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傳芝
絲瓜本名菜瓜,自明代起成為我國常見蔬菜。《本草綱目》中記載:“絲瓜,唐宋以前無聞,今南北皆有之,以為常蔬。”如今,絲瓜更是消費者喜愛的夏季鮮蔬。
青皮絲瓜皮略硬,瓜肉略軟,去皮便可食用。絲瓜涼拌、清炒、做湯、清蒸、與蝦仁或肉餡合蒸都很美味,而且做法簡單,省時省力。天氣熱時,以絲瓜、雞絲或豬肉絲為主材,加少許鹽燉煮成湯,不僅祛暑清心,也可為人體補充營養。絲瓜的含水量超過90%,所含能量較低,但含有比例不低的礦物質鉀、鈣、磷等,很適合為夏季缺乏食欲的人群補充水分,保持電解質平衡,緩解疲憊感。
不過,絲瓜入菜有兩處需要注意:一是要防止絲瓜去皮切開后發黑,有損品相。您可以嘗試這樣做:將絲瓜切成片或塊兒后放入鹽水中浸泡,以大火過油翻炒,起鍋前再放鹽,可保證成菜顏色青翠喜人。二是要防止絲瓜過分出水,流失營養。您不妨在絲瓜菜出鍋前進行勾芡處理。這樣做既可保留絲瓜的滑嫩口感,令其不致失水后變老,同時又可最大程度保留其中的維生素C、維生素B1等營養素。
“年少”時,絲瓜是餐桌上的常客,“年紀漸長”后,絲瓜的瓜肉雖不堪食用,但依然用處很多。經霜打后,干枯的絲瓜內部的網狀纖維成熟,形成絲絡,是質地很硬的植物纖維——這便是有名的絲瓜絡。陸游曾在《老學庵筆記》中夸它“滌硯磨洗,余漬皆盡而不損硯。”趙梅隱在《詠絲瓜》中說絲瓜絡可用來當手巾洗臉:“黃花褪束綠身長,白結絲包困曉霜。虛瘦得來成一捻,剛偎人面染脂香。”如今,即便廚房清潔用品種類繁多,由于絲瓜絡去油污的能力極強,不少人仍然選擇用它來洗刷灶具。因絲瓜絡有很強的吸水能力,也有人將其做成鞋墊。此外,絲瓜絡因具有通經活絡、化痰、解毒等功效,很早便被當作藥材使用。
絲瓜花、葉皆可入菜。《救荒本草》載其:“不實之花,作蔬更佳。”《群芳譜》中也說:“大黃花少以鹽漬可點茶。”《本草綱目》中記載:“其花苞及嫩葉、卷須皆可食用”。我有時會暢想自己有個小院子,滿載絲瓜藤。我坐在架下,拾起清風吹落的絲瓜花,將其用開水沖泡成茶。待茶水熱散,啜飲幾口清熱止渴。晚飯時,一碗雜糧飯就一盤絲瓜炒雞蛋,一盤涼拌絲瓜葉尖,邊吃,邊在心中默念:“架上隨風野蔓伸,條條碧玉蘊經綸。老來心結千絲網,抱子依依待下春。”那該是多美好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