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在美國霸權主義的思維推動下,特朗普公然發起與中國的貿易戰,并且掀起“反全球化”浪潮。中國與東南亞相鄰,雙方在經濟貿易協作上具有廣泛前景,本文應用GTAP模型定量測算了中國和東盟降低技術性貿易壁壘所帶來的經濟效應變化以及為中美貿易帶來的影響。結果表明,中國和東盟降低技術性貿易壁壘不僅有助于中國擺脫中美貿易戰中的不利形勢,更能促進東盟改善自身經濟條件,而且這種效果隨著技術性貿易壁壘的降低有愈加顯著的趨勢。
關鍵詞:東盟;中美貿易戰;GTAP;技術性貿易壁壘
一、研究背景
中國海關總署發布的進出口貿易數據顯示,2019年上半年,東盟躋身成為中國第二大貿易伙伴,東盟經濟體通過內部建立生產要素自由流動的單一市場和生產基地,降低關稅,削減非關稅壁壘,改善了東盟投資環境,提高了東盟的經濟競爭力,但是由于基礎設施落后、資金技術缺乏等因素,東盟經濟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與此同時,中美貿易戰的影響是長期的,難以消除的。而且經歷新冠肺炎疫情,美國有逆全球化趨勢。美國《2019財年國防授權法案》已明確地將中國視為最主要的戰略競爭對手,并且制定了“全政府對華戰略”,企圖遏制中國崛起[1]。
二、文獻綜述
朱啟榮(2020)指出美國一直加強對中國技術出口管制,中美兩國受到的負面影響會不斷增大,而且中國宏觀經濟損害程度明顯大于美方,中國應該采取有效措施來應對美國技術出口管制所造成的不利影響[2]。
研究東盟對中美關系作用是因為,東盟在地緣上的優勢和經濟上的潛力是中國戰略格局中的重要一環。首先,東盟國家的原材料優勢、能源、人口紅利、交通便捷程度給逐漸轉型的中國經濟提供了便利的市場來源;其次,東盟是中國重要的出口集團之一,市場前景廣闊,而且東盟國家的港口和航道優勢是中國實現全球航運的重要保障。在當前東亞格局中,中國、東盟、日本是最主要的區域力量,周邊外交的穩定,也是中國國內政治平穩運行的關鍵因素。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制約中國與東盟國家貿易進一步發展的最大障礙之一就是非關稅壁壘。這是因為中國對東盟國家貿易逆差額逐漸呈現減少甚至發生逆轉下,東盟各國對國內優勢產業和國內市場保護日趨增強[3];而且東盟和中國同屬于勞動力資源稟賦具有優勢的國家,低廉的勞動力和原材料成本,使中國—東盟紡織業在國際市場存在激烈競爭[4]。
三、理論模型
技術性貿易壁壘降低的CGE分析模型的經濟學原理是: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一國降低某種或某些商品進口技術性貿易壁壘,不但會導致這些商品的進口成本、價格與數量等變化,引起進口國各部門產量和各市場的商品與生產要素價格和數量等變化,還會引起世界各國(地區)各種商品價格和供求關系變化,進而引起本國與世界市場各種商品與生產要素的均衡價格和數量變化,直到市場出清與供需關系出現新的均衡,從而得到降低技術性貿易壁壘對本國或其他國的生產、收入、消費、投資與進出口貿易等影響情況[5]。因為技術性貿易壁壘涵蓋內容較廣,暫無明確指標予以量化,使用GTAP的研究通常采用AMS指標,即非關稅措施對進口商品價格的扭曲程度近似替代技術性貿易壁壘。
四、模擬方案
(一)模型分類
本文應用GTAP(第9版,2011年數據)數據庫進行數值模擬分析, 包括140個區域、57個部門。依據研究目的,將數據加總為10個國家/地區和10個部門。分別為中國、美國、歐盟、東盟、日韓、印度、澳洲、加拿大、墨西哥、俄羅斯。部門分為:谷物和農作物、牲畜肉類產品、資源類產品、食品加工產品、紡織品、輕工業、重工業產品、公共事業和建筑業產品、運輸與通訊產品、服務業產品。
(二)模擬情景
本文模型設定情況如下:情形1,中美關稅提高10%,以顯示中美貿易戰開始的時候雙方的宏觀及微觀的經濟效應變化。在情形1的基礎上,模擬情形2—4,分別對應中國與東盟之間的技術性貿易壁壘降低水平為2%、5%、10%,這樣可以討論不同幅度的技術性貿易壁壘降低會對中國和東盟雙方以及和其余各國發生怎樣的影響。情形5模擬中美關稅提高25%,以顯示中美貿易戰激烈的時候雙方的宏觀及微觀的經濟效應變化。在情形5的基礎上模擬情形6—8,分別對應中國與東盟之間的技術性貿易壁壘降低程度為2%、5%、10%。
五、主要模擬結果分析
(一)對GDP影響(見表1)
1.對比情形1和情形2的模擬結果,可以看出,中美貿易戰對于中國和美國的GDP都有影響,但是美國相較于中國來說,受到的影響更小。而隨著中美貿易戰的激烈程度的加劇,雙方GDP減少的更加明顯,并且中國受到的影響更大,由GDP減少9%變為GDP減少21%。
2.當中國在與美國貿易戰的同時,減少出口東盟商品的技術性貿易壁壘的時候,可以看到,隨著貿易壁壘的降低,中國和東盟GDP均有所增長,并且降低幅度越大,GDP增長的幅度越大。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的GDP增幅并不如東盟大,導致這一差別的原因,正是以往文獻中所看到的,東盟仍存在不可忽視的技術條件落后,基礎設施不健全,而降低貿易壁壘正是其所急需的經濟發展的推動劑。在貿易轉移效應的影響下,其他國家的GDP相應有所減少,這說明,中美貿易戰激烈時,中國對外開放程度越大,國際形勢越復雜,從而中國對外開放的阻力也就越大。
(二)對進出口貿易影響
1.在中美貿易戰的最初階段,也就是情景1的基本假設下,即使只有2%的技術性貿易壁壘的降低,模擬結果顯示,東盟的十個生產部門進口貿易額均增加,美國十個生產部門進口貿易額均減少。東盟出口量激增的是紡織品,增加了149%,中國出口增加最多的是資源類產品,高達99%,其次是農產品,達到96%。對于其他國家而言,進出口貿易影響不大。當技術性貿易壁壘降低10%的時候,中國和東盟進口均顯著增加,對于出口而言,在2%水平下增加的出口產品出口增加的數量更多。
2.在中美貿易戰的激烈情形下,也就是情景2的基本假設下,中美各產業部門進口量均減少。即使貿易壁壘減少2%,中國各產業部門進口量仍處于減少狀態,只有在貿易壁壘減低到10%的時候,中國各產業部門進口量才處于增加狀態。中國出口量增加的產業部門有,谷物和農作物、牲畜肉類產品、資源類產品、食品加工產品、重工業產品。其范圍并不隨技術性貿易壁壘降低幅度變化而變化,僅隨著幅度變化而產生增幅變化。
六、結論以及建議
(一)首先我們應該意識到中國市場的不足,抵抗風險能力還是不足。中美貿易戰會導致中國承受比美國更多的損失,而這種貿易摩擦會使日韓,墨西哥,加拿大成為受益者,這說明需要加快產業結構的調整,提高產品的核心競爭力。中國應該利用中美貿易摩擦的契機,改革相關科研制度、提高產權保護程度,建設人才激勵制度、科技稅收制度,加強核心技術的研制與開發。同時只需要調整中國在東南亞國家間的貿易產業結構,優化雙方的產業鏈條,使貿易可持續性發展進一步加強,實現各國貿易的均衡協調發展。
(二)加強多邊合作是提高抵抗貿易爭端風險能力的有效途徑。但是,這種合作不乏壓力,一方面是兩國經貿合作有時候會出現失衡的現象,尤其是人民幣匯率變化后,中國向東盟出口貨物價格降低,雖然這使得東盟企業進口中國貨物更加便宜,但是中國貨物憑借價格優勢越來越多的進入東盟市場,容易造成貿易逆差,這也是中國和東盟貿易往來面臨的一大的挑戰;另一方面是信息溝通不足、不暢。中國和東盟還應發掘新的增長點,優化合作水平和合作機制。對于中國企業而言還要進一步增強抗風險能力,才能于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不被浪潮吞沒。
(三)進一步加強FTA中關于消除非貿易壁壘的新規則。我國不僅需要結合自身比較優勢與東盟比較優勢制定出更加普惠的貿易規則。而且需要加強談判水平,爭取與發達國家建立更高水平的自由貿易。
參考文獻:
[1]李崢,張磊.美國《2019財年國防授權法案》主要特點及影響[J].國際研究參考,2018(9).
[2]朱啟榮,王玉平.特朗普政府強化對中國技術出口管制的經濟影響——基于“全球貿易分析模型”的評估[J].東北亞論壇,2020,29(1).
[3]姜康,王文君,陳瓊,雷銳,柴飛,曹磊.從技術性貿易措施的角度看東盟自貿區全面升級[J].中國標準導報,2015(12).
[4]林知敏.中國-東盟紡織業的競爭與互補關系[J].科技經濟市場,2017(10).
[5]朱啟榮,任飛.日歐、美歐及美日自貿協議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基于GTAP模型的模擬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19(11).
作者簡介:李思佳(1996—),女,河北保定人,國際關系學院世界經濟專業在讀碩士,主要從事世界經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