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遙 吳薇

摘要:我國目前養老問題給政府管理和社會治理帶了許多新挑戰。傳統家庭養老模式功能的不斷弱化及機構養老的局限性使得居家養老模式的地位不斷突出。考慮到政府直接提供服務的局限性、公共建設資金不足等問題,PPP模式逐漸成為發展養老服務產業的重要方式。本文以X社會企業養老服務機構為例,探究該企業部分門店倒閉的原因,并基于管理學中的SWOT分析方法,分析其內部發展的優劣勢以及來自外部環境的機遇與挑戰,并對其未來發展戰略提出合理建議,為其他社會企業提供參考。
關鍵詞:居家養老;PPP模式;社會企業;SWOT分析
一、X社會企業概況
吉林省X商業有限責任公司成立于2014年,注冊資本500萬人民幣,對外投資三家有限責任公司,旗下一家機構承擔了吉林省某些社區居家養老定制化服務,具體分為康護之家、日托之家、助老之家三類,其中前兩類均在2018年成立,設施齊全,服務周到,月收費在三千元到六千元左右,而助老之家的十一家分店由于其所處地理位置和附近居民收入水平的不同,其服務項目、收費標準、老人參與程度都有所不同,多數助老之家在走下坡路,有的已經確定失敗并撤出社區。
二、X企業在養老服務領域的SWOT分析
(一)優勢(S)。第一,企業具有綜合性,經驗豐富;x商業服務集團旗下有多家子公司,員工總數近3500人,年總收入過億,是一所橫跨清潔、養老、家政、飲食、后勤服務等領域的綜合企業。本文所研究的公司成立晚于其他子公司,在企業運營管理方面可以借鑒早期經驗,良好對接業務交叉的部分。第二,品牌優勢;該品牌已經在國家工商總局獲得注冊商標,完成V I標準、選址標準、設施標準、產品標準等標準化建設。榮獲多項光榮稱號,參加多次高峰論壇,承接過多項試點工作,在社會上引起了廣泛關注。
(二)劣勢(W)。第一,依賴政府資金;養老行業福利性和微利性的特點導致養老機構難以完全按照市場規則運行,再加上項目管理運營的財政支出、風險應對支出以及設備投資等資金問題,處于初創期或經營狀況不善的企業僅能把希望寄托在政府資金上。第二,服務和產品質量差;在調查過程中老人普遍反映飯菜味道差,很少有肉,而且用來補差價的掛面定價高于市場價格。該機構醫療設施不先進,不齊全,只能提供最基礎的血壓等生命體征測量,缺乏專職醫護人員。第三,缺乏專業人才;X企業不重視求職者的專業性,招聘門檻太低,沒有把吸納人才當作重點,吸引來的求職者質量參差不齊。另外,社會服務性企業由于行業待遇不高,本身較難吸引管理和技術方面的優秀人才。
(三)機會(O)。第一,養老產業市場需求大;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老齡化階段,養老產業是帶動經濟發展的新興朝陽產業,已成為當前經濟的熱點投資領域。第二,政策支持;長春市從2014年初起,以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為城區困難老人每人每月發放200元養老服務券,依托企業和社會組織為符合條件的困難老人提供服務,并對以居家養老服務為主的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和以建設集中供養的日托、短托或長托服務為主的城市社區托老中心給予一定補貼。第三,內外部資源整合的便捷性;企業可以和周圍的學校、公立醫院,草根組織,慈善基金會等組織合作。NPO作為第三部門,在政府領域和市場領域之外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四)威脅(T)。第一,PPP模式在我國方興未艾,缺乏系統成熟經驗;現階段我國尚沒有建立完善關于PPP應用的法律法規。資本金問題和風險在項目參與方之間的分擔問題成為制約PPP項目落地或失敗的主要因素。第二,市場競爭壓力大;同行競爭,非物業服務行業的涉入以及非營利機制的競爭劣勢都是制約社會企業發展的因素。第三,企業信息透明度低,導致大眾對社會企業的曲解;網絡上關于X企業運營管理的介紹和開展各種活動的紀實非常少。在實地考察過程中,工作人員不愿意向我們透露公司運營情況,附近的居民老人只知道政府給該機構提供資金支持,免收房租,并不了解其他內部情況。
通過以上分析建構X企業SWOT分析矩陣(見表1)
三、結論(X社企部分倒閉的原因)
第一,商業化邏輯盛于社會公益邏輯;X社會企業機構在提供服務時鉆地方政府對PPP模式運用職責定性不到位的空檔,忽視自己應該肩負的社會責任和義務,偏離了政府投入起初良好愿望軌道,能使社會公眾不能享受到政府購買公共服務所能給他們帶來的便捷和滿意。第二,忽視公眾參與,未及時獲得反饋;X企業依附于政府行政職能部門,缺乏積極自主性,缺乏調整和改進服務的意識以及與公眾之間的交流。企業不透明的信息以及低質量的服務很容易使老年人猜測公司的資金流向,懷疑公司承接政府項目的目的。第三,企業的階段性決策;面對市場復雜變化的宏觀形勢,社會企業難免為自保而回歸商業模式以維持存活。X企業助老之家部分門店的倒閉與合法性不足、缺乏資源、激烈競爭以及市場環境都有很大關系。
四、發展建議
第一,確立合適的服務項目;服務項目并不是越多越好,企業應專注于那些有長期大量需求、對資本消耗較少的同時又使被服務人群獲益效果明顯的項目;社區養老服務項目要講求規模效益,可考慮與周邊社區合作、與企業協商各自開展不同的養老項目,減少同質項目的過度競爭。第二,提高人力資源專業化水平;企業可以階段性地進行員工培訓,發揮人力資源的價值。根據對員工技術水平的不同要求采取不同的培訓方案,并提供到高校或者其他養老模范機構交流學習的機會。第三,增加企業透明度,接受公眾監督;在信用缺失的今天,加大信息披露是企業及其領導者贏得廣泛信任、創造更多價值的重要保障。公眾反饋反映了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效果,為企業遵紀守法施壓;媒體監督有利于敦促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減少利益相關者與企業的信息不對稱,正面的媒體報道還能提升企業形象;接受第三方監督機構的監督一般是履行義務,而一份滿意的答卷則是再次與政府合作的巨大優勢。
五、結語
“理想的社會,所有的企業都應該是社會企業:為社會成員提供均等機會,為社會創造有意義的價值,不給環境造成破壞。”這是2013博鰲亞洲論壇上《中國社會企業與影響力投資發展報告》中的美好愿景。當所有的商業都有高標準的道德底線并堅持立業為善時,他們便是綠水青山、老有所依生活的締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