將員工的心理需求分為了激勵因素和保健因素兩種。良好的保健因素能夠有效的消除職工的不滿意感,卻不能提升職工的滿意感。因此,工會工作人員一定要有分辨能力,能夠了解職工現階段是需要保健因素,還是需要激勵因素,并將之有效的運用到日常工作中。合理安排保健因素和激勵因素,促進二者相輔相成,提高職工的“幸福感”,使職工將自身發展與企業發展結合起來,促進企業競爭力的提升。
(四)提升工會工作人員的服務意識,促進工會工作有序進行。企業工會代表的是職工的權力,因此日常工作中要做好對職工的服務工作。一是要加強思想教育,提升工會工作人員對維護職工利益、服務職工的意識,使工會工作人員在日常工作中能夠擺正位置,放平心態,穩定有序的開展各項工作。二是要求工會工作人員加強與基層職工的聯系,使工會工作人員能夠及時了解職工訴求,以此為基礎開展各項工作。
(五)加強工會工作人員對新媒體的認識和運用。隨著網絡和數字技術的發展,新媒體傳播不斷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尤其現代職工的知識水平普遍較高,對新媒體的運用更多,而且在新媒體中的評論、點贊等多是職工真實想法的寫照,更能夠表現職工的思想現狀,因此,加強工會工作人員對新媒體的認識,使工會工作人員能夠利用新媒體進行宣傳,并通過大數據分析職工思想動態,改善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
(六)將工會工作與企業文化建設結合起來。在我國民主、文明的文化大背景下,各大企業都將和諧作為企業文化的一部分。而企業文化的本質是建設統一的、為全體干部職工所認同并愿意執行的、屬于企業獨有的文化標準。因此,工會組織可以將構建和諧勞動關系與企業文化建設有效的結合起來,將構建和諧勞動關系作為企業文化建設的一部分,充分吸納職工對企業發展的意見建議,對其中有利于企業發展的好的想法運用到實際中,使職工在思想上得到鼓勵,有效的將企業和職工聯系起來,促進職工對企業的認同,從而構建和諧的勞動關系。
五、結語
綜上所述,企業發展離不開職工,工會作為職工與企業關系的維系者,承擔著重要的任務。為了能夠構建和諧的工作環境,保障職工的利益,提高企業內驅動力,促進企業的進一步發展,工會工作一定要落到實處。保證有專業性強的團隊,加強對工會工作人員工作能力的培養,使工會工作人員能夠熟練掌握現代職工的需求分析方法,從而能夠準確地分析出職工需求,從而有效地開展工作。日常工作中掌握正確的方法,保證職工能夠正確對待獎勵、批評、成功、失敗,以此促進職工的綜合發展。
參考文獻:
[1]陳華真.企業工會在構建和諧勞動關系中的價值能效成本[J].科技經濟導刊,2019,27(10).
[2]劉娜.企業工會在構建和諧勞動關系中的重要作用分析[J].人力資源,2019(4).
作者簡介:胡宏劍(1983—),男,山西運城人,中級經濟師,本科,主要從事黨工行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