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家祺 吳泳琪
摘要:隨著國家不斷出臺大力推行研學旅行的相關政策,研學旅行日趨火熱。研學旅行市場活躍,而每個研學團隊都必須配備至少一名的研學導師,這引爆了研學導師市場。然而,當前研學導師素質參差不齊,講解出現千人一詞的現象,講解內容停留在觀光旅游的層面,講解過程缺乏引導和個性化等等諸多方面的亂象依然盛行。為了使我國中小學生研學旅行回歸初衷,如何培養具有專業能力的研學導師成為亟需解決的問題。本文根據文獻參考研學旅行行業在職導師或領域專家的意見后確定勝任力的要素,然后通過在研學旅行導師實習生與在職員工中開展個勝任力要素重要程度評價調查,利用因子分析明確研學導師勝任力特征結構,建立研學導師勝任力模型,為更好的培養研學導師專業人才提供科學依據。
關鍵詞:研學導師;人才;勝任力模型;職業素養
當今時代,旅游與教育相結合的研學旅行模式正在持續升溫,然而,由于研學導師素質參差不齊,研學過程中還有許多問題亟需解決。在閱讀文獻的過程中可以發現,研學旅行在國外起步較早,研究體系比較成熟。在國際上,研學旅行通常被表述為教育旅游或修學旅游,是指在自然或社會環境下,開展的以“教育”為主要或次要目的的旅游行為。而在國內,2013年2月, “研學旅行”這一概念首次出現在政府文件當中。2016年12月,教育部等十一部門發布的《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文件,說明研學旅行這一活動形式在全國范圍內正式開始全面推廣。而研學導師,作為研學旅行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研學活動過程中既要完成類似于一般旅游中服務游客、景點講解工作,又要結合不同學段的學生年齡特征,配合學校老師實現“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綜合實踐育人目標。
此外,關于人才勝任力模型的研究已經較為成熟。勝任力的概念由哈佛大學教授McClelland于1973年首次提出。McClelland教授認為,勝任力就是工作能力突出者身上具備的某種能力及人格特征。而勝任力模型是一種描述性的工具,用以描述在工作中特定角色所需的特定能力。在Mcclelland教授提出勝任力理論后,經過學者們的的研究發展,勝任力模型相繼出現。其中以洋蔥模型和冰山模型最受認可。1982年,美國學者Boyatzis提出了由內到外的動機、個性、自我形象、社會角色、價值觀、態度、知識、技能的勝任力洋蔥模型。而美國學者Spencer于1993年提出了“水面上”的知識、技能和“水面下”的個性、品質、動機等的勝任力冰山模型。
在國內,勝任力模型研究主要圍繞幾個方面展開。首先是針對勝任力的類型的研究,根據研究結果顯示,勝任力包括通用勝任力、可遷移勝任力、職位勝任力、團隊結構勝任力以及專業勝任力五種。其次是針對勝任力模型的構建研究,國內學者先后構建了包括服務業人力資源經理、高職院校兼職教師和高校輔導員等勝任力模型。除此之外,針對勝任力模型的運用研究方面,國內學者將勝任力模型廣泛運用于培訓課程開發、績效提升、人力資源配置等方面。
然而,目前針對研學導師人才勝任力的研究較少。通過對研學導師、人才勝任力作為檢索關鍵詞語進行檢索,僅僅發現數量不多的幾篇文獻。在這些文獻當中最優代表性的觀點是:研學導師的核心素質包括熟知教育理念、具有安全意識、注重溝通交流、掌握講解技巧。
綜上,本文以研學旅行導師為切入點,借鑒其他行業已有的人才勝任力模型研究的成果,結合研學旅行行業發展的特點,構建研學導師人才勝任力模型。
一、模型構建過程
(一)指標選取及數據來源
本文所提出的研學旅行行業人才勝任力的構成指標體系是通過文獻閱讀構建的。通過對文獻的歸納整理,初步提取出41個研學導師勝任力指標。在運用文獻分析法歸納研學勝任力提取指標后,采用行為事件訪談法確定研學導師勝任力指標,從而初步建立研學導師勝任力模型。模型包括組織協調能力、責任感、隨機應變能力、、成就感、導游帶團知識在內的17項勝任力指標。
在初步構建研學導師勝任力模型后,基于模型設計量表與調查問卷。本文數據基于所收集問卷的調查結果,本次問卷調查中通過線上、線下渠道一共發放問卷總共160份,共回收有效問卷總數148份,問卷有效率達到了92.5%。
(二)因子分析
信度和效度檢驗。本文運用SPSS22.0統計分析軟件對被調查樣本信度及效度度進行了檢驗,檢驗結果顯示調查問卷的Cronbach系數為0.918,說明這一份問卷的信度很高,符合問卷調查所需要的要求。此外,調查問卷的KMO值為0.832,巴特利特球度檢驗的顯著性Sig.為0.000,低于給定的顯著性水平0.005,說明這一問卷可以進行因子分析。
主成分分析。本文采取因子分析中的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初始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研究表明,當累積總解釋率高于60%時,表示該情況是可接受的。本文中,四個公因子累計解釋的總方差為66%,能較為全面的反映所有信息。
綜上所述,研究一共獲得了四個公因子,為因子的命名提供了依據。因子命名。根據因子分析可知,研學導師勝任力模型歸納結果與構建結果基本保持一致。根據各因子構成,第一個因子中主動服務意識、團隊合作意識、責任感和成就導向,都屬于研學導師在當前職業取得成功必備的道德品質素養,因而將第一個因子命名為“個人品質”;第二個因子中組織協調能力、隨機應變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時間意識都共同指向研學導師在執行研學課程中所需的控場能力,所以將第二個因子命名為“控場能力”;第三個因子中人際處理能力、親和力、導游帶團知識都指向從事研學導師所必須具備的專業講解能力,所以將第三個因子命名為“導游素養”;第四個因子中教師教育知識、學生心理知識、獨立工作能力、自主學習能力,都屬于從事研學導師所需要具備的專業教學能力,所以將第四個因子命名為“教師素養”。
二、結論和建議
(一)結論
根據對收集數據的分析處理,得出研學導師勝任力包括個人品質、控場能力、導游素養、教師素養四個方面。其中根據四個方面的勝任力能否被直接測量,以及勝任力冰山模型原理,將四個方面的勝任力大致分為外在層面的勝任力和內在層面的勝任力。外在層面的勝任力主要體現為控場能力、導游素養以及教師素養三個方面,而內在層面的勝任力則主要體現為比較難以直接測量的個人品質。
控場能力在研學導師外層勝任力中的重要性十分突出,研學導師在組織實施研學活動時協調各同事相互合作能力好壞,發生突發事件時隨機應變能力好壞,向學生解釋突發事件時語言表達是否得當,研學活動時間把控是否合理,決定著研學活動是否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時,研學導師作為一個“旅游+教育”跨界融合產生的新型崗位,能否熟知學生心理,處理好和學生間的人際關系,用富有感染力和親和力的語言進行課程講解,并且舉一反三提高教育效果,將決定著個人在研學導師崗位上工作能否有更好的發展。
主動服務意識,注重團隊合作,關注細節問題,是研學導師做好個人工作,完成既定目標的關鍵支撐,而責任感和取得成就的意愿能夠推動研學導師進行創造性工作,對于提升研學導師工作能力具有很大的影響。
(二)建議
1.健全研學導師培訓體系。在研學旅行專業化的大背景下,培養研學導師是重中之重。目前對研學老師的培養方并沒有定論,一方面在學校中要開展相應的培訓班以及座談會培訓研學導師,進一步成長;另一方面,高等院校應加大資金投入,發展相關學科,培養專業的研學導師人才,切實保證研學旅行的專業性。運用勝任力模型,可以掌握研學導師各勝任要素的現狀和評級狀況,為研學導師的精準培訓提供方向。
2.建立研學導師認證機制。我國研學旅行雖然起步較晚,但是發展很快。中小學生數量眾多,研學市場對研學導師的需求量極大,但現階段相關部門沒有規定研學導師必須拿到某個部門頒發的證書,所以市場上出現多證并行的局面,相關證明不具備證明研學能力的效用,導致研學旅行實踐活動中問題頻發,課程效果不佳,最終引起家長質疑和擔憂。為解決此類問題,應該由國家教育部門根據研學導師勝任力模型制定研學導師認證標準,規范研學導師資質獲取途徑,杜絕研學導師濫竽充數的亂象。
參考文獻:
[1]伍靜.研學旅行導師考核的初步研究[J].科技視界,2019(35).
[2]王保松.探討研學導師型導游講解技能的培養模式[J].智庫時代,2019(50).
[3]閆煒.基于勝任力的研學旅行導游培訓需求分析研究[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