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靜
摘 要:食品安全屬于一門預防食物中毒、控制疾病隱患及提高食品生產與銷售安全性的科學,直接關系民生,影響經濟發展和社會國家的穩定性。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對食品安全需求的要求日益提高。本文分析了我國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管理體系現狀,針對其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以有效防范和應對食品安全危機,建立科學有效又適合我國國情的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及管理機制,更好的發揮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工作的作用。
關鍵詞: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管理;對策
伴隨著國家經濟建設的發展,我國政府相關部門在食品安全風險監測中,加大投資力度,不斷深入開展技術培訓,全面加強對食品的采樣、檢驗和網報能力。雖然參與食品安全監測的技術機構不斷增加,國家、省市單位不斷加強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與管理的交流合作,但是由于食品安全發展速度快,在基礎建設和儲備、設計及管理理念方面存在諸多問題有待解決。
1 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存在的問題
1.1 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缺乏基礎理論支撐
我國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工作從2009年開始開展,發展至今一直備受國家和各級政府及單位的關注,并呈現出一派良好的發展趨勢。不過,尚未建立完善的用于指導監測工作的基礎理論,沒有認識到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的重要性。一般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基礎理論涵蓋:項目的選擇、項目確定依據、食品安全風險監測任務的分配、組織、開展及數據統計分析和結果運用等內容。基層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工作的開展由于缺乏理論支持,導致基層只能依靠上級單位下發的年度監測計劃或者工作手冊來開展工作,這就導致基層不能深層次的理解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工作,工作方式有待優化,各項監測活動的開展缺乏主動性與計劃性。同時,工作的開展與實踐應用相脫節,甚至出現盲目增加采集樣品數量的現象。為更好的開展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及管理工作,最重要的還是要建立完善的基礎理論體系[1]。
1.2 監測目標不集中,缺少科學有效的監測方法
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目標包括基礎數據的積累、污染狀況的掌控、系統風險及污染源的發現和確定。在食品安全風險中,監測及管理是一項基礎工作,主要任務就是為我國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與管理提供所需的基本信息。獲取廣泛性、連續性的食品安全數據的主要方法就是監測,但是我國監測方法不統一,檢驗標準落后,監測目標不集中,因而如何科學有效的取舍信息,成為一項急需解決的重要問題。
1.3 各項能力水平有待提升
近年來由于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工作量不斷增多,監測工作從省級層面向地市級單位轉變。省份的化學污染物檢測任務交由地市級技術機構或者具備監測能力的區縣技術機構負責監測。調查研究發現,部分基層監測技術機構在儀器設備、人員配備及監測技術水平等方面,都已具備一定的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及管理能力。不過,一些基層技術機構尚且缺乏全面開展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及管理的能力,人員不足,化學污染物監測設備多為定量儀器,缺乏對相關工作機理的研究。另外,從長遠分析來看,我國食品安全風險檢驗監測機構研究基礎薄弱,需培養和提升基層開展監測工作的能力,這就需要選擇適用于基層的技術方法。對此,應積極制定技術機構能力水平評判標準,通過培養和提高各項能力確保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及管理的工作質量[2]。
1.4 公眾信息交流基礎薄弱
食品安全風工作內容包括提升消費者素養,提高社會食品安全水平,減少和降低食源性疾病的發生等。當前,監測數據雖然為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與管理提供了數據參考,但是在消費者風險交流中卻沒有發揮任何作用。監測數據往往只在食品安全事件發生后才得到重視,用來作為相關風險交流的參考依據。對此,未來食品安全風險監測中如何運用監測數據開展宣傳教育,幫助消費者掌握食品安全信息成為重中之重[3]。
2 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及管理解決對策
2.1 積極完善機制體系,幫助各級技術機構積極主動提高技術水平
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及管理屬于一項綜合、連續性工作,直接影響人民健康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對此,應當聯合多部門共同制定、頒布、實施一套標準統一的國家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工作規范。確保食品安全風險監測方案從制定、采樣、檢驗、數據報送到技術培訓等都力求規范統一,并積極完善監測激勵機制,促使各級技術機構積極主動提高監測技術水平[4]。
同時,督促各地技術機構創建和出臺相關政策制度,將工作責任、權力等明確到部門,完善食品安全風險檢測地方方案、結果通報及會商機制等。完善管理報告制度,全面提升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報告、預警及應急處理能力。國家與地方機構既要統一,又要各自獨立,雙方互為補充、相輔相成。既發揮地方機構的主動性,又加強國家對地方的管理,從而實現國家和地方食品安全監測工作的持續發展[5]。
此外,科學劃分食品安全風險監測技術機構,授予不同監測機構不同的級別,確保各級技術機構在監測工作、培訓、經費等方面各有特色,進而調動各級技術機構參與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和管理的積極性。還要積極構建監測激勵機制,針對那些有突出技術貢獻或者超額完成任務的機構給予獎勵,從而帶動更多的技術機構投入到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工作中。另外,定期舉辦食品安全風險監測數據質量評比比賽,一方面可以發掘那些重視監測質量工作的技術機構,另一方面也為存在質量問題的技術機構,提供技術幫扶,提高工作質量[6]。
2.2 創新工作方式,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
為提高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及管理的質量,需創新工作理念,改變工作方式,以適應工作中不斷增加的項目需求。關于創新工作方式,實現資源配置的優化,主要從以下六個方面開展。
第一,由于不同部門、不同機構在監測技術方面各具優勢,對此,采用任務分配的方式,結合部門或者機構的優勢特色,委托開展監測任務。
第二,創新改革當前“授課加試驗”的培訓方式,通過選擇實驗室為技術人員提供培訓、學習、實踐場所,讓技術人員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還要熟練掌握實踐操作技能,做到理論與實踐的融會貫通[7]。