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雋華
摘 要:本文針對社會認同理論下高等教育學發展展開深入研究,分析社會認同理論的具體含義與概念,探索現階段我國高等教育學發展歷程及現存問題,然后以增強高等教育學社會認同與學科認同,促進高等教育學進一步完善與發展為出發點,分別為其提供兩點有效對策,以期為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科學的理論依據。
關鍵詞:社會認同理論;高等教育學
高等教育學與其他學科相比,發展尚未成熟和完善,在發展過程中,一直陷于應該“作為一個學科”還是“一個研究領域”的爭論之中,眾多學者對高等教育學的學科性質及研究方法等也未達成一致的看法,致使高等教育學社會認同及學科認同等相對較低。所以,應如何有效打破這一僵局,解決社會認同理論下高等教育學存在的不足,增強高等教育學社會認同與學科認同,是文章重點研究的內容。
一、社會認同理論概述
所謂的社會認同理論,即個體通過社會分類、社會比較和低級分區等過程,獲取其所屬的群體資格,然后再通過激活與凸顯社會群體資格,引導和調解社會行為。建構社會認同理論的基本過程,是經由社會中一個諸多群體組成的集合體,在這個集合體中,人們通過群體成員資格的確定和相關體驗來獲得自我的概念。在社會交往過程中,個體普遍會對自己所處的社會群體產生認同,包括自我認同和對群體的認同,這兩方面社會認同基本都涉及群體成員對群體資格和相對應的價值與情感的體驗,這些因素對于個體形成社會認同概念的影響至關重要。
二、高等教育學發展歷程及存在的問題
(一)高等教育學的發展歷程
高等教育早在民國時期就已建立高等教育制度,在發展初期便得到空前關注。尤其是在新中國成立后,廈門大學所編寫但未公開出版的《高等教育學講義》在國內眾多高校中流傳,更是使高等教育學在國內教育領域引起極大轟動。高等教育學的建立,是遵循經典學科設計框架來進行學科建設的,期望能夠為高等教育活動的有效開展提供理論依據與科學指導。因此,高等教育學無論是在建立初期還是在盛行發展時期,需要努力奮斗的目標一直都是建立真正的高等教育學理論體系,促使高等教育學在我國教育領域中獲得承認與研發。在高等教育學進入穩步發展階段,相關教育學者、研究隊伍與研究機構等便逐步開始建立高等教育學學科理論體系,形成高等教育學學科群,以期為高等教育學的后期發展奠定基礎。在高等教育學的四次年會中,明顯發現高等教育服務社會特點增強,研究重點轉向也不斷獲得強化。
(二)高等教育學發展存在的問題
雖然我國高等教育學在長期的發展中,一直備受教育領域與相關政府部門關注,在學科建設與理論體系建設中也取得巨大的成績,學科社會制度也在迅速建立并逐步得到發展和完善,但由于我國時代在進步,社會在發展,傳統的高等教育學理論體系建設已難以符合現代化需求,并存在一些問題需要解決。只有有效解決傳統高等教育學現存的問題,建立科學且完善的高等教育學學科理論體系,才可提高其教育成效,確保高等教育學能夠在我國教育領域中獲得認可。總體來看,目前我國高等教育學發展存在的問題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我國高等教育學學科地位并未獲得普遍認同;另一方面是高等教育學學術共體內部認同遭遇挑戰。
而造成這兩方面的主要原因,一是因為我國的高等教育學學科在建設過程中,不得不借助于其他一級學科的平臺,來獲取學科發展資源與發展新渠道,以此來滿足學科自身的發展需要。而這種依附式的學科發展策略雖然能夠在短時間內獲得全新的學科發展資源和有效的途徑,但卻嚴重動搖了高等教育學學科在教育領域中的地位,使其難以運用獨屬于自己的學科制度基礎穩定其在教育領域中的地位。二是因為在社會認同理論下,高等教育學的學術共體逐漸呈分化發展局面,學科內部的學術壁壘也逐漸加深,致使一些高等教育學學術共體成員為獲取學術資源,促進自身高效發展而忽略對高等教育學的發展,致使高等教育學學術發展受到人為因素的影響。
三、社會認同理論下高等教育學創新發展對策研究
(一)堅守高等教育學的學科立場
社會認同理論下的高等教育學創新發展,首先應明確認識到高等教育學學科發展擔任著促進個人、國家甚至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使命與責任,只有堅守高等教育學學科立場,堅持高等教育學外在制度的完善,才可有效促進高等教育學學科發展,推進高等教育學改革創新,確保其在教育領域與社會領域中獲得高度認同。同時,還應積極將社會認同理論滲透至高等教育學學科建設中,明確要求高等教育學學術共同體要理性看待高等教育學學科建設的價值與結果,要堅守高等教育學的學科立場,并且要在學科發展視野下,理性對待高等教育學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不足之處,及在新時期發展背景下所需要面臨的發展困境,然后再沉下心來深入研究高等教育學創新發展的有效途徑,持續推進高等教育學學科的社會建制。其次,在社會認同理論下,相關工作者還應明確認識到任何學科的建設,都是由粗糙的經驗體系逐漸發展完善,再通過相關科研人員不斷探索尋求真理而實現的。所以為構建高等教育學知識體系,夯實理論基礎,應立足于時代,立足于實踐,不斷發展與創新,不斷探索與實踐,為高等教育學學科的發展躬身盡力。
(二)建設高等教育學的學術共體
在社會認同理論下建設高等教育學的學術共體,首先可通過強化高等教育學學術共同體內部的凝聚力,加強學術共同體成員之間的聯系與互動,以鼓勵高等教育學學術共同體個人之間的積極交流為目的,促成高等教育學術團體和研究機構間的互動機制形成,積極構建學術共同體交流平臺,搭建互動渠道。比如,可利用互聯網平臺中的即時聊天軟件——微信、QQ、飛信等,建立高等教育學的學術共體交流群,通過交流群實現共同體彼此之間的交流與互動。其次,形成高等教育學一致的、一般性的科學范式,是促使高等教育學學術共同體產生認同的前提條件。所以,高等教育學必須要采取堅實且有效的研究方法,加快學科研究范式的形成,為高等教育學理論構建與實踐提供成熟的方法與指導,促使高等教育學改革發展。此外,高等教育學為提升學科地位,增強社會認同與學科認同,就必須要加強學科制度建設,并以此為陣地,為高等教育學學科發展爭取更多的資源與途徑,大力開展高等教育研究,不斷提升內群與外群評價。然后在完善學科建制的基礎上,深化學科問題研究,重點解決社會認同理論下,高等教育學現存的問題,增強高等教育學服務社會、服務教學的能力,進一步提高高等教育學學科地位。最后,還應進一步增強高等教育學學科信念和學科情感,通過相關高等教育學理論研究與實踐活動的開展等途徑,將學科信念與學科情感內化于群體成員的觀念當中,促進高等教育學可持續性發展。
綜上所述,高等教育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在社會認同理論下的發展還不夠成熟,學科基礎與制度建設等方面也相對薄弱,又因學科制度建設缺乏致使其難以獲得良好的學科認同與社會認同。所以,只有始終堅守高等教育學的學科立場,加強建設高等教育學的學術共體,才可進一步提高高等教育學社會認同感,促進其創新發展。
參考文獻
[1]王露. 我國少數民族大學生社會認同建構理論的創新——基于亨利·泰弗爾的社會認同理論的視角[J]. 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9,32(01):38-43.
[2]王宇. 河南省民辦本科院校高等教育發展對策——基于河南省高等教育質量狀態的數據分析[J]. 現代商貿工業,2018,39(18):25-27.
[3]姜秀勤. 社會認同理論下的高等教育學科發展研究[D]. 武漢大學,2017.
[4]姚雪,呂昕,呂善輝,李薇,李麗娜. 高等教育社會服務認同狀況調查[J].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4,22(12):1835-1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