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春華

中國飲食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已成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聯作為人們喜聞樂見的一種傳統文學形式,也常以飲食為題材。眾多構思巧妙、有滋有味的飲食聯,讀起來常常令人浮想聯翩,拍案叫絕。
飲食聯大多數出自于酒樓飯莊,用于提升酒樓品位,渲染文化氛圍,招攬顧客,因而言簡意賅,通俗易懂。例如:飯好菜香早晚便,茶熱湯美老少宜;烹調五味供甘者,掇拾群芳補太和;四季色香調羹鼎,八珍美味協陰陽;美味可待天外客,香氣能引洞中仙;飯菜飄香引來顧客萬千,魚肉有味出自庖師二三;花樣新蒸煮炒炸皆好,質量優色香味形俱全,等等。這一類對聯都帶有鮮明的廣告目的,把飯莊的經營特色表現得淋漓盡致,使人讀之仿佛能看到飯菜的色澤,聞到飯菜的香氣,讓人食欲大增。
清代,京城一家小酒館門前懸有一副對聯,傳說是乾隆皇帝親手題寫。聯曰: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過大佛寺,寺佛大過人。相傳,乾隆皇帝微服私訪,在京城一條偏僻的小巷里見到一家名叫“天然居”的小酒館,見其店面雖小,卻很潔凈,店名也別致,便進店就餐。因此店飯菜清爽有味,乾隆皇帝吃得滿意,于是興致大發,揮筆寫出了上聯: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乾隆皇帝正為下聯費神時,隨行的大學士紀曉嵐立刻續出下聯:人過大佛寺,寺佛大過人。此事很快傳遍京城,成為轟動一時的文壇佳話,“天然居”酒館也因此門庭若市,生意紅火。
蘇州不僅有美景,更有美食和文采橫溢的飲食聯。蘇州觀前街中段有一條小巷叫太監弄,是家喻戶曉的美食一條街。此巷三步一家小吃屋,五步一家小飯店,各店的門聯很具特色。例如“王四酒家”的門聯便是著名書法家費新我所寫:異地明廚遠來近悅,瓊樓玉宇醉日飛觴。離此店不遠有一家“得月樓”菜館,其門聯為:帶經鋤綠野,留露釀黃花。這些具有濃郁生活氣息的飲食對聯,引得漫步于此巷的人們往往還未就餐,便已垂涎欲滴。
位于名山古跡的酒樓飯莊,常見文人雅士所書的飲食聯。清代揚州八怪之首的鄭板橋一生愛松竹,曾在著名的道教名山四川青城山“天師洞飯堂”前留下一聯:掃來竹葉烹茶葉,劈碎松根煮菜根。此聯就地取材,不僅清新、質樸,而且很有意境。
安徽九華山的半山腰有一家飯店,門前掛有一聯:游九華何必匆匆而至,拜天臺豈能轆轆饑腸。讀完這副對聯,游客似乎真有饑餓的感覺,會不由自主地走進店中。
金山寺僧人用膳的齋堂內懸有兩副對聯,告誡人們應珍惜糧食和時光。一聯曰:一粒米中藏世界,半邊鍋內煮乾坤。另一聯為:一屋一椽,一粥一飯,擅越膏脂,行人血汗,爾戒不持,爾事不辦,可懼可憂可嗟可嘆;一時一日,一月一年,流光易度,幻影非堅,凡心未盡,圣果未圓,可驚可怕可悲可憐。
有些飲食聯巧妙地將典故融入其中,讀之讓人耳目一新。例如,西安鼓樓街有一家飯莊的門聯為:治若烹鮮惟莊子,才同宰肉有陳平。這是一副精妙的雙關聯。《老子》一書中夸莊子才高,說他“治大國若烹小鮮”。《史記》中記載,丞相陳平年輕時曾經為全村人分肉,分割得十分均勻,他自謂如果得宰天下,亦如分割此肉,能做到公平、公正。此聯寓意深長,很有啟迪作用。故也有人據此撰聯曰:或能治大國,不辭烹小鮮。
杭州西湖有一家莼菜館,門前懸有一聯:憶到新莼鱸可膾,時陳香稻蟹初肥。此聯引用了一個著名的典故:《世說新語》載,晉代有一個名叫張翰的人在異鄉當官。有一年秋風起時,他突然思念起家鄉蘇州的莼菜和鱸魚,于是嘆道:“人生貴得適意爾,何能羈宦數千里以要名爵!”然后,他便辭官歸鄉。張翰為了品嘗家鄉風味的“莼鱸羹”,連官也不做,駕一葉小舟,回老家去了。這等天真浪漫的情趣,不禁令人莞爾。
飲食聯中有一些嵌名聯,構思奇巧,使人讀之有味。如山西有家“又一村酒樓”, 門前有一嵌名聯:又添美酒,復設佳肴,詩客流連滕閣會;一派垂楊,半彎活水,風光遠勝杏花村。該聯首尾巧嵌“又一村”三字,切題切景,聯用滕閣會、杏花村兩典,上聯講酒家用美酒佳肴待客,下聯敘述酒樓風景優美,可謂獨具匠心,聯中杰作。

飲食聯中還有一些集句聯(從古今文人的詩詞、賦文、碑帖、經典中分別選取兩個有關聯的句子做對聯)。如宋代京城開封有一家酒樓,生意很好,為宣傳飲酒有“一醉解千愁”的作用,該酒樓掛出了一副生動易懂的集句聯:勸君更進一杯酒,與爾同銷萬古愁。此聯的上聯取自唐代詩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名句,下聯則是摘自詩仙李白的《將進酒》,可謂妙手拈來,渾若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