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農”問題是我國發展中的重要問題,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到2050年全面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鄉村人居環境的改善是“農村美”的重要部分。本文通過明確人居環境的概念、我國農村人居環境現狀及存在的問題、農村人居環境改善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原因分析、鄉村人居環境改善的具體對策等四個方面,來分析鄉村人居環境改善的問題及原因,提出具體的對策。
關鍵詞:農村人居環境;鄉村振興;問題及原因;具體思路
改革開始40年來,農村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農民人均年收入在逐年提高,農村的社會保障、醫療保障體系在逐步的完善,農民的業余文化生活日益豐富,這些都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成果。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民對于居住環境也有著更高的要求,農村人居環境的改善,是實現民生“三感”的重要部分。
一、農村人居環境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鄉村規劃較差或者鄉村建設中沒有規劃
農村在建設的規劃性上,都缺乏長遠的打算,鄉村在住宅的建筑過程中,缺乏整體規劃性和可參照的質量標準,布局較亂,房屋周邊亂搭、亂建、亂堆現象嚴重。
(二)鄉村基礎設施建設薄弱
現在很多農村地區的農田水利設施有一部分水利設施不能為農田服務,鄉村的村村通道路部分遭到破壞,影響出行。農村垃圾處理、供水、供電、互聯網、電視等基礎設施仍需進一步完善。部分供水地區存在設備老化、維護跟不上、供水困難等問題。文化廣場等公益設施損壞嚴重。
二、鄉村的污染問題
(一)生活垃圾
農村生活環境的變化一個表現就是農村垃圾越來越多,垃圾種類多,由于村民自覺性普遍較差,垃圾清運工作主要是依賴政府的集中清理、轉運,清運方式簡單粗暴。
(二)禽畜垃圾
近些年來,禽畜養殖奔著集約化養殖場的方向發展,農村各地區建立一大批養殖廠,大量的禽畜糞便廢棄物堆積,影響廣大群眾的健康。
(三)不當農業生產造成的污染
部分農民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大量使用化肥、濫用農藥,造成土壤內在結構破壞,土質硬化,地力下降,農作物減產等問題。同時大量化肥、農藥不能被土壤吸收,一部分揮發到大氣中,造成空去污染和水污染。現代農業發展,反季農產品種植使用大量的農用塑料地膜,易損壞,回收不易,自然降解周期長等問題。
三、現有農村環境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一)政府責任不清晰,法律約束力不強
在沒有明確的法律約束和考核下,各地方政府加強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中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地方意志,法律責任規定的不明確、具體。同時,在機構改革之前,政府各部門的職責分工不清,甚至職責重復,容易出現互相推的情況。
(二)缺少全盤設計,與城市建設規劃不協調
現有的農村建設,并沒有完整的發展規劃,農村土地如何更好的利用,農村社區建設規劃,未來發展用地等,同時要考慮城鎮化進程等因素,以免造成實際與預期的效益出現大的偏差。
(三)鄉村基礎設施薄弱,后期維護保養不到位
目前在鄉村的基礎設施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一些項目后期維保經費和專業力量嚴重不足,無法長期運營。“重建輕管”問題還存在在農村其他的基礎設施建設中。例如:太陽能路燈。
(四)部分農民思想意識薄弱,對于污染等問題不關注、不重視
部分人的環保思想薄弱或者沒有。舊有的生活、生產方式,其中部分存在著污染環境的問題,部分農民不知環境保護。部分村民存在“搭便車”的心理。不管是否在環境改善中出力,最終結果,人人都能享受環境改善所帶來的環境收益。部分人禁止環境改善實施建設到自家附近,一是占地問題,二是禁止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環境臟差的問題,影響自家的衛生情況。
四、鄉村人居環境改善的具體對策
(一)加強組織領導,健全農村環境治理體系,落實責任
充分發揮政府在農村人居環境政治工作中的領導、監管作用,發揮人民的監督作用。規劃建立起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計劃、目標、任務。將任務逐級分解、落實,監察部門、環保、法院、檢察院、司法等部門要加大監管力度,對于違法違規問題,依法處理。要樹立久久為功抓提升的思想認識,把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作為政府和各相關部門的一項經常性重點工作。
(二)加強規劃,科學布局
優化村莊和人口居住地的布局,根據地方實際,做好鄉村建設規劃,確定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的具體位置及建設標準。倡導節約用地,對于農村住宅建立設立統一的標準。推進危房排查和改造工程,提高房屋安全和防災減災能力。可能的地區,可以通過土地合并、搬遷等途徑,整合農村零散村落,引導人口集中居住。
(三)科學投資,完善基礎設施
政府應該發揮主導作用,整合涉及到農村資金,設立專項資金,劃分重點,分類治理,合理投入。基礎設施建設的過程中,應該遵循“建管”結合的原則,為基礎設施的后續維修、保養制定具體的方案,保證設施的可持續性和便民性。
(四)整治環境,提升宜居指數
推進農村垃圾治理體系完善。對農村垃圾進行細化分類,建立鄉鎮或村為單位的垃圾處理廠,對農村禽畜糞便和生產、生活垃圾等可當地處理的垃圾,進行集中處理。對不可當地處理的垃圾,有政府統一將垃圾運送到有關部門進行處理。開展非正規垃圾堆放點集中整治, 對非正規垃圾堆放點逐個清理,推進農村垃圾分類試點。
(五)促進產業轉型,建立現代高效農業
改變禽畜養殖方式。按照本村發展規劃,以村莊的環境承載力為基礎,合理劃分畜禽養殖功能區,將傳統分散的禽畜養殖向集約化、規模化養殖方式轉變。深入推進現代農業發展。深入推進現代農業園建設,加快農業規模化、標準化和產業化經營。嚴格控制農藥化肥的藥量,鼓勵大量使用沼氣廢棄物等有機肥料代替化肥。
增強對秸稈地膜的處置能力。建立剩余秸稈的科學處置工廠,將剩余物轉化成燃料、有機肥料等。既解決污染問題,也為剩余秸稈處理找到新路子。
(六)大力展生態旅游業,有效利用綠色空間
充分利用農村天然的自然景觀、田園景觀和鄉村特色文化,發展特色的休閑農業、鄉村旅游業,形成以農村特色文化和生態農業為主要支撐的“農家樂”產業鏈。同時,也要加強對生態景觀的保護工作,合理規劃、造林綠化。
(七)出臺財政獎補措施,提升環境改善積極性
適當的財政獎勵、補助可以提高百姓的積極性。農村基層的發展需要人民,環保項目的實施過程中,建立村民監督、民主決策和自管等機制,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既可以保證項目的正常實施,也可以提高廣大農民的積極性,同時也改善了農民的生產生活環境。
財政獎勵和補助需要政府進行可行性調查,并作出具體的方案,對于不同類型的村莊可以根據當地的具體實際,進行調整。
(八)加強宣傳,增強環保意識
充分利用網絡、電視、廣播等新聞媒體大力宣傳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強調環保是需要人人參與的一項重要工程,同時要加強對先進典型、反面教材等的宣傳力度。強化環保意識,增強環保教育。將環保納入學生日常的學校教育中,尤其是幼兒教育和小學教育等基礎教育,培養其生態環保意識,規范學生的行為。
參考文獻:
[1]鄒蘊涵.我國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J].財經界:學術版,2018(1).
[2]王雪紅.農村人居環境的現狀、問題與對策[J].西部財會,2014(9).
作者簡介:張麗偉(1984—),女,遼寧沈陽人,講師,本科,主要從事黨史黨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